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到底是什麼

xiaohuanglv發表於2018-09-14

比特幣的傳奇尚未落幕,另一個傳奇就已經開啟:2015年7月,高德納釋出了新一年的技術成熟度曲線圖。從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比特幣所代表的加密貨幣 (cryptocurriencies)和虛擬貨幣交易(Cryptocurriencie Exchange)逐漸從2014年炒作的頂峰期跌落到大眾普遍失望的谷底。

image.png

圖1-4 高德納2015年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

資料來源:http://www.gartner.com/newsroom/id/3114217
 中文版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314303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整個產業並未衰落。截至2016年2月19日,全球比特幣相關產業投資額度仍然逐漸升 溫,突破10億美元。這其中以完成兩輪融資的OKcoin為首的7家中國公司也格外引人注意,帶領著中國區塊鏈產業的發展。這也顯示了資本與市場的整體樂 觀。正如中國古人所說的,“陰極陽生”。一種新的技術讓投資者和業界再次看到了曙光,那就是Blockchain(區塊鏈)。這是一個並不常見的現象。一 般而言,當一項技術衰退的時候,除非它的生命週期非常長,能極大地激勵人類的期待和夢想,比如人工智慧,它能極大地勾起科研界、技術界的夢想。從20世紀 60年代,從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時代一直髮展到今天的阿爾法狗時代。但大部分創新技術一跌下去就被淘汰了。比特幣、加密貨幣這種技術之所以能硬挺到今天,非常重要的因素就 是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又再次把它拉動了起來。

表1-2 中國區塊鏈產業投資列表(2016年2月19日更新)

image.png

比特幣與區塊鏈是父與子關係嗎

對於比特幣與區塊鏈,有兩種常見的錯誤概念,在業界廣為傳播:

錯誤觀念1:比特幣與區塊鏈是父與子的關係;

錯誤觀念2:區塊鏈是比特幣的一個意外發現和生成物,帶來出乎大家所料的驚喜,之前沒有人料到這一切。

事實上,作為比特幣實現的底層技術,區塊鏈的產生是伴隨著比特幣一道出現的,稱之為父與子的關係極其不準 確。其次,與其說意外,倒不如說是“蓄謀已久”。早在2010年,在後來的比特幣核心開發者Gavin Anderson(蓋文·安德森)的討論帖中,中本聰就指出自己為什麼在比特幣初始程式碼版本wallet.dat中嵌入一種非常簡單的指令碼(Gavin發 現後曾一度陷入緊張不安中)。

中本聰說:“我很多年前就已經在思考,是否可以讓(比特幣)支援多種交易型別,包括:託管交易、債券合同、第三方仲裁、多重簽名等。如果比特幣未來能夠大規模發展,那麼這些交易種類都將是我們未來想探索的,但是在一開始設計時就應該考慮到這些交易,這樣獎勵才能夠實現。”

事實上,正如後來的研究者分析發現,這些結構的應用早已超出了數字貨幣,甚至可以擴充套件到任何型別的交易方式,例如各種基於智慧合約的應用。其實可以套用設計中的專門術語說,“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可供性”,這種載體提供了一種更為廣闊的互動的可能性。

中本聰版本的第一版“比特幣區塊鏈”的基礎協議非常簡單:通過蓋時間戳,各方一同記賬、一同公證,每10分 鍾確認一次,形成記錄全網這10分鐘所有正確的一個賬本資料庫“區塊”,然後每個合法的區塊連成一個個鏈條,形成分散式的、大家一致同意的賬本資料庫,這 就是“區塊鏈”。

image.png

圖1-5 區塊鏈示意圖

資料來源 https://camo.githubusercontent.com/e8e2a0c15c17b066e7f17056f7697819b9a1aa33/687474703a2f2f766974616c696b2e63612f66696c65732f626c6f636b5f706963747572652e706e67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賬本資料庫,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和比特幣是相伴相生的關係。區塊鏈本身其實是一串使用密碼學相關聯所產生的資料塊,每一個資料塊中包含了多次比特幣網路交易有效確認的資訊。

每當有加密交易產生時,網路中有強大運算能力的礦工(Miner)就開始利用演算法解密驗證交易,創造出新的區塊來記錄最新的交易。新的區塊按照時間順序線性地被補充到原有的區塊鏈末端,這個賬本就會不停地增長和延長。

通過複雜的公共鑰匙和私人鑰匙的設定,區塊鏈網路將整個金融網路的所有交易的賬本實時廣播,實時將交易記錄 分發到每一個客戶端,同時還能保證每個人只能對自己的財產進行修改。當然,賬本里也有別人的交易記錄,雖然可以看到數值和對應的交易地址(基本上這是由一 段冗長的亂序字母和數字組成),但是如果不借用其他技術手段也根本無法知道交易者的真實身份。

