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兩個故事一定弄懂“雲端計算”

紫鳳發表於2013-04-07
這是個實在懸乎的概念,自提出6年以來,無數的文字在解釋它,卻有90%以上的讀者不知“雲”為何物。這些文字都帶著一種腔調:雲端計算嗎,簡單來說就是……然而不幸的是,“簡單來說”後面的文字,讀者依然看不懂,智商嚴重受挫。請讀完下面的故事,筆者將確信您能找回智商的自信:雲端計算就是這麼個東西。

故事一

  公共電網拋棄了愛迪生

  愛迪生的牛氣無法言說,這輩子有2000多項發明,在科學界他吃的鹽比普通人吃的飯還多。但就是這麼一個牛人,也曾被拍打在沙灘上:公共電網狠狠地拋棄了他。

  1878年,愛迪生決定開發一種新產品——電燈泡,為了持續地給它供電,他緊跟著又發明了電流表、發電機等,這是一套完整的供電系統:愛迪生燈具公司製造燈泡,愛迪生電器公司製造發電機,愛迪生電線公司生產電線。

  然而,他的產品只支援直流電廠。直流電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不能進行長距離運輸。於是,越來越多的個人和企業開始獨立發電,來點亮愛迪生的直流燈泡。獨立發電使得小型私人電廠遍地開花。由於長期為這些電廠提供裝置,愛迪生成立的通用電氣公司趁機發了大財。

  然而,愛迪生是個偉大的發明家,卻不是一個精明的企業家,它相信直流電才是未來。這個短板被他的崇拜者英薩爾意識到:他更推崇交流電。交流電可以長距離運輸,有了這個基礎,大量效率低的私人電廠,就能整合成一個“中央電廠”,通過一根電線,電能就能運輸到各處使用。

  但愛迪生並不看好這種設想,因為這會斷掉他的財路:他的商業興趣在於,私人電廠越多,他的裝置就會賣得越好。按照愛迪生的想法,每個企業或者個人都得自備一個小型發電廠。所以,在這場戰役中,信賴交流電的英薩爾勝出了。通過“中央電廠”,英薩爾實現了大規模的公用電網。

  如此一來,原先建立私人電廠的企業或個人,就可以避免採購裝置昂貴的發電裝置。他們只需付上費用,牆面的插頭就能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力,而不必關心這些電力來自何方。故事中取代私人發電廠的“公共電網”,就是電氣時代的“雲端計算”。

故事二

  資訊“公用電網”的誕生

  1971年,英特爾(微博)公司發明了微型電腦。由於價格低廉,且能夠完成各種任務,微型電腦很快取代主計算機,成為公司電腦運算的中心。其後,原來的主計算機被改造成了私人伺服器(私人發電站),這些伺服器下面連線著許多個人電腦。

  愛迪生的燈泡只能搭配直流發電廠,這些個人電腦也只能使用伺服器上的程式。這種模式(C/S模式)一直延續至今。正如電氣時代每個企業都必須自建一個私人發電廠一樣,現在每個企業必須配備一個私人資料中心。

  私人發電廠不能實現遠距離傳輸,伺服器內的資訊也只能在區域網傳播。私人電廠只供企業和個人使用,資料中心的資訊也只供企業內部使用。2005年2月,google在俄勒岡州北部買下三十畝地準備建立一個龐大的伺服器技術中心。於是,資訊的“公用電網”出現了,這就是“雲端計算”。

  在這裡,包含著數萬、甚至數十萬廉價CPU和硬碟組成的伺服器,這就是資訊時代的“中央電廠”,它把原來企業內部的伺服器(私人電廠)整合為一臺機器集中處理。自此,企業再不用採購昂貴的裝置,不必再培養一支龐大的技術隊伍。他們只要相信,手裡有一臺連線網路的計算機就行,而不必擔心資料儲存在什麼地方。

  “雲端計算”隨後迅速地進入到我們的生活。YouTube每月8億獨立訪問使用者,但運營這些網站的,往往只有幾個人,他們租用亞馬遜(微博)的伺服器提供服務,節省了大批資本投資。

  這兩個故事關聯性很大:電線相當於寬頻,電燈泡相當於電腦,私人電廠相當於私人伺服器,公用電網就相當於現在的“雲端計算”。

手記

  讓99%讀者不懂的“雲端計算”

  “雲”正在與我們的生活越飄越近,然而,它的概念卻離我們越來越遠。筆者日前在網上看到一組調查資料,有90%以上的讀者不知道“雲端計算”為何物。當我拿著這組資料,跟一位業內人士訴說時,他卻不屑地回答:“不止90%吧,真正懂的估計不到1%。”

  他也糾結於“雲端計算”的理解障礙,“太抽象了,沒有具體可感的東西,所以理解起來費勁。”龍真也告訴筆者,“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個很扯淡的事。”基於此,筆者四處向專業人士“取經”,直到有人推薦了這本《IT不再重要》。

