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序》胡扯了快一個月之後,終於迎來了正片。之所以系列文章叫《看例項學編譯原理》,是因為整個系列會通過帶大家一步一步實現Tinymoe的過程,來介紹編譯原理的一些知識點。
但是第一個系列還沒到開始處理Tinymoe原始碼的時候,首先的跟大家講一講我設計Tinymoe的故事。為什麼這種東西要等到現在才講呢,因為之前沒有文件,將了也是白講啊。Tinymoe在github的wiki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介紹語法的,另一部分是介紹一個最小的標準庫是如何實現出來的,地址在 https://github.com/vczh/tinymoe/wiki 不帶問號的那些都是寫完了的。
系列文章的目標
在介紹Tinymoe之前,先說一下這個系列文章的目標。Ideally,只要一個人看完了這個系列,他就可以在下面這些地方得到入門:
-
詞法分析
-
歧義與不歧義的語法分析
-
語義分析
-
符號表
-
全文CPS變換
-
編譯生成高效的其他語言的程式碼
-
編譯生成自己的指令集
-
帶GC的虛擬機器
-
型別推導(intersection type,union type,concept mapping)
-
跨過程分析(inter-procedural analyzing)
當然,這並不能讓你成為一個大牛,但是至少自己做做實驗,搞一點高大上的東西騙師妹們是沒有問題了。
Tinymoe設計的目標
雖然想法很多年前就已經有了,但是這次我想把它實現出來,是為了完成《如何設計一門語言》的後續。光講大道理是沒有意義的,至少得有一個例子,讓大家知道這些事情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因此Tinymoe有一點教學的意義,不管是使用它還是實現它。
首先,處理Tinymoe需要的知識點多,用於編譯原理教學。既然是為了展示編譯原理的基礎知識,因此語言本身不可能是那種爛大街的C系列的東西。當然除了知識點以外,還會讓大家深刻的理解到,難實現和難用,是完全沒有關係的!Tinymoe用起來可爽了,啊哈哈哈哈哈。
其次,Tinymoe容易嵌入其他語言的程式,作為DSL使用,可以呼叫宿主程式提供的功能。這嚴格的來講不算語言本身的功能,而是實現本身的功能。就算是C++也可以設計為嵌入式,lua也可以被設計為編譯成exe的。一個語言本身的設計並不會對如何使用它有多大的限制。為了讓大家看了這個系列之後,可以寫出至少可用的東西,而不僅僅是寫玩具,因此這也是設計的目標之一。
第三,Tinymoe語法優化於描述複雜的邏輯,而不是優化與複雜的資料結構和演算法(雖然也可以)。Tinymoe本身是不存在任何細粒度控制記憶體的能力的,而且雖然可以實現複雜的資料結構和演算法,但是本身描述這些東西最多也就跟JavaScript一樣容易——其實就是不容易。但是Tinymoe設計的時候,是為了讓大家把Tinymoe當成是一門可以設計DSL的語言,因此對複雜邏輯的描述能力特別強。唯一的前提就是,你懂得如何給Tinymoe寫庫。很好的使用和很好地實現一個東西是相輔相成的。我在設計Tinymoe之初,很多pattern我也不知道,只是因為設計Tinymoe遵循了科學的方法,因此最後我發現Tinymoe竟然具有如此強大的描述能力。當然對於讀者們本身,也會在閱讀系列文章的有類似的感覺。
最後,Tinymoe是一個動態型別語言。這純粹是我的個人愛好了。對一門動態型別語言做靜態分析那該多有趣啊,啊哈哈哈哈哈哈。
Tinymoe的設計哲學
當然我並不會為了寫文章就無線提高Tinymoe的實現難度的。為了把他控制在一個正常水平,因此設計Tinymoe的第一條就是:
一、小規模的語言核心+大規模的標準庫
其實這跟C++差不多。但是C++由於想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譬如說檢視包涵所有正規化等等,因此就算這麼做,仍然讓C++本身包含的東西過於巨大(其實我還是覺得C++不難怎麼辦)。
語言核心小,實現起來當然容易。但是你並不能為了讓語言核心小就犧牲什麼功能。因此精心設計一個核心是必須的,因為所有你想要但是不想加入語言的功能,從此就可以用庫來實現了。
譬如說,Tinymoe通過有條件地暴露continuation,要求編譯器在編譯Tinymoe的時候做一次全文CPS變換。這個東西說容易也不是那麼容易,但是至少比你做分支迴圈異常處理什麼的全部加起來要簡單多了吧。所以我只提供continuation,剩下的控制流全部用庫來做。這樣有三個好處:
-
語言簡單,實現難度降低。
-
為了讓庫可以發揮應有的作用,語言的功能的選擇十分的正交化。不過這仍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學習的難度。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寫庫對吧,很多人只需要會用庫就夠了。通過一點點的犧牲,正交化可以充分發揮程式設計師的想象能力。這對於以DSL為目的的語言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
標準庫本身可以作為編譯器的測試用例。你只需要準備足夠多的測試用例來執行標準庫,那麼你只要用C++(假設你用C++來實現Tinymoe)來跑他們,那所有的標準庫都會得到執行。執行結果如果對,那你對編譯器的實現也就有信心了。為什麼呢,因為標準庫大量的使用了語言的各種功能,而且是無節操的使用。如果這樣都能過,那普通的程式就更能過了。
說了這麼多,那到底什麼是小規模的語言核心呢?這在Tinymoe上有兩點體現。
