WHO將再次討論中國疫情是否構成國際突發公衛事件,31日凌晨宣佈決定

機器之心發表於2020-01-30

WHO將再次討論中國疫情是否構成國際突發公衛事件,31日凌晨宣佈決定

剛從中國離開的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博士(Dr.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病毒在中國以外的地區傳播,有必要召開第二次緊急會議。

1月30日訊息,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再次討論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是否構成國際突發公衛事件,引發再次討論的依據是“在中國以外的3個國家已出現人傳人現象”。

WHO將再次討論中國疫情是否構成國際突發公衛事件,31日凌晨宣佈決定


剛從中國離開的世衛組織總幹事WHO總幹事譚德賽博士(Dr.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推特表示,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病毒在中國以外的地區傳播,有必要召開第二次緊急會議。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將於歐洲中部時間1月30日(週四)下午召集第二次專家委員會緊急會議,以評估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是否構成國際衛生緊急情況。經討論後,WHO預計在當地時間1月30日19時30分(北京時間1月31日凌晨2時30分)宣佈決定。

一週前,1月22日—23日,世界衛生組織曾就新冠病毒疫情召開兩天的突發事件委員會。最終於當地時間1月23日晚間得出結論,宣佈國際衛生緊急情況為時尚早,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當時,只有在中國才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WHO將再次討論中國疫情是否構成國際突發公衛事件,31日凌晨宣佈決定

但一週後,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蔓延,事情發生了轉折。

譚德賽決定重新召集《國際衛生條例》突發事件委員會會議,譚德賽博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令人擔憂的是,不斷增加的病例和人與人之間傳播的證據在中國境外。儘管在中國境外的人數仍然相對較少,但仍有潛力更大的爆發。”

他特別提到了,在德國,越南和日本發現了人與人傳播的證據,稱這是令人擔憂的態勢。

譚德賽博士還表示,世衛組織上週在其三份報告中“深感遺憾”一個錯誤,該報告稱全球疫情爆發的風險是“中等”而不是“高”。

WHO的突發衛生專案主任瑞恩(Michael Ryan)也重申,再次召開突發事件委員會,主要是基於“在中國境外發生的人傳人證據案例數量的增加”。他說,“疫情演變和傳播的進一步發展事態令人極為關切,並促使各國採取行動”。

譚德塞博士說:“中國需要世界的團結和支援。” “從過去的疫情中汲取的教訓,世界正在團結一致,結束疫情。”他把虛假陳述歸結為“人為錯誤”。

此前,譚德塞來到中國,雙方達成共識同意世衛組織儘快派遣國際專家團隊訪華,與中國同行共同努力增進對疫情的瞭解,並指導全球疫情應對工作。

譚德塞在推特上表示,自己對中國邀請WHO召集並領導一個國際專家小組評估新冠病毒疫情的爆發並向中國同行提供支援之舉表示歡迎。

WHO將再次討論中國疫情是否構成國際突發公衛事件,31日凌晨宣佈決定

儘管疫情仍以武漢為中心,但現在已經有十幾個國家報告了病例。

譚德塞博士說,大多數感染冠狀病毒的人表現出“輕微症狀”,但大約五分之一的人患有嚴重的疾病症狀,包括肺炎和呼吸衰竭。

冠狀病毒被認為起源於武漢的海鮮市場,它在人類傳播之前在中國傳播。中國大陸的感染總數現已超過2002-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爆發,造成近800人死亡。

瑞恩在新聞釋出會上說,冠狀病毒感染者的估計死亡率約為2%,低於SARS死亡率的10%。與大多數疾病一樣,老年人,很小的孩子以及其他健康狀況較高的人往往處於較高的風險中。

瑞恩表示:“我們正處於這一事件的重要關頭。我們相信這些傳播鏈仍然可以被打斷。” 他說:“面對嚴峻的挑戰,他們正在採取非凡的措施。”

