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水泥與AIoT:重識智慧屏

naojiti發表於2019-11-20

華為智慧屏,距離釋出已經過去了50多天。如今在搜尋引擎上查詢“華為智慧屏”,第一個相關問題就是“智慧屏與電視到底有什麼區別?”

推己及人一下,從一名普通消費者的感受來看,對於智慧屏這個“新物種”,此時應該依舊有不少迷茫。比如從功能上,很容易注意到“慧眼”升降攝像頭、一碰投屏等未曾得見的新能力;而從基礎功能和外觀上看,華為智慧屏依舊是一款我們熟悉的“電視”。

加上媒體上莫衷一是的說法,消費者很難對華為智慧屏產生一個邏輯自洽的認識,更容易被多種聲音所左右。

為什麼會這樣?一方面在於媒體和評測依舊習慣於傳統電視的評價邏輯,而以AI技術為底色的華為智慧屏,在國際上也找不到參考對標;另一方面,華為智慧屏一次性放出了太多功能和賣點,使用者自己整理出頭緒還是有點複雜的。

原生於AI土壤的華為智慧屏,已經正式與市場相擁。此時或許有理由重新回到技術原點,去整理一下這款產品的價值定位。

究竟什麼是智慧?它從何而來,如何讓使用者買單,未來又往何處去?這些答案其實都寫在那塊大屏的背後。

我們可以在三個關鍵片語成的邏輯鏈中去重新認識華為智慧屏,它們是:叢林、水泥、AIoT。

叢林的原點:電視的擁擠與新生

重新認識華為智慧屏時,或許必須再認識一下它的舞臺:今天的電視市場。

當網際網路電視的狂歡落幕,電視這片森林又重新回到了它的固有生長模式。事實上,客觀來講今天電視產業缺乏的並不是技術創新幅度,而是技術創新軌道。

由於形態、功能和體驗節點已經相對固定,大屏產品無法像智慧手機一樣達成快速創新迭代,繼而反向促使產業鏈只能在視聽等幾個相對固定的節點不斷進行紅海競爭,壓縮供應鏈的創新成本與慾望。

最終我們看到,電視變成了一片相對擁擠的森林。2018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4774萬臺,同比僅微增0.5%,零售額下降8.6%,進入了顯而易見的“低迷慣性週期”。

與產業擁擠平緩成對比的,是從技術邏輯上卻可以看到電視具有顯而易見的良性生長因素。比如電視是家中唯一保持長期插電聯網、具有較強算力的家庭計算中心;電視的粘度很強,適合與多種硬體形態進行搭配;電視與老人兒童的互動習慣相吻合,適合提供去中心化的家庭服務。

事實上,2016年左右的網際網路電視風潮,也正是瞄準了電視的技術場景。但是網際網路能做的卻只是內容生態上的改變,無法更改電視的互動模式和互動能力,讓電視去與設想中的場景發生適應——網際網路做不到的,AI卻可以。

AI給電視帶來核心改變是互動邏輯的雙向性。不止人能看電視,AI讓電視也可以看人,可以與使用者進行語音互動,甚至提供更復雜的綜合資料智慧。這個技術底層的改變,讓家庭場景、多硬體場景、簡單互動場景一下都擁有了可能。

於是,我們確認了兩件事:電視市場急需新賽道;AI是最具可能性的新賽道。

如果說電視市場,就像一片擁擠的叢林。如果森林繼續保持原樣,在天花板不變的情況下產品之間只能同質化傾軋,那麼最終喪失的是產業活力本身。這時唯一的辦法,是有一顆樹木去嘗試新的增長方式,藉助AI這樣的新技術軌道向更深層紮根,為叢林探索新的養分空間。

這樣的“叢林法則”,構成了華為智慧屏出現的基礎土壤:它來自電視產業對“AI通航”的迫切,也來自於大屏場景本應該被釋放的無限價值。

還有一件事,華為智慧屏的背後,是今天能夠和敢於把AI+硬體這件事推向極致的,可能也只有華為。

水泥的邏輯:如何建造智慧?

我們並不是第一次聽說AI+電視了,但為什麼只有華為智慧屏被稱為“智慧”?並且帶給消費者數量龐大的AI功能?

當電視叢林正在催促AI到來時,產業會掉進這樣一個邏輯怪圈:AI的智慧到底從何而來?

顯然,眾多電視廠商對智慧的解決方案只有語音助手。但語音助手往往只能解決互動效率的問題,無法基於AI創造新價值。

但是如果想要讓AI在電視的既有環境中價值最大化,就需要晶片、系統、感測端的協同配合。這其中的技術難度,變成了華為智慧屏與電視產品真正的分水嶺。

讓我們來看一下,華為智慧屏裡有多少個跟AI相關的軟硬體支撐點:硬體上,“慧眼”攝像頭提供AI互動、搭載NPU的鴻鵠818晶片提供AI算力;軟體上,分散式硬體虛擬化能力支撐了跨屏體驗和IoT裝置互動、語音助手“小藝精靈”執行著語音互動、各種AI演算法包裹著智慧屏的各個領域;而在雲端,華為的AI能力還可以源源不斷下落智慧屏。

