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即使每天10點下班,即使需求很多,我也要用這腐朽的聲音喊出:我要學習,我要寫文章!!
又是一篇Kotlin的文章,為啥...還不是因為工作需要。毫無疑問,最好的學習方式是通過官方文件去學習。不過個人覺得官方文件多多少少有一些不夠高效。
因此這篇是從我學習的個人視角以文件的形式去輸出Kotlin語言基礎的學習。 不扯淡了,開整。
正文
高階函式
高階函式是將函式用作引數或返回值的函式。
個人為什麼把這個語言特性放在第一位,因為我覺得這是我們Java語言中所不支援的。然而這個特性基本貫穿整個Kotlin語言體系。所以個人把它放到了第一位,也希望各位小夥伴能夠重視這個小小的特性。先看看一個小小的demo,感受一下這個特別特性:
// 函式定義
fun funtion(num: Int, innerFun: (Int) -> Int): Int {
return innerFun(num)
}
複製程式碼
簡單解釋一下上邊的程式碼。我們先看函式定義,這裡定義了一個名為funtion並且返回值為Int的函式,此外這個函式接受一個Int引數和一個函式型別的引數(這個函式需要傳遞一個Int引數,並且返回一個Int值)。 接下來我們呼叫一下:
// 函式呼叫
val result = funtion(1) {
it + 666
}
複製程式碼
對於Lambda來說,入參如果是一個的話可以用it來表示
說實話,第一次我看到這種呼叫的時候,是一臉懵逼的。不知道剛入坑的小夥伴是不是和我一樣的感受?因為這種寫法包含小tips: 我們的innerFun是可以被簡化為一個Lambda,而當Lambda作為函式的最後一個引數時,是可以將其寫在函式之外的。也就是Demo中的funtion(1){}。
此外我們要注意一點,這裡我們的函式例項,並沒有return,這是因為。lambda 表示式中的最後一個表示式是返回值 實際上這就是相當於呼叫了funtion方法的倆個引數,我們們換一種傳統的寫法,二者是等價的:
val inner = fun(num: Int): Int {
return num + 1
}
val result = funtion(1, inner)
複製程式碼
OK,接下來我們們趁熱打鐵,再感受感受函式操作的“騷操作”。接下來我們看一看其實情況下的用法:
// 函式定義1
fun funtion(num: Int, innerFun: (Int, Int) -> Int): Int {
return innerFun(num, num + 1)
}
// 函式呼叫1(上文提到,入參為1個可以用it表示,那麼倆個或者多個呢?我們可以如下,自定義)
val result = funtion(1) { num1, num2 ->
num1 + num2 + 666
}
// 函式呼叫2(除了Lambda的呼叫方式,我們還可以用匿名函式,二者是一樣的)
val result = funtion(1, fun(num1: Int, num2: Int): Int {
return num1 + num2 + 666
}
複製程式碼
OK,關於高階函式的內容,就聊這麼多,因為有了這個其實,很多內容也就很好上手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看看基於高階函式的內建封裝。
操作符
集合操作符
個人覺得,Kotlin操作符中。開發中頗為常用的是集合操作符,比如我們有時需要對一些資料進行連續的轉化,我們可能會使用RxJava;
Observable.create(new ObservableOnSubscribe<List<CustomModel>>() {
@Override
public void subscribe(ObservableEmitter<List<CustomModel>> e) throws Exception {
// 省略構建List<CustomModel>
e.onNext(data);
}
}).flatMap(new Function<List<CustomModel>, ObservableSource<CustomModel>>() {
@Override
public ObservableSource<CustomModel> apply(List<CustomModel> customModels)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Observable.fromIterable(customModels);
}
}).map(new Function<CustomModel, String>()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apply(CustomModel customModel)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customModel.name;
}
}).subscribe(new Consumer<Stri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cept(String s) throws Exception {
