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甲佳:雲端計算必須正面思考的四個問題

ecioforum發表於2011-04-19

本篇文章版權由ECFHP所有

作者:王甲佳

    從機遇的角度來看,雲端計算是中國產業領域與世界已開發國家真正平肩的唯一機會。這個視窗期過去,下一個視窗期出現的時間暫時還無法預計,我們如果不充分把握這個機會,極有可能趕不上新一代基於網際網路的生態型經濟模式的實踐。當然也不能就在一面叫好聲中稀裡糊塗上了車。這些已經逐步形成比較一致的共識

    雲端計算並不是什麼新鮮技術,而是計算機應用的自然發展,或者說在有計算機網路形成的時候,就一直有這個方向和實踐。在計算機創始人那一撥裡面,有一個人當年曾經說“世界上之需要五臺計算機就夠了”,從一定意義上看,也是具有資源複用的思想的。我們熟悉的各種應用,實際上無不與雲有關係。當前之所以成為一個焦點,與國際一些大廠商的操盤不無關係,如果雲端計算得以普及,我們非常清楚的是伺服器、儲存等系列產品的銷售成本將極大降低,生意也會變得更好做,這些是雲端計算最能直接帶來的好處,對我們業務價值的好處是什麼呢?說的不少,但是確實不是那麼直接。當然,世界上不會只有單相思的事情,最終總得還是要有人暢快地去買單。師夷長技以制夷,我們思考到位了,自然也就能趨利避害,在被動中持續尋找到主動,繼而實現主動。

 

   一、國防安全

我們所清楚的兩個事實是:一、當前國防的含義已經遠遠超越地理疆土和軍事領域,進入了看不見清晰邊界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諸領域;二、雲端計算的核心技術、核心應用或者說底層技術還是國外所壟斷的。那麼基於這樣的事實,在直接的軍事應用上自然不會那麼魯莽,在經濟領域則需要規避自建“自殺式數字集束炸彈”的可能,如果建成多個雲端計算中心,一方面可能直接變成軍事打擊目標,另外一個方面自然會通過底層技術輕易搞定。據說前兩年的國際談判中,談判對手掌握著我們企業的業務資料,和技術上的被壟斷不無關係。

國防安全自然不是小事,但是想清楚了,就會有我們的節奏,就會從容,也就不怕了。

雲端計算的架構是國家戰略安全的需要,因此一定意義上,由政府給予一定的扶持、出面建立一些雲端計算中心是完全必要的。實際上不是扶持,而是主導,要當做“兩彈一星”去搞。

 

二、修什麼路,跑什麼車?

     雲端計算的工具性的應用與企業管理軟體的應用在國內的發育程度不一,需要分別來說。

其實我們通常用的收費、免費的電子郵件系統已經是雲了,包括網站訪問也是。所謂雲,我想是可以這樣通俗理解的,我們不用去關心硬體、軟體,只要看我們的應用是否能被滿足。對於企業CIO來說,大概就是不用維護機房,不用維護軟體,只要代表使用者提出要求,或者使用者提出要求就能實現。這就是雲了。好比我們可以從雲裡面要霧,要雨水,要雪,要冰雹,要......只要你需要,就有應對的東西與你匹配。

所以,諸如融合通訊裡面的視訊會議,語音會議,互動IM等等,是容易“雲化”的,但是企業經營管理管理的軟體還難以被“雲化”,目前有條件的大概就是EDI、OA之類可以做到類似融合通訊的境界。生產計劃、訂單跟蹤、財務處理、預決算等等涉及到單個組織的演算法策略設定還很難通過“雲”機制來完成,兩邊的條件還都不成熟。只有將組織變得簡單了,才會有這個可能存在。

各類組織在選擇雲服務的時候,現在可以充分地考慮既有的成熟服務,包括上面說的通訊、郵件等應用,也包括自助建站、電子商務、線上財務、線上外貿等應用。可以實際地先享受到這些服務的便捷,特別是新成立的公司,在自己的業務模式沒有完全成型之前,按需配置此類應用將有直接的好處。

對於廠商來說,先修這些路,讓使用者跑好這些方面的車,價值是很顯著的。

 

     三、傳統產業升級與行業主資料問題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多次深入地談過這個方面的問題,主要是行業SAAS的應用將是產業升級的重要基礎,它的問題和機遇均在於行業組織是否象對待行業裡面的技術與質量標準一樣去對待行業關鍵的基礎資料的標準化?特別是材料、產品、零件屬性描述的標準化、基本工藝活動屬性的標準化,行業邊界中上下游互動的標準化等等。產業升級往往體現為技術、裝備以及生態保護方面的進步,但是它的背後是資料標準的升級。這需要一些行業的領袖有遠見,不甘寂寞才能獲得。

雲端計算在應用面上主要是SAAS形態,這個形態的關鍵之處在於易部署,易部署的關鍵是標準化,標準化的程度就取決我們上面所說的了。

對於那些特大企業來說,往往一兩個企業就代表了一個行業,大佬們能坐下來談嗎?更多的中小企業如果在IT方面獲得理想的投入產出比,更要主動地參與資料標準化的工作中去。一個行業如果沒有這個方面的思考,則沒有基本的雲端計算業務基礎,多個行業有了這個方面的思考,雲端計算的群眾基礎也就得以建立,特別是在行業邊界、企業邊界上的應用,在政府與企業、社會組織邊界方面的應用!

在雲端計算的客戶群中,金融、電信、政府留給廠商的肥肉已經不多,製造業是主力軍,製造業同時是產業升級的主體,廠商如何應對?

 

     四、當前使用者的轉移成本與轉移路徑問題

我們非常喜歡將雲端計算說成是那種電網一樣的東西,它可能在邏輯結構上很象,但是確實不是電啊。大部分企業畢竟已經有IT應用,如何將這些應用雲化?

對於傳統企業來說,雲端計算實際上是一種轉移成本極高,但是業務想象空間極大的IT部署方式。轉移成本不僅是技術,主要還是業務模式與經營意識。如上面說的會首先在一些成熟應用上進行直接轉移。同時需要將既有機房裡面的基礎設施進行虛擬化,至少需要考慮將“私有發電廠”逐步遷移到“公共發電平臺”上,在極少新增投資的情況下,首先實現所謂的私有云的改造,同時用上公有云中的資源。C/S架構的應用依託虛擬化技術漸次實現雲化,B/S架構的應用則可以漸次遷移到公共IDC進行服務部署,同時在企業不同技術架構應用之間的耦合上進行充分考量。

這個問題的思考實際上就是一個建設性的與時俱進的態度。如果不能和使用者協同思考,商討具體轉移方案,一味去介紹如何替代,顯然是不合適的。  

另外一個轉移路徑方面的話題是:就是軟體資料的遷移,比如我在甲服務商這些應用了CRM系統,現在要遷移到乙那裡去,它們的系統架構不一樣,我轉移起來方便嗎?需要多長時間?他們兩家配合嗎?

 

我們知道,高鐵幾年來一路高歌猛進,圓了多少中國人的夢想,最近的訊息說,要將速度降下來,350的到300,250的到200,為什麼呢?考慮的基點包含了交通安全、票價的市場因素等等,最根本的還是與時俱進,適當超前,不能絕對超前。當然高鐵的業務模式與技術支撐通過實證已經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啟發,雲端計算會不會從中汲取到什麼?

 

雲端計算是機遇也是挑戰,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於節奏的把握,還不僅僅是機會的攫取。

本篇文章版權由ECFHP所有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25389417/viewspace-69286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