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特性,快速上手Kotlin

flynike發表於2021-09-09

前言

因為工作需要,所以最近大量的時間都用在了對Kotlin的提升上。所以最近的文章基本都是關於Kotlin的了內容。

這不是一個死扣細節的文章,而是一個幫助小夥伴們快速由Java(Android)轉向Kotlin的文章,因此更多的是一種語法與思想混在的模式。

幾個特性,快速上手Kotlin

充分理解Kotlin,快速上手寫業務

快速切換至Kotlin for Android模式

聊一聊Kotlin中的協程,真香

正文

不多扯淡,點進來的小夥伴們肯定都是來學技術的,開搞。

一、屬性

各位,千萬不要因為標題的屬性,就覺得沒什麼營養,以為我要說什麼var、val。不不不,往下看,kotlin中的屬性大有文章。

1.1、可觀察屬性Observable

這個語言特性,是非常非常用意思,且實用的。不信?往下看,來一個demo:

class User {
    var name: String by Delegates.observable("<no name>") {
        prop, old, new ->
        println("$old -> $new")
    }
}

fun main() {
    val user = User()
    user.name = "first"
    user.name = "second"
}
複製程式碼

效果好不好,我們們看“療效”,執行結果如下:

幾個特性,快速上手Kotlin

是不是覺得有點意思?我們name這個屬性的任何變化,都被觀察了。我們可以在回撥函式中,“胡搞瞎搞”~至於怎麼搞?whatever。 有小夥伴可能想說,既然我監聽了屬性的變化,我可以不以偷偷改些屬性呢?當然可以,不過我們需要下面這個函式。

1.2、vetoable

vetoable比較有意思,可以理解為一個hook函式,它接受一個用於判斷的表示式,滿足這個表示式的才會被賦值,否則丟棄。很簡單,上demo:

// 過濾不滿足條件的set
var max: Int by Delegates.vetoable(0) { property, oldValue, newValue ->
    newValue > oldValue
}

println(max) // 0

max = 10
println(max) // 10

max = 5
println(max) // 10
複製程式碼

2.1、延遲屬性 Lazy

官方解釋(羅裡吧嗦,不看也罷) lazy() 是接受一個 lambda 並返回一個 Lazy 例項的函式,返回的例項可以作為實現延遲屬性的委託: 第一次呼叫 get() 會執行已傳遞給 lazy() 的 lambda 表示式並記錄結果, 後續呼叫 get() 只是返回記錄的結果。

說白了就是懶載入。被lazy標識的變數,在被呼叫的時候會觸發我們實現的表示式,

(下文會重點聊表示式,這裡我們只需要之後,表示式的最後一行,代表著return)

並拿到表示式的返回值。但表示式只會執行一次,後續的呼叫,直接回去表示式的返回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懶載入。

val lazyValue: String by lazy {
    println("computed!")
    "Hello"
}

fun main() {
    println(lazyValue)
    println(lazyValue)
}
複製程式碼

幾個特性,快速上手Kotlin

看結果我們就很清晰了吧。

委託

上邊說的這些東西,在Kotlin之中都統一稱之為委託/委託屬性。委託是比較好用的一種語言特性,甚至可以很巧妙的幫我們解決一些複雜的設計模式上的問題。 這其中的有趣,還望小夥伴們自己去探索呦~


二、表示式

對於我的學習來說,表示式的不理解,最開始對我閱讀程式碼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主要是少了“相濡以沫”的return,搞得自己有點懵。所以這裡,讓我們聊一聊表示式,也算填了上文挖的坑。

1.1、if表示式

if這個關鍵字,在Kotlin中代表一個表示式,它會預設有一個return,就是表示式中的最後一行。比如:

var num = if(...某個判斷){
    666
}else{
    66666
}
複製程式碼

這裡num的值就是666。既然我們的if有自帶return的功能,那麼我們Java中常用的?:(三元運算子)是不是就沒辦法用了?的確要三元運算子(條件 ? 然後 : 否則)在Kotlin中換了寫法(但並非不能用),因為普通的 if 就能勝任這個角色。

