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小白入門019——工作量證明機制(POW)是什麼?

weixin_34148340發表於2019-03-01
11002334-1d0a0bac9908ae4b.jpg

作者:甜蛋學習區塊鏈

本文原創,轉載備註

工作量證明機制,簡單理解就是一份證明,證明你工作了多少,方便計算給多少獎勵。

這種證明機制很早就有的,想起奶奶說過的事情,在人民公社時期的賽南生產隊記工分就是很真實的例子:農民按照賽南生產隊的統一安排出集體工,每個生產隊都設有一、二個兼職記工員,負責記工分,勞動力一天得多少工分,男勞力每天記10分,婦女每天記6分也有記7分的,未到18歲的小子或姑娘一般一天記5分,最多也只是與婦女同等。到年底時,生產隊會計要將生產隊全體社員的工分總量,生產隊全年的農林、林、牧、副、漁各項收入予以統計。在扣除各項開支和留足公積金、公益金後,再計算出每10分工值多少錢,然後按農戶一年所得的工分分配到戶。

你想一想,在生活中,畢業證是不是都是工作量證明機制,哈哈,進行監測工作的整個過程通常是非常長的,小學6年,初高中6年,大學4年,每次都需要考試進行驗證,來證明完成了相應的學業,通過對工作的結果進行認證來證明完成了相應的工作量,給予畢業證。而且生活的中很多證件都是這樣獲得哦,比方駕駛證、英語等級證書、各種技能證書等等。

工作量證明機制是普遍被社會所應用的,而POW工作量證明機制其實就是第一代共識機制,比特幣的基礎,理解起來,很簡單,它通過評估你的工作量來決定你獲得記帳權的機率,工作量越大,就越有可能獲得這次的記帳機會。在區塊鏈的網路世界裡,這裡的勞動就是你為網路提供的計算服務(算力x時長),提供這種服務的過程就是“挖礦”。假如是真的礦場,顯然在均勻分佈的前提下,人們“挖礦”所得的比重與各自提供的算力成正比,通俗一點就是,能力越強獲得越多。

POW機制的基本步驟

就我們一起用個例子說明下:工作量證明機制其實就像一場有獎搶答比賽,假設現在區塊鏈世界有甲、乙、丙、丁四個參賽選手,他們必須挑戰相同的數學題目,誰要是最先完成這些題目的計算,並且節目方認為這個算出的答案是對的,那麼他就能獲得最後的獎盃(記賬權)和對應的獎金(完成記賬後系統會獎勵比特幣)。

有人可能會問,假設乙和丁兩人同時搶答成功(也就是現在出現了兩個同時滿足條件的區塊),那這該怎麼判定?我們把這種情景稱為分叉:在以工作量證明為共識機制的區塊鏈系統中,這個問題是這樣被解決的:進行加時賽。儘管乙和丁現在難分勝負,但由於他們各自的解題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一段時間過後,總會有一個人的答題數量要超過另一人(即區塊鏈全網有一條更長的鏈出現),那麼他就是最終獲得記賬權和獎勵的人。

而輸了的那個人也不會繼續答題,因為繼續答題也不會有任何獎勵。因此獲勝者所在的這條鏈就成為了主鏈,分叉出來的鏈就消失了,從而保證區塊鏈資料的唯一性,這就是在工作量證明機制遵循的最長鏈原則。當然這種情況發生的前提是所有人遵從同樣的機制,如果不遵從,分叉還是會繼續。

PoW的優點

最大的優點是演算法簡單,實現容易。但POW機制本身當然很複雜,有很多細節,比如:挖礦難度自動調整、區塊獎勵逐步減半等,這些因素都是基於經濟學原理,能吸引和鼓勵更多人蔘與。理想狀態,這種機制,可以吸引很多使用者參與其中,特別是越先參與的獲得越多,會促使加密貨幣的初始階段發展迅速,節點網路迅速擴大。在CPU挖礦的時代,比特幣吸引了很多人蔘與“挖礦”,就是很好的證明。通過“挖礦”的方式發行新幣,把比特幣分散給個人,實現了相對公平。

PoW的缺點:

1、速度慢是最不能接受的一點,達成共識的的週期過長,處理效率低(比如比特幣每秒只能做7筆交易),不適合商業應用;

2、算力是計算機硬體(CPU、GPU等)提供的,要耗費電力,是對能源的直接消耗,與人類追求節能、清潔、環保的理念相悖,浪費大量計算能源,因為同時參與答題挑戰(挖礦)最終只能有一個勝出,那麼其他參與者這個過程中消耗的計算能源都被浪費了;

3、使用者也從個人挖礦發展到大的礦池、礦場,算力集中越來越明顯,礦池BTC.COM、蟻池和微位元,一共控制了超過51%的算力,如果他們聯合起來或者被黑客控制,那麼就可能會發生可怕的51%攻擊;

4、容易產生分叉,採用POW機制,己經分叉出了多少個幣,看看,這是我以前整理的,以下大部分都是我們中國的人搞出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