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還是不貸:如何用Python和機器學習幫你決策?

王樹義發表於2018-06-28

耳聞目睹了機器學習的諸般神奇,有沒有衝動打算自己嘗試一下?本文我們通過一個貸款風險評估的案例,用最通俗的語言向你介紹機器學習的基礎招式,一步步幫助你用Python完成自己的第一個機器學習專案。試過之後你會發現,機器學習真的不難。

貸還是不貸:如何用Python和機器學習幫你決策?

任務

祝賀你,成功進入了一家金融公司實習。

第一天上班,你還處在興奮中。這時主管把你叫過去,給你看了一個檔案。

檔案內容是這個樣子的:

貸還是不貸:如何用Python和機器學習幫你決策?

主管說這是公司寶貴的資料資產。囑咐你認真閱讀,並且從數字中找出規律,以便做出明智的貸款決策。

每一行資料,都代表了之前的一次貸款資訊。你琢磨了很久,終於弄明白了每一列究竟代表什麼意思:

  • grade:貸款級別
  • sub_grade: 貸款細分級別
  • short_emp:一年以內短期僱傭
  • emp_length_num:受僱年限
  • home_ownership:居住狀態(自有,按揭,租住)
  • dti:貸款佔收入比例
  • purpose:貸款用途
  • term:貸款週期
  • last_delinq_none:貸款申請人是否有不良記錄
  • last_major_derog_none:貸款申請人是否有還款逾期90天以上記錄
  • revol_util:透支額度佔信用比例
  • total_rec_late_fee:逾期罰款總額
  • safe_loans:貸款是否安全

最後一列,記錄了這筆貸款是否按期收回。拿著以前的這些寶貴經驗教訓,主管希望你能夠總結出貸款是否安全的規律。在面對新的貸款申請時,從容和正確應對。

主管讓你找的這種規律,可以用決策樹來表達。

決策

我們來說說什麼是決策樹。

決策樹長得就像這個樣子:

貸還是不貸:如何用Python和機器學習幫你決策?

做決策的時候,你需要從最上面的節點出發。在每一個分支上,都有一個判斷條件。滿足條件,往左走;不滿足,向右走。一旦走到了樹的邊緣,一項決策就完成了。

例如你走在街上,遇見鄰居老張。你熱情地打招呼:

“老張,吃了嗎?”

好了,這裡就是個分支。老張的回答,將決定你的決策走向,即後面你將說什麼。

第一種情況。

老張:吃過了。

你:要不來我家再吃點兒?

第二種情況。

老張:還沒吃。

你:那趕緊回家吃去吧。再見!

……

具體到貸款這個例項,你需要依次分析申請人的各項指標,然後判定這個貸款申請是否安全,以做出是否貸款給他的決策。把這個流程寫下來,就是一棵決策樹。

作為一名金融界新兵,你原本也是抱著積極開放的心態,希望多嘗試一下的。但是當你把資料表下拉到最後一行的時候,你發現記錄居然有46509條!

貸還是不貸:如何用Python和機器學習幫你決策?

你估算了一下自己的閱讀速度、耐心和認知負荷能力,覺得這個任務屬於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於是開始默默地收拾東西,打算找主管道個別,辭職不幹了。

且慢,你不必如此沮喪。因為科技的發展,已經把一項黑魔法放在了你的手邊,隨時供你取用。它的名字,叫做機器學習。

學習

什麼叫機器學習?

從前,人是“操作”計算機的。一項任務如何完成,人心裡是完全有數的。人把一條條指令下達給電腦,電腦負責傻呵呵地幹完,收工。

後來人們發現,對有些任務,人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辦。

前些日子的新聞裡,你知道Alpha Go和柯潔下圍棋。柯潔不僅輸了棋,還哭了。

貸還是不貸:如何用Python和機器學習幫你決策?

可是製造Alpha Go的那幫人,當真知道怎樣下棋,才能贏過柯潔嗎?你就是讓他們放棄體育家精神,攢雞毛湊撣子一起上,跟柯潔下棋……你估計哭的是誰?

一幫連自己下棋,都下不贏柯潔的人,又是如何製作出電腦軟體,戰勝了人類圍棋界的“最強大腦”呢?

答案正是機器學習。

你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完成的任務,自然也不可能告訴機器“第一步這麼幹,第二步那麼辦”,或者“如果出現A情況,開啟第一個錦囊;如果出現B情況,開啟第二個錦囊”。

機器學習的關鍵,不在於人類的經驗和智慧,而在於資料。

本文我們接觸到的,是最為基礎的監督式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監督式學習利用的資料,是機器最喜歡的。這些資料的特點,是都被打了標記。

主管給你的這個貸款記錄資料集,就是打了標記的。針對每個貸款案例,後面都有“是否安全”的標記。1代表了安全,-1代表了不安全。

機器看到一條資料,又看到了資料上的標記,於是有了一個假設。

然後你再讓它看一條資料,它就會強化或者修改原先的假設。

這就是學習的過程:建立假設——收到反饋——修正假設。在這個過程中,機器通過迭代,不斷重新整理自己的認知。

這讓我想起了經典相聲段子“蛤蟆鼓”裡面的對話片段。

甲:那我問問你,蛤蟆你看見過吧?

