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網頁設計專家

yeeyan發表於2012-09-09

英文原文:How To Become A Web Design Expert  翻譯:allanex@譯言

我們都希望成為專家是因為我們希望我們的觀點能夠被其它人認真對待。被人尊敬,讓自己更有價值,也為了滿足自己的自負,當然,最主要的是我們希望自己能成為最棒的,同時有自己獨特的有力的行事方式。

你是否想與客戶侃侃而談讓他們認真的對待你的觀點,因為看上去你就是個專家?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恭喜你,有許多人與你一樣。如果希望有一天能真正做到,那麼你需要退後一步再想想,成為專家對你來說為什麼如此重要?

 

為什麼我們都希望看上去像個專家

我們都希望成為專家是因為我們希望我們的觀點能夠被其它人認真對待。被人尊敬,讓自己更有價值,也為了滿足自己的自負,當然,最主要的是我們希望自己能成為最棒的,同時有自己獨特的有力的行事方式。

無論如何,就像我們接下來要講的,成為專家絕不僅僅是讓別人聽從我們。如果我們僅能做到這點並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我們的期待和被其它人所認可。

讓人尊敬並不是我們成為專家的唯一期望。有些人認為也許專成主家會讓我們有更多的工作機會,以及更多的話語權。但不幸的是,有很多情況下,許多專家並沒有比人懂得更多,甚至在他們熟悉的領域,並沒有獲得更多薪水。成為一個小眾的專家對職業上的提升並不大。

儘管如此,被視為專家的能夠幫助我們與客戶工作,並讓我們有創造更高質量工作的潛力。那麼,如何讓我們成為專家呢?

如何讓我們成為專家?

在 《異族》(Outliers)一書中,作者Malcolm Gladwell建議成為一個專家(高手)在通常情況下需要花費近10000小時的練習與實踐。對於大多數全職工作的網頁設計師來說,這相當於整整4年不休假的8小時並有成效的工作。

我覺得10000小時的值得懷疑之處,我能看見將這種理論到一些類似於樂器訓練,或是體育運動中也許會有效,但我不確定將這種理論應用於其它如網頁設計。如10000小時的Photoshop使用經驗不會讓你成為網頁設計專家,及充其量僅僅讓你成為一個Photoshop高手。

當然,Gladwell的說法在某些程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成為專家,你必須需要時間與經驗。

如何成為網頁設計專家

很多人宣稱自己是專家,但只有僅少數的人真正投入了數千小時的努力。圖片來源 Brett Jordan.時間和經驗

無需懷疑的是專業技能必須通過花費時間並持之以衡的練習來達到。絕不是一夜靈感閃現,沒有任何捷徑去達到高水平的技能。隨著經驗的不斷豐富,學得越多,越會發現自己更加需要學習。

當然,你可以說網頁設計領域的變化非常之快,四年前的知識在現在幾乎毫無用處。但是我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在我的經驗之中,儘管技術在變化,但使用技術的人不變。在開發一個網站的時候永遠是在與使用者或是使用者體驗中的細節在打交道。同時,數年的經驗能提高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儘管挑戰是全新的,你所解決問題的方式將會越來越熟練。你積累的理論知識以及工作流程使得你更出色。因此,數年前學到的知識在今天仍然用得上。

偏執般激情

我並不是說經驗就是一切。例如,我不覺得你應該花上數年的時間給某人朝九晚五打工就能獲得足夠的經驗。相反,永遠尋找值得學習的內容,在你的企業中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激情來對待你所注的事物。

以我自己來說,我的事業從IBM開始,數年後我覺得並沒有在技能上有多大提高。許多在我身邊的人並不能充滿激情的工作。沒有激情,就沒有學習新東西的渴望和推動力。

我相信對網頁設計擁有偏執般的激情是成為專家所必需的。

另外,我IBM的同事們從不願承擔風險。而勇於嘗試以及偶爾的錯誤都會是成為一個專家所必須經歷和學到的

 

犯錯誤的重要性

成為一個真正的專家不能迴避一個事實:你必須願意去犯錯誤,而且犯非常多的錯誤。

不幸的是,我們並不是生活在一個表揚失敗的社會文化之中。我們需要成功人士。但成功並不光是靈感閃現,而是努力和漢水。Winston Churchill說過:

成功的定義是不停的經歷失敗而且絕不放棄你的激情。

事業上的成功和成為一個專家不光是需要你經歷過一兩次失敗,而是不停的經歷。

失敗是我們成過專家的一個重要環節,Charles Willson說過:

所謂專家是指他知道有哪些事情是不該做的。

不經歷失敗,我們不能學會做事情的最佳方式。從他人的失敗中也可以學到很多,但沒有什麼比得上我們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失敗。

我們需要戰勝我們對失敗的恐懼。當專案中出錯時,人們總是會本能的有二種反應。有些人不停的糾結其中,否則問題的存在,不願意接受投入但不產出的結果,這時候重要的是學會什麼時候放手。另外一些人則儘可能的逃離這些問題假裝其從來沒有發生過。但這樣意味著你永遠不會從你的錯誤中學到東西。我們需要在最後花上一些時間去審視我們專案中的錯誤,並從中學到東西。這個過程很難,特別是當你與已經不鬱快的客戶打交道的時候。