  “雲端計算”是個浮躁的概念,被商業化的速度遠超過我們想象。由於“雲端計算”的應用,一大批“雲產品”被問世,這其中有真貨,也有水貨。但是,只要我們理解了“雲端計算”概念的本質,就自然能清晰地辨別,所謂的他們口中“雲產品”,究竟是個什麼東東。

探索

  “雲端計算”的雙重含義

  資訊“公用電網”之說只屬於“雲端計算”含義中的一方面,來源於尼古拉斯·卡爾的《IT不再重要》。還有一種更通俗的理解,“把所有的本地的事,都可以放到雲端來完成就是雲端計算了。”

  未來的電腦將不需要主機,只需要一個顯示器。原來機箱裡的東西哪去了?它們將全部儲存在“雲端計算”中。一些遊戲玩家渴望追求帶勁的顯示卡、CPU,未來這些統統不需要,你只需要一套鍵盤滑鼠和顯示器,就能實現“發燒友”的願望,而這背後的支撐者,就是“雲端計算”。

  資訊“公用電網”,只屬於“雲端計算”含義中的一方面。通訊觀察家項立剛(微博)認為,“‘雲端計算’的概念也可以這麼說,原來大傢俬人發電,現在有中央電廠集中發電。”他表示,這個概念還可以理解為“把大量計算機的計算、儲存能力聚合起來”。

  它還有著更豐富的意義。“資訊‘公用電網’是個偽概念,”i黑馬聯合發起人龍真表示。“它主要說的是大家之後都不要用自己的伺服器了,直接租用別人的伺服器更好。”他認為,“雲端計算就是我們原來用硬碟來儲存的資料,現在直接儲存在網路上。”

  當然,“雲儲存”只是“雲端計算”中的一個基本功能。比如,“雲端計算”儲存著許多網路遊戲,但這些遊戲能夠直接被使用者執行,且不需要CPU。還有一種更通俗的理解,“把所有的本地的事,都可以放到雲端來完成就是雲端計算了。”龍真表示。

  其實,資訊“公用電網”並不是卡爾的唯一觀點。在書中他還提到,未來裝在電腦機箱的各個配件,通過“雲端計算”能夠全部整合於網際網路,供每一位使用者分享。這句話的含義,就是機箱內的CPU、硬碟等都掛在“雲端”,未來的電腦僅需要一個顯示器加鼠鍵。

  筆者認為,“雲端計算”的這層含義同樣能用資訊“公用電網”理論來解釋,可以將個人電腦機箱內的配件看成是私人發電站,當未來用“中央電廠”(雲端計算)時,電腦將無需主機,所有的資料將儲存於“中央電廠”。

  “雲端計算”就是一臺超級計算機,裡面不僅儲存著無數資料和軟體,還能提供“計算”功能。它可以是企業的“中央伺服器”,也可以是個人電腦的“中央大主機”。兩種含義結合起來理解,或許才能更好地闡釋“雲端計算”。

  本版撰文 實習生 王方 原文出處:北京晨報


讀這篇文章,很是輕鬆,原來這就是“雲端計算”啊!內行對內行不必解釋的詞語,若是讓外行明白,還真是要費些功夫呢!看這個又想到日本人寫書,為何那麼好賣,就是這通俗易懂的理由吧!深入淺出,簡單的兩個例子勝過一堆術語。

深處雲端計算變革時代,走在網際網路道路上的朋友們,若簡單知道這些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名網路攻城獅,必須還要有一份清晰的地圖,方向明確,才會緊跟科技的發展步伐,玩轉雲端計算。《騰雲——雲端計算和大資料時代網路技術揭祕》就是一本再好不過的地圖書了!

通過閱讀這本書,你將清楚地瞭解到如何在雲端計算與大資料時代構建安全、可靠、高速與靈活的網路。主要內容包括:雲端計算對基礎架構的驅動、雲端計算網路的組成、如何構建安全可靠靈活的網路通道、虛擬化資料中心的擴張、外部和內部網路的實現、大資料網路設計要點,以及廠商解決方案等等。

同時,這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內容深入淺出,簡簡單單就讓你豁然開朗!可作為雲端計算網路技術入門和提高階段的自學、參考書籍。適合國內雲端計算網路、新一代網路建設、網路管理、系統整合行業的開發人員、技術工程師、售前與售後技術支援人員學習。

《騰雲》還獲得了亞嵌特聘首席科學家、“彎曲評論”創辦人陳懷臨的大讚,Net130大版主、重磅暢銷書《大話儲存》作者冬瓜頭、《網路世界》總編輯張群英對本書也進行了合力推薦。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雲端計算圖書。現在這本書在噹噹新書熱賣榜上排名第一,也可以說明這本書的分量,如果你還不曾閱讀,希望你不要錯過!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現在這本書的贈書活動在51CTO和圖靈社群同步進行著,莫失良機哦!

圖靈社群:重新設計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全新地圖已經解鎖——《騰雲》有獎問答搶贈書!

51CTO:《騰雲--雲端計算和大資料時代網路技術揭祕》贈書活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