乙:誰沒見過蛤蟆呀。

甲:你說為什麼它那麼小的動物,叫喚出來的聲音會那麼大呢?

乙:那是因為它嘴大肚兒大脖子粗,叫喚出來的聲音必然大。萬物都是一個理。

甲:我家的字紙簍子也是嘴大脖子粗,為什麼它不叫喚哪?

乙:字紙簍是死物,那是竹子編的,不但不叫,連響都響不了。

甲:吹的笙也是竹子的,怎麼響呢?

乙:雖然竹子編的,因為它有窟窿有眼兒,有眼兒的就響。

甲:我家篩米的篩子盡是窟窿眼兒,怎麼吹不響?

這裡相聲演員乙,就一直試圖建立可以推廣的假設。可惜,甲總是用新的例證摧毀乙的三觀。

在四處碰壁後,可憐的機器跌跌撞撞地成長。看了許許多多的資料後,電腦逐漸有了自己對一些事情判斷的想法。我們把這種想法叫做模型。

之後,你就可以用模型去輔助自己做出明智的判斷了。

下面我們開始動手實踐。用Python做個決策樹出來,輔助我們判斷貸款風險。

準備

使用Python和相關軟體包,你需要先安裝Anaconda套裝。詳細的流程步驟請參考《 如何用Python做詞雲 》一文。

主管給你展示的這份貸款資料檔案,請從 這裡 下載。

檔案的副檔名是csv,你可以用Excel開啟,看看是否下載正確。

貸還是不貸:如何用Python和機器學習幫你決策?

如果一切正常,請把它移動到我們們的工作目錄demo裡面。

到你的系統“終端”(macOS, Linux)或者“命令提示符”(Windows)下,進入我們的工作目錄demo,執行以下命令。

pip install -U PIL
複製程式碼

執行環境配置完畢。

在終端或者命令提示符下鍵入:

jupyter notebook
複製程式碼

貸還是不貸:如何用Python和機器學習幫你決策?

Jupyter Notebook已經正確執行。下面我們就可以正式編寫程式碼了。

程式碼

首先,我們新建一個Python 2筆記本,起名叫做loans-tree。

貸還是不貸:如何用Python和機器學習幫你決策?

為了讓Python能夠高效率處理表格資料,我們使用一個非常優秀的資料處理框架Pandas。

import pandas as pd
複製程式碼

然後我們把loans.csv裡面的內容全部讀取出來,存入到一個叫做df的變數裡面。

df = pd.read_csv('loans.csv')
複製程式碼

我們看看df這個資料框的前幾行,以確認資料讀取無誤。

df.head()
複製程式碼

貸還是不貸:如何用Python和機器學習幫你決策?

因為表格列數較多,螢幕上顯示不完整,我們向右拖動表格,看錶格最右邊幾列是否也正確讀取。

貸還是不貸:如何用Python和機器學習幫你決策?

經驗證,資料所有列都已讀入。

統計一下總行數,看是不是所有行也都完整讀取進來了。

df.shape
複製程式碼

執行結果如下:

(46508, 13)
複製程式碼

行列數量都正確,資料讀取無誤。

你應該還記得吧,每一條資料的最後一列safe_loans是個標記,告訴我們之前發放的這筆貸款是否安全。我們把這種標記叫做目標(target),把前面的所有列叫做“特徵”(features)。這些術語你現在記不住沒關係,因為以後會反覆遇到。自然就會強化記憶。

下面我們就分別把特徵和目標提取出來。依照機器學習領域的習慣,我們把特徵叫做X,目標叫做y。

X = df.drop('safe_loans', axis=1)
y = df.safe_loans
複製程式碼

我們看一下特徵資料X的形狀:

X.shape
複製程式碼

執行結果為:

(46508, 12)
複製程式碼

除了最後一列,其他行列都在。符合我們的預期。我們再看看“目標”列。

y.shape
複製程式碼

執行後顯示如下結果:

(46508,)
複製程式碼

這裡的逗號後面沒有數字,指的是隻有1列。

我們來看看X的前幾列。

X.head()
複製程式碼

執行結果為:

貸還是不貸:如何用Python和機器學習幫你決策?

注意這裡有一個問題。Python下做決策樹的時候,每一個特徵都應該是數值(整型或者實數)型別的。但是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grade, sub_grade, home_ownership等列的取值都是類別(categorical)型。所以,必須經過一步轉換,把這些類別都對映成為某個數值,才能進行下面的步驟。

那我們就開始對映吧: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LabelEncoder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faultdict
d = defaultdict(LabelEncoder)
X_trans = X.apply(lambda x: d[x.name].fit_transform(x))
X_trans.head()
複製程式碼

執行結果是這樣的:

貸還是不貸:如何用Python和機器學習幫你決策?

這裡,我們使用了LabelEncoder函式,成功地把類別變成了數值。小測驗:在grade列下面,B被對映成了什麼數字?

請對比兩個表格,思考10秒鐘。

答案是1。你答對了嗎?