第一點,就是Tinymoe的語法元素少。一個Tinymoe表示式無非就只有三類:函式呼叫、字面量和變數、操作符。字面量就是那些數字字串什麼的。當Tinymoe的函式的某一個引數指定為不定個數的時候你還得提供一個tuple。委託(在這裡是函式指標和閉包的統稱)和陣列雖然也是Tinymoe的原生功能之一,但是對他們的操作都是通過函式呼叫來實現的,沒有特殊的語法。
簡單地講,就是除了下面這些東西以外你不會見到別的種類的表示式了:
1
"text"
sum from 1 to 100
sum of (1, 2, 3, 4, 5)
(1+2)*(3+4)
true
一個Tinymoe語句的種類就更少了,要麼是一個函式呼叫,要麼是block,要麼是連在一起的幾個block:
do something bad
repeat with x from 1 to 100
do something bad with x
end
try
do something bad
catch exception
do something worse
end
有人可能會說,那repeat和try-catch就不是語法元素嗎?這個真不是,他們是標準庫定義好的函式,跟你自己宣告的函式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
這裡其實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repeat with x from 1 to 100"的x其實是迴圈體的引數。Tinymoe是如何給你自定義的block開洞的呢?不僅如此,Tinymoe的函式還可以宣告"引用引數",也就是說呼叫這個函式的時候你只能把一個變數放進去,函式裡面可以讀寫這個變數。這些都是怎麼實現的呢?學下去就知道了,啊哈哈哈哈。
Tinymoe的宣告也只有兩種,第一種是函式,第二種是符號。函式的宣告可能會略微複雜一點,不過除了函式頭以外,其他的都是類似配置一樣的東西,幾乎都是用來定義"catch函式在使用的時候必須是連在try函式後面"啊,"break只能在repeat裡面用"啊,諸如此類的資訊。
Tinymoe的符號十分簡單,譬如說你要定義一年四季的符號,只需要這麼寫:
symbol spring
symbol summer
symbol autumn
symbol winter
symbol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值",也就是說你在兩個module下面定義同名的symbol他們也是不一樣的。所有symbol之間都是不一樣的,可以用=和<>來判斷。symbol就是靠"不一樣"來定義其自身的。
至於說,那為什麼不用enum呢?因為Tinymoe是動態型別語言,enum的型別本身是根本沒有用武之地的,所以乾脆就設計成了symbol。
第二點,Tinymoe除了continuation和select-case以外,沒有其他原生的控制流支援。
這基本上歸功於先輩發明continuation passing style transformation的功勞,細節在以後的系列裡面會講。心急的人可以先看 https://github.com/vczh/tinymoe/blob/master/Development/Library/StandardLibrary.txt 。這個檔案暫時包含了Tinymoe的整個標準庫,裡面定義了很多if-else/repeat/try-catch-finally等控制流,甚至連coroutine都可以用continuation、select-case和遞迴來做。
這也是小規模的語言核心+大規模的標準庫所要表達的意思。如果可以提供一個feature A,通過他來完成其他必要的feature B0, B1, B2…的同時,將來說不定還有人可以出於自己的需求,開發DSL的時候定義feature C,那麼只有A需要保留下來,所有的B和C都將使用庫的方法來實現。
這麼做並不是完全有益無害的,只是壞處很小,在"Tinymoe的實現難點"裡面會詳細說明。
二、擴充套件後的東西跟原生的東西外觀一致
這是很重要的。如果擴充套件出來的東西跟原生的東西長得不一樣,用起來就覺得很傻逼。Java的string不能用==來判斷內容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雖然他們有的是理由證明==的反直覺設計是對的——但是反直覺就是反直覺,就是一個大坑。
這種例子還有很多,譬如說go的陣列和表的型別啦,go本身如果不要陣列和表的話,是寫不出長得跟原生陣列和表一樣的陣列和表的。其實這也不是一個大問題,問題是go給陣列和表的樣子搞特殊化,還有那個反直覺的slice的賦值問題(會合法溢位!),類似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一個東西特例太多,坑就無法避免。所以其實在我看來,go還不如給C語言加上erlang的actor功能了事。
反而C++在這件事情上就做得很好。如果你對C++不熟悉的話,有時候根本分不清什麼是編譯器乾的,什麼是標準庫乾的。譬如說static_cast和dynamic_cast長得像一個模板函式,因此boost就可以用類似的手法加入lexical_cast和針對shared_ptr的static_pointer_cast和dynamic_pointer_cast,整個標準庫和語言本身渾然一體。這樣子做的好處是,當你在培養對語言本身的直覺的時候,你也在培養對標準庫的直覺,培養直覺這件事情你不用做兩次。你對一個東西的直覺越準,學習新東西的速度就越快。所以C++的設計剛好可以讓你在熬過第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後,後面都覺得無比的輕鬆。