如果從不同的技術角度來剖析,我們可以這樣看待區塊鏈:它是一種資料庫、一種分散式系統,也是一種網路底層協議。

(1)資料庫。區塊鏈是一種公共資料庫,它記錄了網際間所有的交易資訊,隨時更新,讓每個使用者可以通過合法的手段從中讀取資訊,寫入資訊。但又有一套特殊的機制,防止以往的資料被篡改。

(2)分散式系統。區塊鏈是一種分散式系統,它不儲存放置在某一兩個特定的伺服器或安全節點上,而是分散式地存在於網路上所有的完整節點上,在每一個節點保留資訊備份。

(3)網路底層協議。區塊鏈是一種共識協議,基於這種協議,可以在其上開發出數目繁多的應用。這些應用在每一時刻都儲存一條最長的、最具權威的、共同認可的資料記錄,並遵循共同認可的機制進行無須中間權威仲裁的、直接的、點對點的互動資訊。

層出不窮的其他數字貨幣

由於區塊鏈最先被應用於數字貨幣——比特幣,所以各方的開發設計者很容易想到,運用或改造這種區塊鏈技術 (加密演算法、處理時間、區塊大小等)可以造出新的數字貨幣,我們不妨稱之為1.0時代。1.0時代中各種數字貨幣層出不窮,截至2016年2月28日,統 計顯示已知的有688種,從分文不值到估值上億美元。我們簡要介紹除比特幣以外排名靠前的三種。

表1-3 全球排名前十位的數字貨幣

image.png

資料來源:http://coinmarketcap.com/

1. 以太坊(Ethereum)

以太坊是下一代密碼學賬本,支援眾多的高階功能,包括使用者發行貨幣、智慧協議、去中心化的交易、普遍認為的 第一個完全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s)或去中心化自治公司(DACs)應用。使以太坊與眾不同的是實現這些功能的方式。以太坊並不是把每一單個型別的 功能作為特性來特別支援,相反,以太坊包括一個內建的圖靈完備的指令碼語言,允許通過被稱為“合同”的機制來為自己想實現的特性寫程式碼。一個合同就像一個自 動的代理,每當接收到一筆交易,合同就會執行特定的一段程式碼,這段程式碼能修改合同內部的資料儲存或者傳送交易。高階的合同甚至能修改自身的程式碼。

2. 瑞波幣(Ripple)

瑞波幣是Ripple網路執行的基礎貨幣,就像比特幣一樣可以在整個網路中流通,而不必侷限於熟人圈子。瑞波幣引入閘道器係統,它類似於貨幣兌換機構,允許人們把法定貨幣注入、抽離Ripple網路,並可充當借貸雙方的橋樑。

3. 萊特幣(Litecoin)

萊特幣與比特幣相比具有三種顯著差異:第一,萊特幣網路大約每2.5分鐘(而不是10分鐘)就可以處理一個 塊,因此可以提供更快的交易確認;第二,萊特幣網路預期產出8400萬個萊特幣,是比特幣網路發行貨幣量的四倍之多;第三,萊特幣在其工作量證明演算法中使 用了由Colin Percival(科林·珀西瓦爾)首次提出的Scrypt加密演算法,這使得相比於比特幣,在普通計算機上進行萊特幣挖掘更為容易(在ASIC礦機誕生之 前)。每一個萊特幣被分成100000000個更小的單位,通過8位小數來界定。不同於比特幣,Scrypt所具有的記憶體密集特性讓萊特幣更適合用圖形處 理器(GPU)進行“挖礦”。為Scrypt實施的FPGA(現場可編輯邏輯閘陣列)和ASIC(專用積體電路),相比於比特幣使用的sha256,更為 昂貴。

區塊鏈的實際應用

比特幣也許是區塊鏈上最著名的應用,除了比特幣以及以它為代表的數字貨幣之外,近年來也湧現出了許多其他應 用。我們也將會在後面的章節展開財產、物流、儲存、選舉等各方面應用案例的詳細說明。這裡僅僅給出部分例子,略微彰顯它廣闊的前景:美國線上零售商 Overstock就基於區塊鏈開發了一個名為“tØ”的股權交易平臺。在同一領域,納斯達克宣佈與Chain達成合作協議:它們正試圖用區塊鏈來顛覆股 票交易市場。與此同時,高盛和巴克萊等金融機構目前也在聯手創業公司,為市場開發一種基於區塊鏈的新框架。

許多創業公司又在此基礎上更進了一步,計劃利用區塊鏈來交易實體資產。比如,Bitproof和Blocknotary試圖通過在區塊鏈上記錄合同交易來顛覆這些行業,他們不是在公證人面前完成房屋買賣,而是將合同儲存在公共賬單上。

另外,Colu正在利用區塊鏈,通過數字令牌(digital token)來管理資產——數字令牌可以開啟線上服務或實體資產。

這項技術還可以被應用於智慧財產權領域。例如,Verisart正在利用這種分散式技術來驗證藝術作品的真偽。它給藝術作品相應的版權編碼,然後將它們記錄在區塊鏈中。另外,Proof of Existence還利用公開賬單追蹤使用者建立的檔案。