總幹事譚德塞博士說,大多數被感染的患者症狀較輕,但是大約五分之一的人患有嚴重的疾病,包括肺炎和呼吸衰竭。

截至歐洲時間1月29日晚間,在歐洲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上升至9例,包括德國4例、法國4例及芬蘭1例。

1月29日晚間,日本又確診另一名日本籍人士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病例。加上1月30日上午確診的3名自武漢返回日本的日籍人士病例,日本國內確認的感染者增至11名。日方擔憂新冠病毒恐在日本國內發生進一步“人傳人”擴散。

據央視新聞援引阿聯酋官方通訊社29日報導,阿聯酋衛生和預防部(Ministry of Health and Prevention)當天發表宣告稱,確診4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人來自中國武漢的同一個家庭。阿聯酋政府已經對其採取了國際通行的醫療應對舉措。目前4名確診患者情況穩定,症狀得到了緩解。

何為「國際關注」的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所謂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根據《國際衛生條例》,“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它國家的公共衛生風險並可能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的不同尋常的事件。”

在上述定義下,意味著“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出現了嚴重、突然、不尋常、意外;對公共衛生的影響很可能超出受影響國國界;並且可能需要立即採取國際行動等特點。宣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WHO對流行病較高階別預警。

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 一、此類事件應是嚴重、突然、不尋常、意外的;
  • 二、對公共衛生的影響很可能超出受影響國國界;
  • 三、可能需要立即採取國際行動。

世衛組織總幹事將徵求由國際專家組成的“緊急情況委員會”的意見,最終確定本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是否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在某種疫情被宣佈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WHO總幹事和各成員國需要根據委員會的建議,採取行動應對危機。根據2005年的《國際衛生條例》,各成員國均負有對“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出迅速反應的法律責任。

在這之後,WHO總幹事有權力向其他國家釋出建議,例如敦促它們不要在疫情爆發時關閉邊界,不要對疫情爆發國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一旦其他國家實施這些限制,就形同實際意義上的經濟制裁,這可能會使疫情爆發國隱瞞疫情的真實情況,對於疫情的全球應對非常不利。

另外,宣佈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還有利於出現疫情的國家獲得外部幫助,例如籌集外界援助資金等。

《華盛頓郵報》分析認為,經驗表明,“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是一把雙刃劍,世界衛生組織不會輕易宣佈,因為這一“標籤”可能會引起鄰國恐慌,從而導致這些國家關閉與處於疫情中心的國家的旅遊或貿易,對疫情波及地區民眾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自《國際衛生條例(2005)》生效以來,世界衛生組織共確認過五次“國際關注的突發衛生事件”。分別是:

  • 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
  • 2014年南亞和非洲的脊髓灰質炎疫情、
  •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
  • 2016年巴西等國的寨卡疫情、
  • 2018年剛果(金)埃博拉疫情(於2019年7月宣佈)。

中國以往並沒有出現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疫情。上一次引起國際關注的SARS疫情爆發於2002年11月,並擴散至東南亞乃至全球。

2009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墨西哥和美國報告的H1N1流感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衛生事件”。這種新病毒此前從未在人類中傳播,是一種由豬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基因獨特組合形成的動物源病毒。截至當年5月7日,23個國家報告了2099例甲型H1N1流感感染病例。墨西哥報告1112例實驗室確認人類感染病例,包括42例死亡。

WHO將再次討論中國疫情是否構成國際突發公衛事件,31日凌晨宣佈決定

2014年8月,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宣佈西非暴發的埃博拉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衛生事件”。這場疫情於2013年12月從幾內亞開始,後在幾內亞、賴比瑞亞、奈及利亞和獅子山等國傳播。

最近一次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衛生事件”的,是2018年8月暴發的剛果(金)埃博拉疫情。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埃博拉病毒病平均病死率約為50%。在以往疫情中出現的病死率從25%到90%不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