不過具體到Tinymoe,因為Tinymoe本身的語法元素太少了,所以這個做法在Tinymoe身上體現得不明顯。
Tinymoe的實現難點
首先,語法分析需要對Tinymoe程式處理三遍。Tinymoe對於語句設計使得對一個Tinymoe程式做語法分析不是那麼直接(雖然比C++什麼的還是容易多了)。舉個例子:
module hello world
phrase sum from (lower bound) to (upper bound)
…
end
sentence print (message)
…
end
phrase main
print sum from 1 to 100
end
第一遍分析是詞法分析,這個時候得把每一個token的行號記住。第二遍分析是不帶歧義的語法分析,目標是把所有的函式頭抽取出來,然後組成一個全域性符號表。第三遍分析就是對函式體裡面的語句做帶歧義的語法分析了。因為Tinymoe允許你定義變數,所以符號表肯定是一邊分析一邊修改的。於是對於"print sum from 1 to 100"這一句,如果你沒有發現"phrase sum from (lower bound) to (upper bound)"和"sentence print (message)",那根本無從下手。
還有另一個例子:
module exception handling
…
phrase main
try
do something bad
catch
print "bad thing happened"
end
end
當語法分析做到"try"的時候,因為發現存在try函式的定義,所以Tinymoe知道接下來的"do something bad"屬於呼叫try這個塊函式所需提供的程式碼塊裡面的程式碼。接下來是"catch",Tinymoe怎麼知道catch是接在try後面,而不是放在try裡面的呢?這仍然是由於catch函式的定義告訴我們的。關於這方面的語法知識可以點選這裡檢視。
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首先知道函式的定義,然後才能分析函式體裡面的程式碼。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Tinymoe的語法分析複雜度的提升,但是其複雜度本身並不高。比C++簡單就不說了,就算是C、C#和Java,由於其語法元素太多,導致不需要多次分析所降低的複雜度被完全的抵消,結果跟實現Tinymoe的語法分析器的難度不相上下。
其次,CPS變換後的程式碼需要特殊處理,否則直接執行容易導致call stack積累的沒用的東西過多。因為Tinymoe可以自定義操作符,所以操作符跟C++一樣在編譯的時候被轉換成了函式呼叫。每一個函式呼叫都是會被CPS變換的。儘管每一行的函式呼叫次數不多,但是如果你的程式油迴圈,迴圈是通過遞迴來描述(而不是實現,由於CPS變換後Tinymoe做了優化,所以不存在實際上的遞迴)的,如果直接執行CPS變換後的程式碼,算一個1加到1000都會導致stack overflow。可見其call stack裡面堆積的closure數量之巨大。
我在做Tinymoe程式碼生成的實驗的時候,為了簡單我在單元測試裡面直接產生了對應的C#程式碼。一開始沒有處理CPS而直接呼叫,程式不僅慢,而且容易stack overflow。但是我們知道(其實你們以後才會知道),CPS變換後的程式碼裡面幾乎所有的call stack項都是浪費的,因此我把整個在生成C#程式碼的時候修改成,如果需要呼叫continuation,就返回呼叫continuation的語句組成的lambda表示式,在最外層用一個迴圈去驅動他直到返回null為止。這樣做了之後,就算Tinymoe的程式碼有遞迴,call stack裡面也不會因為遞迴而積累call stack item了。於是生成的C#程式碼執行飛快,而且無論你怎麼遞迴也永遠不會造成stack overflow了。這個美妙的特性幾乎所有語言都做不到,啊哈哈哈哈哈。
當然這也是有代價的,因為本質上我只是把儲存在stack上的context轉移到heap上。不過多虧了.net 4.0的強大的background GC,這樣做絲毫沒有多餘的效能上的損耗。當然這也意味著,一個高效能的Tinymoe虛擬機器,需要一個牛逼的垃圾收集器作為靠山。context產生的closure在函式體真的被執行完之後就會被很快地收集,所以CPS加上這種做法並不會對GC產生額外的壓力,所有的壓力仍然來源於你自己所建立的資料結構。
第三,Tinymoe需要動態型別語言的型別推導。當然你不這麼做而把Tinymoe的程式當JavaScript那樣的程式處理也沒有問題。但是我們知道,正是因為V8對JavaScript的程式碼進行了型別推導,才產生了那麼優異的效能。因此這算是一個優化上的措施。
最後,Tinymoe還需要跨過程分析和對程式的控制流的化簡(譬如continuation轉狀態機等)。目前具體怎麼做我還在學習當中。不過我們想,既然repeat函式是通過遞迴來描述的,那我們能不能通過對所有程式碼進行inter-procedural analyzing,從而發現諸如
repeat 3 times
do something good
end
就是一個迴圈,從而生成用真正的迴圈指令(譬如說goto)呢?這個問題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覺得我如果可以通過學習靜態分析從而解決它,不進我的能力會得到提升,我對你們的科普也會做得更好。
後記
雖然還不到五千字,但是總覺得寫了好多的樣子。總之我希望讀者在看完《零》和《一》之後,對接下來需要學習的東西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