// 作為表示式
val max = if (a > b) a else b

val max = if (a > b) {
    print("Choose a")
    a
} else {
    print("Choose b")
    b
}
複製程式碼

?:在Kotlin中表示: 如果左側的值為空,就取右側的值。

更多有趣的符號用法,可以參考官網:www.kotlincn.net/docs/refere…

1.2、關於return

既然我們從if中,瞭解了if中的隱式return,那這裡可能會有一個疑問,能不能顯示的寫一個return呢?答案是:不行。 因為在Kotlin中,return的語義是這樣的:從最直接包圍它的函式或者匿名函式返回。

表示式不屬於函式,所以不行,同樣Lambda表示式也不行。不這裡有些特殊情況,所以我們好好聊一聊:

要退出一個 Lambda 表示式,我們必須使用一個標籤,並且在 Lambda 表示式內部禁止使用裸 return,因為 Lambda 表示式不能使包含它的函式返回:

// 這裡forEach是一個Lambda表示式,我們使用**標籤**的形式,使其return
listOf(1, 2, 3, 4, 5).forEach lit@{
    if (it == 3) return@lit // 區域性返回到該 lambda 表示式的呼叫者,即 forEach 迴圈
    print(it)
}
複製程式碼

這裡肯定有小夥伴質疑:我可以在forEach裡直接return啊!沒錯,的確是可以。因為forEach行內函數。行內函數是可以return的:

關於行內函數後文會有篇幅展開它。

官方介紹:內聯是被允許的(這種返回(位於 lambda 表示式中,但退出包含它的函式)稱為非區域性返回。)

inline fun inlined(block: () -> Unit) {
    println("hi!")
}
fun foo() {
    inlined {
        return // OK:該 lambda 表示式是內聯的
    }
}
fun main() {
    foo()
}
複製程式碼

比如,這種return是合法的,因為foreach是行內函數

fun hasZeros(ints: List<Int>): Boolean {
    ints.forEach {
        if (it == 0) return true // 從 hasZeros 返回
    }
    return false
}

public inline fun <T> Iterable<T>.forEach(action: (T) -> Unit): Unit {
    for (element in this) action(element)
}
複製程式碼

嘚吧嘚說了這麼,日常能用到麼?說實話,沒有diao用。不過,遇到了我們們知道該如何解釋,這也算是一種收穫吧。

2.1、When 表示式

when是我們常用的switch的增強plus版。其最簡單的形式如下:

when (x) {
    1 -> print("x == 1")
    2 -> print("x == 2")
    else -> { // 注意這個塊
        print("x is neither 1 nor 2")
    }
}
複製程式碼

我們也可以檢測一個值在(in)或者不在(!in)一個區間或者集合中。即滿足某些條件:

when (x) {
    in 1..10 -> print("x is in the range")
    in validNumbers -> print("x is valid")
    !in 10..20 -> print("x is outside the range")
    else -> print("none of the above")
}
複製程式碼

另一種用法是檢測一個值是(is)或者不是(!is)一個特定型別的值。

由於智慧轉換,我們可以訪問該型別的方法與屬性而無需任何額外的檢測。

fun hasPrefix(x: Any) = when(x) {
    is String -> x.startsWith("prefix")
    else -> false
}
複製程式碼

因為,說when是switch的plus不為過吧。更多有趣的用法,歡迎各位小夥伴留言補充呦~


三、雜亂的小細節

1.1、Class

val c = MyClass::class
複製程式碼

返回的是KClass,如果我們需要Class,則要這樣MyClass::class.java

1.2、this

要訪問來自外部作用域的this(一個類 或者擴充套件函式, 或者帶標籤的帶有接收者的函式字面值)我們使用this@label,其中 @label 是一個代指 this 來源的標籤:

class A { // 隱式標籤 @A
    inner class B { // 隱式標籤 @B
        fun Int.foo() { // 隱式標籤 @foo
            val a = this@A // A 的 this
            val b = this@B // B 的 this

            val c = this // foo() 的接收者,一個 Int
            val c1 = this@foo // foo() 的接收者,一個 Int

            val funLit = lambda@ fun String.() {
                val d = this // funLit 的接收者
            }


            val funLit2 = { s: String ->
                // foo() 的接收者,因為它包含的 lambda 表示式
                // 沒有任何接收者
                val d1 = this
            }
        }
    }
}
複製程式碼

