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種遠端容災方式

iSQlServer發表於2008-11-26
引言:新興的網路儲存型遠端容災技術,不僅兼具了傳統的主機型和儲存系統型遠端容災架構的優點,更打破了遠端容災構建成本高居不下的堅冰,是時下最熱門的容災技術。

  在資訊系統普遍成為企業運營命脈的今天,通過構建遠端容災機制來保證業務持續性,已得到企業管理者們普遍的認可。然而,遠端容災技術的型別眾多,且架構大多十分複雜,不但投入的軟硬體裝置與時間成本龐大,後續的維護成本也高得嚇人,因此,儘管有意構建者眾多,但大都躊躇不前。

  以備份磁帶為基礎的遠端容災,是目前企業廣泛採用的方式,管理者只需定時將資料備份到離線的磁帶,再通過人力運送到遠端儲存即可,一旦有災難發生,要先將IT設施修復,再從磁帶中恢復系統和資料。這種遠端容災的方式雖然成本最低,但冗長的恢復時間(通常需要數天甚至數週)所造成的運營損失,以及備份/恢復時間的非實時性所造成的資料丟失,顯然已經超出了現今企業所能忍受的範圍。理想的遠端容災架構,應該是以無限的廣域網路為基礎,通過遠端的資料複製(Remote Replication)技術進行的線上(on-line)異地容災,這樣才能符合企業RTO與RPO的要求。

  通過網路的連線,將本地端的資料複製一份到遠端儲存,聽起來似乎不難,但在複雜的IT架構下,要想成功實現確也並不容易。經過數年的技術發展,線上遠端容災產生出了以下兩種型別:主機型(Host based)和儲存系統型(Storage based)。

  主機型遠端容災:侷限性很大

  主機型遠端容災,簡單的說,就是通過安裝在伺服器的資料複製軟體(如Veritas Volume Replicator),或是應用程式提供的資料複製/災難恢復工具(如Oracle Flash Recovery Area),利用TCP/IP網路連線遠端的容備伺服器,以非同步方式進行資料複製。

  主機型遠端容災的優點是在伺服器較少的環境下,所需的成本較低,使用者不需更換太多現有的系統架構,也不用擔心後端儲存系統的相容性問題,只需支付軟體的授權費和災備端的硬體裝置費用即可。但如果是伺服器數量較多的環境,管理上的複雜程度就會增加,整體的投入成本也會增加。它的另一個缺點是軟體安裝在應用程式主機上,執行時會消耗主機的執行資源,如果硬體的等級不高,就可能給應用程式帶來影響。

  儲存系統型遠端容災:成本昂貴

  儲存系統型遠端容災,顧名思義是基於儲存系統(光纖磁碟陣列、NAS)的模式。通過儲存系統內建的韌體(firmware)或作業系統,通過IP網路或DWDM、光纖通道等傳輸介面連結,將資料以同步或非同步的方式複製到遠端。知名的儲存系統型遠端容災方案有SRDF、TrueCopy、PPRC等。

  與主機型遠端容災相比,儲存系統型遠端容災的優點就是將資料與執行分開,對主機系統的執行資源影響比較小。另外,由於執行機制大多是利用映象(mirror)來複制資料,並藉助高速緩衝儲存器加速I/O存取,兩端的資料差異時間點比較小,加上儲存系統本身具備一定的容錯能力,具有一定的執行效能和可靠性。

  而儲存系統型遠端容災的最大的限制就在於其昂貴的構建成本。由於使用者必須在本地端和災備端分別配置兩套相同的儲存系統,不僅採購成本高,而且還要受制於單一的裝置廠商,未來的擴充套件性勢必缺乏彈性。此外,光纖通道儲存系統如果要構建遠端容災,必須在本地端和災備端各安裝一臺FC-to-IP轉接器,硬體成本就會超過5萬美元,再加上網路頻寬成本的話,整體費用投入定會令人咋舌。如果企業在安裝前沒有經過謹慎評估的話,構建儲存系統型遠端容災極有可能造成IT支出的黑洞,加重財務負擔。另外,儲存系統型容災方式對於資料庫的一致性容災存在很大的缺陷,在多點到一點的容災架構上存在不適用性。

  除了上述兩種架構之外,難道企業就沒有更好的選擇了嗎?不是的!近年以儲存閘道器(Storage Gateway)為核心的儲存網路型(Storage Network based)遠端容災方案,這種方案不僅結合了主機型和儲存系統型遠端容災架構的優點,更一舉打破了遠端容災構建成本高居不下的堅冰,成為現階段最熱門的異地容災技術。

  儲存網路型遠端容災架構,是在前端應用伺服器與後端儲存系統之間的儲存區域網路(SAN),加入一層儲存閘道器,這個閘道器和我們所瞭解的網路閘道器不同,它結合了IPStor儲存管理軟體和專用的管理器,前端連線伺服器主機,後端連線儲存裝置,它的角色就好像是儲存網路中的交通警察,所有的I/O都交由它來控制管理。

  儲存系統型遠端容災:成本昂貴

  儲存系統型遠端容災,顧名思義是基於儲存系統(光纖磁碟陣列、NAS)的模式。通過儲存系統內建的韌體(firmware)或作業系統,通過IP網路或DWDM、光纖通道等傳輸介面連結,將資料以同步或非同步的方式複製到遠端。知名的儲存系統型遠端容災方案有SRDF、TrueCopy、PPRC等。

  與主機型遠端容災相比,儲存系統型遠端容災的優點就是將資料與執行分開,對主機系統的執行資源影響比較小。另外,由於執行機制大多是利用映象(mirror)來複制資料,並藉助高速緩衝儲存器加速I/O存取,兩端的資料差異時間點比較小,加上儲存系統本身具備一定的容錯能力,具有一定的執行效能和可靠性。

  而儲存系統型遠端容災的最大的限制就在於其昂貴的構建成本。由於使用者必須在本地端和災備端分別配置兩套相同的儲存系統,不僅採購成本高,而且還要受制於單一的裝置廠商,未來的擴充套件性勢必缺乏彈性。此外,光纖通道儲存系統如果要構建遠端容災,必須在本地端和災備端各安裝一臺FC-to-IP轉接器,硬體成本就會超過5萬美元,再加上網路頻寬成本的話,整體費用投入定會令人咋舌。如果企業在安裝前沒有經過謹慎評估的話,構建儲存系統型遠端容災極有可能造成IT支出的黑洞,加重財務負擔。另外,儲存系統型容災方式對於資料庫的一致性容災存在很大的缺陷,在多點到一點的容災架構上存在不適用性。

  除了上述兩種架構之外,難道企業就沒有更好的選擇了嗎?不是的!近年以儲存閘道器(Storage Gateway)為核心的儲存網路型(Storage Network based)遠端容災方案,這種方案不僅結合了主機型和儲存系統型遠端容災架構的優點,更一舉打破了遠端容災構建成本高居不下的堅冰,成為現階段最熱門的異地容災技術。

  儲存網路型遠端容災架構,是在前端應用伺服器與後端儲存系統之間的儲存區域網路(SAN),加入一層儲存閘道器,這個閘道器和我們所瞭解的網路閘道器不同,它結合了IPStor儲存管理軟體和專用的管理器,前端連線伺服器主機,後端連線儲存裝置,它的角色就好像是儲存網路中的交通警察,所有的I/O都交由它來控制管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6436858/viewspace-50340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