下面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把資料分成兩部分,分別叫做訓練集和測試集。

為什麼這麼折騰?

因為有道理。

想想看,如果期末考試之前,老師給你一套試題和答案,你把它背了下來。然後考試的時候,只是從那套試題裡面抽取一部分考。你憑藉超人的記憶力獲得了100分。請問你學會了這門課的知識了嗎?不知道如果給你新的題目,你會不會做呢?答案還是不知道。

所以考試題目需要和複習題目有區別。同樣的道理,我們用資料生成了決策樹,這棵決策樹肯定對已見過的資料處理得很完美。可是它能否推廣到新的資料上呢?這才是我們真正關心的。就如同在本例中,你的公司關心的,不是以前的貸款該不該貸。而是如何處理今後遇到的新貸款申請。

把資料隨機拆分成訓練集和測試集,在Python裡只需要2條語句就夠了。

from sklearn.cross_valida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_trans, y, random_state=1)
複製程式碼

我們看看訓練資料集的形狀:

X_train.shape
複製程式碼

執行結果如下:

(34881, 12)
複製程式碼

測試集呢?

X_test.shape
複製程式碼

這是執行結果:

(11627, 12)
複製程式碼

至此,一切資料準備工作都已就緒。我們開始呼喚Python中的scikit-learn軟體包。決策樹的模型,已經整合在內。只需要3條語句,直接呼叫就可以,非常方便。

from sklearn import tree
clf = 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max_depth=3)
clf = clf.fit(X_train, y_train)
複製程式碼

好了,你要的決策樹已經生成完了。

就是這麼簡單。任性吧?

可是,我怎麼知道生成的決策樹是個什麼樣子呢?眼見才為實!

這個……好吧,我們們把決策樹畫出來吧。注意這一段語句內容較多。以後有機會我們們再詳細介紹。此處你把它直接抄進去執行就可以了。

with open("safe-loans.dot", 'w') as f:
     f = tree.export_graphviz(clf,
                              out_file=f,
                              max_depth = 3,
                              impurity = True,
                              feature_names = list(X_train),
                              class_names = ['not safe', 'safe'],
                              rounded = True,
                              filled= True )

from subprocess import check_call
check_call(['dot','-Tpng','safe-loans.dot','-o','safe-loans.png'])

from IPython.display import Image as PImage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ageDraw, ImageFont
img = Image.open("safe-loans.png")
draw = ImageDraw.Draw(img)
img.save('output.png')
PImage("output.png")
複製程式碼

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

貸還是不貸:如何用Python和機器學習幫你決策?

你是不是跟我第一次看到決策樹的視覺化結果一樣,驚詫了?

我們其實只讓Python生成了一棵簡單的決策樹(深度僅3層),但是Python已經盡職盡責地幫我們考慮到了各種變數對最終決策結果的影響。

測試

欣喜若狂的你,在悄悄背誦什麼?你說想把這棵決策樹的判斷條件背下來,然後去做貸款風險判斷?

省省吧。都什麼時代了,還這麼喜歡背誦?

以後的決策,電腦可以自動化幫你完成了。

你不信?

我們隨便從測試集裡面找一條資料出來。讓電腦用決策樹幫我們判斷一下看看。

test_rec = X_test.iloc[1,:]
clf.predict([test_rec])
複製程式碼

電腦告訴我們,它調查後風險結果是這樣的:

array([1])
複製程式碼

之前提到過,1代表這筆貸款是安全的。實際情況如何呢?我們來驗證一下。從測試集目標裡面取出對應的標記:

y_test.iloc[1]
複製程式碼

結果是:

1
複製程式碼

經驗證,電腦通過決策樹對這個新見到的貸款申請風險判斷無誤。

但是我們不能用孤證來說明問題。下面我們驗證一下,根據訓練得來的決策樹模型,貸款風險類別判斷準確率究竟有多高。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accuracy_score(y_test, clf.predict(X_test))
複製程式碼

雖然測試集有近萬條資料,但是電腦立即就算完了:

0.61615205986066912
複製程式碼

你可能會有些失望——忙活了半天,怎麼才60%多的準確率?剛及格而已嘛。

不要灰心。因為在整個兒的機器學習過程中,你用的都是預設值,根本就沒有來得及做一個重要的工作——優化。

想想看,你買一臺新手機,自己還得設定半天,不是嗎?面對公司的貸款業務,你用的竟然只是沒有優化的預設模型。可即便這樣,準確率也已經超過了及格線。

關於優化的問題,以後有機會我們們詳細展開來聊。

你終於擺脫了實習第一天就灰溜溜逃走的厄運。我彷彿看到了一顆未來的華爾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苟富貴,無相忘哦。

討論

貸款風險判斷之外,你覺得決策樹還有哪些用武之地?除了本文提到的決策樹,你還知道哪幾種用於分類的機器學習演算法?歡迎留言分享給大家,我們一起交流討論。

喜歡請點贊。還可以微信關注和置頂我的公眾號“玉樹芝蘭”(nkwangshuyi)

如果你對資料科學感興趣,不妨閱讀我的系列教程索引貼《如何高效入門資料科學?》,裡面還有更多的有趣問題及解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