這套完整的AI體系,促使華為智慧屏的核心差異化在於,它將電視產品從最底層到最前端,都調整到了或者支撐AI,或者被AI改善的新狀態當中。

舉個例子,華為智慧屏搭載自動升降的AI慧眼攝像頭,這顆攝像頭能夠進行1080P高清視訊通話,並且可以與手機間進行無縫互動。在這個功能體驗中,慧眼攝像頭可以基於AI能力,主動識別使用者,從而進行智慧角度校準、智慧補光等功能。在這個功能體系中,智慧攝像頭、電視中的AI晶片、分散式系統在底層各司其職,為AI演算法的實現製造完整環境,讓大屏高清通話的體驗極大提升,與類似大屏搭配攝像頭方案產生根本性的體驗差異。

這個邏輯就像人類開始應用水泥來進行建築。在建築上擺放一塊名為AI的石頭很容易,但把AI打碎成水泥,全面滲透到硬體的方方面面則是一場龐大的技術體系佈局。但想要蓋更高的樓,就必須把建築材料粉碎到最基礎的單位。在晶片、系統、智慧攝像頭這些領域面前,傳統電視廠商目前還無法支撐這座被稱為“智慧”的高樓。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使用者會覺得華為智慧屏的新功能特別之多。視覺上有“慧眼”帶來的智慧高清通話、AI健身、AI KIDS等等;聽覺上有“小藝精靈”帶來的互動升級;IoT端有智慧家居控制等等。

其背後原因在於,華為智慧屏提供的是一套底層完整的AI能力釋放體,而不是單純細節端的AI功能。能力可以源源不斷釋放出新的AI功能,這一點才是智慧的真實含義。

AIoT的價值:中心,生長,歸真

從完整的底層AI體系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理解華為智慧屏的很多價值差異,比如“慧眼”帶來的大量新玩法,比如聲畫效果的智慧優化。而華為智慧屏的目標不止AI,它的另一個關鍵詞是IoT。

AIoT這個說法如今已經被廣泛認同,AI可以解決IoT場景最關鍵的互動邏輯問題以及價值生成問題。而在電視這個具體場景裡,AIoT又有不同的涵義:AI可以改變電視與使用者的互動方式,而電視同時又是家庭中天然的裝置中樞,具有可觀的算力,且能長時間供電聯網;此外,電視還天然是其他螢幕的體驗放大器,遊戲娛樂、影音體驗都可以在客廳大屏中呈現高潮。

這樣的位置邏輯,讓電視稱為了人、裝置、螢幕三者之間的圓心。而華為智慧屏在基於AI能力提供了大量新體驗之後,目標就是通過AI的互動迭代,將三者真正組成一個家庭AIoT矩陣。

理順這個邏輯,我們就可以讀懂華為智慧屏的很多功能。比如智慧投屏、智慧螢幕控制、與HiLink結合的智慧家居控制等等。

讓我們回到使用體驗的視角中。華為智慧屏帶來的家庭AIoT體驗,通過AI技術的大量融入,和系統級別的硬體虛擬化能力,構築了三個可以長期增長的價值空間:

1、基於華為1+8+N全場景,可以更有效構築家庭裝置的中心化。讓大屏成為智慧互動中心、跨屏體驗中心、IoT控制中心,讓之後購買終端裝置、穿戴裝置、家居裝置的體驗不斷呈現整合化增長。

2、基於“慧眼“帶來的機器視覺互動、“小藝”帶來的語音互動、多屏互動帶來的分散式互動,形成軟體進化的邏輯基礎。廣受好評的AI KIDS式、AI健身功能,以及更多的新智慧玩法,可以不斷在智慧屏中誕生,並且可以適配華為全場景硬體的結合。這讓使用者買到了一塊能軟體可以不斷增加、可以不斷變聰明的大屏。

3、大量AI互動的使用,讓華為智慧屏把複雜的技術能力呈現為極簡體驗,從而降低家庭使用者的使用門檻。像智慧投屏等看起來複雜的應用,老人孩子都可以零門檻完成。這讓華為智慧屏在複雜的內容、功能,與簡單體驗之間,通過技術取得了平衡。

家庭裝置越多體驗越好、智慧屏越用體驗越好,老人孩子不會體驗不好——華為智慧屏背後複雜的技術、體系化的軟硬體突破、龐大的功能創新,最終匯成了這樣三句話。

智慧屏,溫柔顛覆

至此,我們已經可以解答,華為智慧屏與電視的區別是什麼:

是AI改善大屏體驗的愉悅、是客廳價值發生改變的驚喜、是多終端協同與全屋智慧習慣的開始。

也許消費者剛剛面對華為智慧屏時候,會有這樣一個好奇:它的外觀看來還是電視,為什麼沒用想象中那麼“顛覆”。

這是硬體市場中經常出現的“心理誤差現象”:大家都期待硬體形態的徹底顛覆,但容易忽略硬體形態代表的價值可能正是使用者體驗的基礎,是千錘百煉的結果。而真正的創新完全可以發生在軟體端,發生在更深層的系統與晶片上。

這樣的改變,可能沒有硬體形態徹底被改寫那樣來的凶猛。但華為智慧屏所代表的或許是另一種“溫柔顛覆”。它會用溫柔的進化,讓你悄然適應新的大屏體驗,甚至生活方式。

你可能自己都沒有預料到這種改變的發生,但當你退回其他產品時,才會驚覺竟然如此不適。

這或許就像,我們回憶起幼兒園的生活會覺得非常單純開心,但如果讓我們馬上重回幼兒園學習,很多人不長時間就會崩潰。

這是因為你和你的世界,都在成長中獲得了智慧。當你牢牢握住了智慧和明天,過往就在另一個層面上被顛覆了。

一種甜蜜而溫情的顛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66500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