1.3、匿名函式

var list = arrayListOf(1, 2, 3, 4, 5, 6)
        // lambda表示式
        list.filter {
            it > 3
        }
        // 規規矩矩的匿名函式
        list.filter(fun(it): Boolean {
            return it > 3
        })
        // 自動型別推斷後簡寫的匿名函式
        list.filter(fun(it) = it > 3)
  
複製程式碼

對於具有表示式函式體的匿名函式將自動推斷返回型別,而具有程式碼塊函式體的返回型別必須顯式指定(或者已假定為 Unit) 匿名函式引數總是在括號內傳遞。 允許將函式留在圓括號外的簡寫語法僅適用於 lambda 表示式。

Lambda表示式與匿名函式之間的另一個區別是非區域性返回的行為。一個不帶標籤的 return 語句總是在用 fun 關鍵字宣告的函式中返回。這意味著 lambda 表示式中的 return 將從包含它的函式返回,而匿名函式中的 return 將從匿名函式自身返回。

1.4、行內函數

使用高階函式(關於高階函式,可以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會帶來一些執行時的效率損失。因為每一個函式都是一個物件,並且會捕獲一個閉包( 即那些在函式體內會訪問到的變數)。 我們都清楚,記憶體分配(對於函式物件和類)和虛擬呼叫會引入執行時的開銷。所以此時就需要行內函數,來消除這種開銷。 官方使用了lock這個函式來解釋這個問題:

fun <T> lock(lock: Lock, body: () -> T): T {
  lock.lock()
  try {
    return body()
  }
  finally {
    lock.unlock()
  }
}
複製程式碼

正常我們會這樣呼叫這個函式lock(l) { foo() }。如果不加修飾的話,因為高階函式的存在,會造成大量的物件對建立出來,所以我們這裡我們需要用內聯的方式消除這種額外。

// 使用內聯,程式碼編譯後將變成這樣
l.lock()
try {
    foo()
}
finally {
    l.unlock()
}
複製程式碼

可能有小夥伴在這裡會有一些懵逼,一時沒有理解內聯做了什麼。接下來用三個函式,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 一個函式中,呼叫了另一個函式。虛擬機器勢必要為funtion1的呼叫,增加很多開銷。
fun funtion(){
    var a =1+1+1
    funtion1()
}

fun funtion1(){
    var aa =1+1+1
    var bb =1+1+1
    var cc =1+1+1
}

// 那麼我們使用內聯之後,就變成了這樣:
fun funtion(){
    var a =1+1+1
    var aa =1+1+1
    var bb =1+1+1
    var cc =1+1+1
}
複製程式碼

我們可以看到,內聯之後,我們funtion1函式中的實現,彷彿就在funtion函式中一樣。因此就相應的降低了這部分的消耗。

內聯可能導致生成的程式碼增加;不過如果我們使用得當(即避免內聯過大函式),效能上會有所提升,尤其是在迴圈中的“超多型(megamorphic)”呼叫處。

尾聲

OK,到此差不多關於Kotlin的基於語法的內容差不多就要告一段落了。接下來的文章基本就會圍繞著Android中的Kotlin進行開展。 希望各位小夥伴們可以從中有所收穫呦~

我是一個應屆生,最近和朋友們維護了一個公眾號,內容是我們在從應屆生過渡到開發這一路所踩過的坑,以及我們一步步學習的記錄,如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一同加油~

個人公眾號:IT面試填坑小分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