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是按照使用者所需軟體的質量,檢查開發軟體過程出現的 bug, 使得開發人員及時修改,迴避軟
件釋出後由於潛在的軟體缺陷和錯誤造成的隱患帶來的商業風險。
原則:
測試顯示軟體存在缺陷
窮盡測試是不可能的
測試應儘早介入
缺陷存在叢集性(二八原則:80%的缺陷發現是在 20%的模組中,軟體核心功能佔 20%)
殺蟲劑悖論(實時更新及完善測試用例)
測試活動依賴於測試內容
不存在缺陷是謬論
六條基本原則:
功能性 可靠性 效率性 易用性 可維護性 可移植性
測試流程:
需求分析 -> 需求評審 -> 測試計劃 -> 計劃評審 -> 測試用例 -> 用例評審 -> 冒煙測試 -> 執
行用例 -> 迴歸測試及缺陷跟蹤 -> 測試報告 -> 測試結果
測試評估的目標
1) 量化測試程序
2) 生成缺陷和測試覆蓋率的總結報告
測試評估的問題
1)沒有把測試覆蓋率作為報告測試程序的根據,使得不知測試是否結束;
2)沒有做缺陷評估,缺陷評估是量度軟體可行性的重要指標;
3)不使用專門的軟體工具進行資料輸入任務和相應的評估活動,使得這些任務變得繁重累人。
測試覆蓋率——評估測試完成多少的標準
一般軟體測試越早展開越好,一般是從需求階段就要進行軟體測試。
測試完成標準
1)
系統功能與使用者需求說明書一致
2)
功能性測試用例透過率達到 100%
3)
非功能性測試用例透過率達到 95%
4)
一、二級錯誤修復率應達到 100%。
5)
三、四級錯誤修復率應達到 80%以上。
6)
五級錯誤修復率應達到 60%以上。
測試執行過程的三個階段
1) 初測期
測試主要功能和關鍵的執行路徑,排除主要障礙。
2) 細測期
依據測試計劃和測試大綱、測試用例,逐一測試大大小小的功能、方方面面的特性、效能、用
戶介面、相容性、可用性等;預期可發現大量不同性質、不同嚴重程度的錯誤和問題。
3) 迴歸測試期
系統已達到穩定,在一輪測試中發現的錯誤已十分有限;複查已知錯誤的糾正情況,確認未引
發任何新的錯誤時,終結迴歸測試。
介面能幹啥:
所有的請求與方法都是透過介面來實現的,可以做等價類、邊界值、返回值、必填性、邏輯功能、
場景、正向/逆向思維、錯誤流程等
什麼是易用性測試?
可使用性測試主要從使用的合理性和方便性等角度對軟體系統進行檢查,發現人為因素或使用上的問題。
要保證在足夠詳細的程度下,使用者介面便於使用;對輸入量可容錯、響應時間和響應方式合理可行、輸
出資訊有意義、正確並前後一致;出錯資訊能夠引導使用者去解決問題;軟體文件全面、正規、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