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11g RAC+ASM安裝前儲存規劃注意事項

kuqlan發表於2015-03-27

    關於資料庫效能最佳化,最好從什麼時候開始更合適呢?,根據自己幾年下來的實際經驗,我想從安裝前的儲存規劃開始最好。儲存規劃並不是說偏要採用技術最先進的而是要採用最合適業務需求的,先說總體原則:

1、資料檔案、備份檔案、歸檔日誌檔案存放位置分離原則,最好分別放到不同磁碟組,而不是同一個磁碟組的不同Lun,但這種方式缺點就是每個磁碟組都需要一塊兒熱備盤,空間浪費比較嚴重;

 

2、如果是讀寫頻繁的OLTP系統,對資料檔案和歸檔日誌檔案存放的磁碟組,最好採用Raid1+0,這樣可以保證讀寫都很快。線上日誌檔案(online redo logfile)和控制檔案同時雙份放到資料區和歸檔區,在保證讀寫效能的基礎上可以提高可用性和可恢復性。對備份檔案所存放的磁碟組可以進行Raid5的冗餘方式。

 

3、一般通用的方式就是資料檔案與備份檔案及歸檔日誌檔案存放到兩個不同磁碟組,而不是同一個磁碟組的不同Lun,對兩個磁碟組都進行Raid1+0的方式。這樣也不會影響效能,可以節省一塊兒熱備盤來提高空間利用率,但如果資料量大,則透過Raid1+0的劃分備份磁碟空間估計也會導致一定空間浪費;

 

         根據以上矛盾,我們可以看出,有個重要因素就是磁碟大小和數量,還需要結合資料庫大小和具體應用的綜合考慮很有必要的。

 

         同時,除了備份區,其他區域不建議採用太大的硬碟。如果資料庫不大,加上磁碟數量太少,還不如將所有磁碟都做成Raid1+0,這樣可以提升I/O總體頻寬,也可以節省多個熱備盤引起空間浪費。

 

         隨著SDD盤價格的大幅下降,也可適當的採用SDDSAS混合的使用方式,因為一個轉速10KSAS盤的IOPS120150,而SSD硬碟的IOPS甚至超過10倍,因此對I/O效能和併發要求高的系統來說,值得嘗試這種組合。例如:假設某個客戶資料庫當前大小為1T、資料增量每月100G,併發1000以上的OLTP系統。可以採取如下兩種:

  • 6900GB硬碟,做完RAID5組和熱備盤後,實際可用容量為:4*900GB=3.6TB7SSD盤主要跑線上資料,做完RAID5後,實際可用容量為:5*400GB=2TB
  • 配置11塊兒轉速15kSAS盤,做RAID1+0,分割槽兩個Lun後,在ASM裡進行進一步劃分;

 

        針對空間容量較大的資料庫,除了考慮以上因素外,另外一重要因素就是ASM磁碟組(ASM DISKGROUP)數量和磁碟組所需每個ASM磁碟的(ASM DISK)大小。ASM磁碟組不易太多,名稱儘量規範化,例如可以分成DATADG1DATADG2…,DATADGn來存放資料檔案和日誌檔案,FRADG1,FRADG2…,FRADGn來存放歸檔(含備份檔案),BACKUPDG1BACKUPDG2…,BACKUPDGn來存放備份等。對於每個ASM磁碟組下的ASM磁碟,結合資料庫大小和今後的增長量,最好採用適當的大小,不易太小或太大。例如,3年內資料庫增量大小在3T,則每個ASM DISK大小最好控制在200G500G範圍,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按300G計算,則3000G/300G=30 ASMDISK,這樣在ASM裡組成磁碟組時,看起來也是比較整齊併合理的。如果磁碟數來能太多,不僅管理起來混亂、容易導致人為錯誤而且對ASM管理這麼多盤,也帶來一定管理開銷。

 

         最後,有些DBA也許採取將歸檔和備份單獨放到獨立LUN並採用檔案系統而不是ASM的磁碟管理模式,這樣的好處就是就算ASM出問題登入不上,但是備份和歸檔檔案在檔案系統上都能直觀看到,可以避免一定的風險,也讓人放心。如果採用這種模式並用LINUX作業系統,建議將該檔案系統按LinuxLVM方式劃分,這樣今後擴充套件起來非常方便。但是這個方法也有一定缺點,即,因為採用是Linux的本地檔案系統,而不是Cluster檔案系統,兩個節點的歸檔和備份的實現方式為兩個節點獨立寫只屬於自己分割槽,可以共享只讀。如果不小心將彼此分割槽配置成雙方都能讀寫的mount模式,將會導致資料相互覆蓋而丟失的問題。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8841027/viewspace-147526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