而從沒有經歷過失敗的人,他們可能膽心不願去嘗試,擔心他人的批評,或在一開始根本就對成功沒有任何渴望。

 

怎樣確定你已經是一個專家

有時候並不是人人都認同你是一個專家。光有足夠的知識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有人認同我們所獲得的知識。

這可能是你會經常經歷的問題。你已經完成了你的10000小時的學習,也從錯誤中學到了。儘管如此,你的客戶或老闆並沒有認同你所累積的知識與經驗。

如何說服他們你已經是一個專家了,應該認真考慮你的建議呢?展現一些謙虛

第一步要做的是不要過份表現我就是專家的態度。真正的專家往往是最後一個稱自己為專家的人。事實上,專家往往會積極承認他們的知識的有限從而帶動其它人更好的接受他們的觀點。

人們往往會懷疑自稱專家的人。讓你自己的知識替你說話比起主動引起別人的注意更有效。直接說自己是專家顯得並不明智,你可以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來暗示這一點。其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是使用情景。

 

用情景展示你的優點

當你把一些現代藝術繪畫從畫廊中拿下,放在小學時,很有可能被誤認為是小孩的塗鴉。因為環境影響了事物接受時的辨標準。想象一下有時候經理們會非常認真的聽從某些外聘顧問的觀點,而忽略自己員工的觀點,儘管二人說的都是同樣的事情。因為付了顧問更多錢,所以他們的觀點冒似更加有價值。你也許沒有辦法提高你的勞務價格;儘管如此,你可以改變你的表達方式,讓人們提高對你的價值認同。

就像畫廊中的作品一樣,你的專業技能在某些合適的場合下會被認同。例如,相對於在會議室裡發言,或是隻在自己工位上表達觀點來說,在會議室裡可能會更加有份量一些。同樣,如果你的專業知識來自某些書本,這會比你在會議室裡誇誇其談更加有價值得多。

如何成為網頁設計專家
作為一個專家我經常犯錯誤,因為我站在舞臺上. 照片來源 Marc Thiele.

並不是人人都有機會出書或是在會議上發言。如果這樣的話,也可以自己出書,或是做一些播客、部落格或是參與一些開源專案。像專家一樣展示自己比你想的要簡單一些。如果獲得會議演講或是寫書的邀請的話,意味著你的技能已經被某些人認同。會議組織者和出版商就好像是質量保證,如果他們認同你,那麼人們會在開始就認定你所要講的事情。

當然,情景並非一切。更重要的是你所表達的觀點和如何去表達你的觀點。

 

風格和主旨

寫書、演講、部落格或播放比起簡單的交談來說更有效果。因為這些比起交談來說,表達結構和方式更加縝密嚴謹。

表達自己的重要性。當有些事情對你來說非常明確時,其它人可能不這麼看,特別是一些重複出現的問題。當客戶讓你把他們的Logo變大一些或是多些留白時,你必須要精心對待這些小事。你會很容易不耐煩或是無所謂因為這樣的事情總是在發生。但是細心的考慮你的應對方式和對策會使得你更具說服力。除了主旨,你辨論和交流的風格同樣重要。專家應該充滿信心,交談時富於表達和權威性。聽眾並不會因為你的意見不同而不爽,只要表達得當,他們會轉換他們的觀點。如果你想被認同為一個專家,瞭解你自己、放鬆並充滿信心的表達。不幸的時候,有時候問題還是發生,因為另一方早就準備好了自己的觀點。

 

過多偏見

在你現有的老闆和客戶前開始充當專家的角色可能是個挑戰。特別是你以前的曾是初級員工,他們對你的態度不會一夜改變。幸運的是,你可以做一些有效的工作來幫助你轉換角色。

第一,為你的觀點提供有效的證據。當你老闆擔心你的提議上不了檯面的時候,給他看看有效的證據,如下面這個滾動條行為報告。

如何成為網頁設計專家

引用一個研究結果能夠增加你的內容的可信度。其次,引用一個已有的專家將有效支援你的觀點,例如有人曾寫過有關滾動條這個案例的相關報告

這些技巧不光能支援你的觀點。同時他們能夠充分的表現你有廣泛的閱讀與研究。同時,你在做這些的同時也加了自己的可信度,像專家一樣思考問題。你離專家已經一步之遙。

當然,沒有辦法能快速的消除偏見。這對於總是與相同的人工作的人來說非常困難。但通過一段時間,有效的展示自己的專業知識和使用這些技巧,他們最終能改變他們對你的看法。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本文的關注的是有關如何成為專家,在結束前,我想說說當你真正成為專家後意味著什麼。

當你從客戶,同事及老闆那裡獲得尊敬後,還會怎樣?成為專家不光光是一段自我之旅。更多的是有關為他人服務。當你成為專家後,你能更好的為你的客戶服務,為你的公司提供更多價值,促進你的行業發展。如果只是想獲得大家的愛戴與尊敬,那麼你永遠不會真正達成你的目標。人們會意識到你可能只是在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從而忽略你。

也就是說,必須認真對待我們的工作。如果不認真對待,好網站可能變差。我確定你肯定有過與人分享過有關網站越做越爛因為別人沒有聽取你的觀點。但是多講講你的一些有關說服老闆和客戶,認真的對待你的觀點的故事,可能更有益處。

 

封面圖片版權: Aural Asi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