區塊鏈還可以用來驗證人的身份。ShoCard會給個人身份資訊編碼並進行儲存,還能實現合同的智慧化管 理:這得益於這種分散式基礎設施,一旦滿足了某些條款,合同會得到自動處理。IBM目前正在開發這種應用,該公司還公佈了與三星ADEPT的合作計劃—— ADEPT是一個在物聯網領域使用區塊鏈技術的概念驗證。

區塊鏈的顛覆特點

“如果我知道我將在何處死去,我將不去那個地方,這樣我就可以得到永生。”這是著名投資人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經常引用的一句俏皮話,其中充滿了深深的、反向思考的智慧。如果我們今天希望瞭解區塊鏈的種種特性所帶來的去中心化、分散式等對於傳統的顛 覆,我們不妨思考以下兩個問題:傳統的方式意味著什麼,或者說中心化意味著什麼? 集中式又意味著什麼?我們設想一個例子,假定在10000年前,我手裡有一個貝殼,對方有一袋鹽,我倆簡單直接地換走,而我們不需要知道過多對方的資訊, 也不需要知道對方的家庭住址、身份證、信用等冗餘資訊。我的東西對他有價值,他的東西也對我有價值,我就可以直接跟他請求交換。但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髮 展,複雜以及不必要之物充斥到我們的價值傳輸網路中。現在,我們做一個非常簡單的交換過程,必須依賴銀行或下面例子中的錢莊。首先把我們的價值轉化為銀行 記賬單位,然後通過一箇中心化的節點銀行,進行這種價值的傳輸。

我們看一下極端中心化集中式的處理方式。

第一步,登記你(持貝殼少年)的姓名、年齡、身份證、住址、工資,提供給中心化錢莊。

第二步,登記他(持鹽少年)的姓名、年齡、身份證、住址、工資,提供給中心化錢莊。

第三步,你把貝殼寄往錢莊。

第四步,賣鹽的少年把鹽寄往錢莊。

第五步,錢莊把鹽寄給你。

第六步,錢莊把貝殼寄給對方。

第七步,錢莊把你們兩人的信用值各自+1,並在錢莊內保管你們的信用記錄。

而去中心化、分散式處理方式:你和少年交換鹽和貝殼,並不需要太多其他資訊,交易地址、金額記錄登記更新到區塊鏈上。

我們不難看出,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去中心化分散式處理,不僅更加便捷,而且也更加自主。你並不一定需要一個 掌握你所有資訊,甚至與交易無關的毫不必要的資訊的中心化代理(錢莊)來協調處理你的一切交易。這不僅是不安全、不便捷的,還可能造成資訊不對稱,甚至被 “中心”反向控制,因此也是不必要的。

貝爾的電話技術、20世紀90年代的網際網路的顛覆性來源於它們所帶來的便利,對人類生活和行為的巨大改變。 有了電話和手機,我們就可以端對端及時傳送資訊進行通訊;有了網際網路、微信和QQ,語音、文字、視訊等“資訊”和“資料”才可以方便傳播,使人們之間的聯 系和聯絡更加直接、便捷。總體而言,傳遞“訊息”的網路已經非常發達、直接、便捷、流暢。但是現在我們在傳遞錢、資產這樣的“價值資產”時,我們的網路還 處於一個十分臃腫、低效的狀態,某些方面甚至不如原始社會時貝殼與鹽等物物交換的網路。

可以發現,區塊鏈就是一個“去中介化”的“價值傳輸網路”。如果說“拜占庭將軍問題”揭示出了我們分佈散落 的個體節點之間資訊傳達與協同的困難,那麼區塊鏈就是一種解答,迄今為止最有力、最清晰、最具有現實性的一種解答。它解構了信任代理(中介)存在的必要, 提供了另一種點對點直接互動的可能。就像我們在原始社會中一樣,真誠地面對面地互動,不需要任何中介,甚至不需要雙方的信任,只需要有限的瞭解,便可以來 去匆匆,相忘於江湖,其中的互動皆留給底層。這使交易乃至於一切互動更方便、更有效率。在一個一個點看,這只是個體之事,但從更高的維度看,它也使大規模 的、無中介的協同互動成為可能。不再需要強權、巨大中介的集中智慧處理,而智慧則隱於底層、隱於鏈條、隱於各處。它不是龐然大物似的存在,但又細微地無所 不在,這種智慧終將重新塑造出我們商業、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的未來。


註釋:

[1]來自維基百科。

[2]在數學和電腦科學之中,演算法為一個計算的具體步驟,常用於計算、資料處理和自動推理。


來源:我是碼農,轉載請保留出處和連結!

本文連結:http://www.54manong.com/?id=518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3646208", container: s }); })();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3646147", container: s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