// 操作s
}
});
複製程式碼
這裡簡單,寫了一個RxJava的Demo:我們有一個List集合,先把它一個個傳送,然後把每一個資料轉成String,最後去String進行處理。 而在Kotlin中,應對上述的需求,我們該怎麼做?由於操作符的支援,我們可以極為方便的進行這類操作:
val data = arrayListOf<CustomModel>(// ...省略構建的過程)
val newData=data.map {
it.name
}.forEach {
// 操作it
}
複製程式碼
用法很簡單,乍一看很唬人。但是其實很簡單,回憶一下我們再開篇奠定的高階函式的基礎。這裡其實就是呼叫了data的擴充套件函式map(擴充函式是一種語法,可以擴充現有的類。比如這個map就是擴充了Iterable,下文我們會展開它的實現)。對它進行型別轉變,然後進而呼叫forEach自動對這個集合進行遍歷。
接下來讓我們點進去,看一看具體的實現:
// 注意看,這裡map的**返回值**,是一個List<R>,也就是說最終將返回map後的型別集合。因此我們可以繼續進行鏈式呼叫。
public inline fun <T, R> Iterable<T>.map(transform: (T) -> R): List<R> {
return mapTo(ArrayList<R>(collectionSizeOrDefault(10)), transform)
}
public inline fun <T, R, C : MutableCollection<in R>> Iterable<T>.mapTo(destination: C, transform: (T) -> R): C {
for (item in this)
destination.add(transform(item))
return destination
}
複製程式碼
說白了,這裡的集合操作符就是把轉化的實現通過引數的形式暴露出來,由我們自行去處理,其他的事情,有內部封裝去做。 當然,這其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操作符,各位小夥伴可以自行去了解。不過原理都是大同小異~
作用域函式
上述我們聊的是作用在集合上的操作符,說白了。它們就是擴充在對應集合類上的函式而已。那麼可能有小夥伴會問,有沒有作用在物件上的?沒錯,是有的。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聊的:作用域函式。
其實很常見:
"Kotlin".let{
it.toInt()
}
"Kotlin".run{
this.toInt()
}
"Kotlin".apply{
}
"Kotlin".also{
}
public inline fun <T, R> T.let(block: (T) -> R): R
public inline fun <T, R> T.run(block: T.() -> R): R
public inline fun <T> T.apply(block: T.() -> kotlin.Unit): T
public inline fun <T> T.also(block: (T) -> kotlin.Unit): T
複製程式碼
我們們看一下,它們哥四個的定義,其實很清晰。這裡以返回值的型別,倆倆分類:
- let/run。這倆個函式都可以返回另一種型別;不同在於let有入參,而run沒有。
- also/apply。 這倆個函式返回值都是本身,其中apply沒有入參,而also有。
不過即使沒有入參,也可以通過this,得到本身。
上述函式的作用還是挺方便的,比如:
Model model ;
// ...省略初始化過程
if(model!=null){
// 省略大段的操作邏輯
}
複製程式碼
這種寫法,在kotlin中可以這麼寫:
model?.alse{
// 省略大段的操作邏輯
}
// 有需求我們可以繼續呼叫它的作用域函式
複製程式碼
如果你還有一些else操作,那麼沒轍了,kotlin中也只能老老實實if-else
當然,還有一些有趣的作用域函式,比如在Java中:
boolean isTure;
// 省略boolean判斷邏輯
if(isTure){
// 省略大段的操作邏輯
}
複製程式碼
到Kotlin中可以這樣來搞:
某物件.takeIf{
// boolean判斷邏輯
}?.{
// 省略大段的操作邏輯
}
// 有需求我們可以繼續呼叫它的作用域函式
複製程式碼
takeIf:會根據入參的函式的返回值(true/false),決定自己(takeIf)的返回值是null還是呼叫者。如果是false,那麼就會返回null,因此這裡使用?的方式繼續去呼叫後續操作。 我個人比較喜歡作用域函式, 因為可以省略很多if。接下來我們來換個稍稍複雜的邏輯:已知一個方法,入參是一個Model,我們要判斷當這個Model物件的age屬性大於10,列印這個Model物件的名字。 對於Java來說,我們可能這麼寫:
public void fun(Model model) {
// 寫了3個if。
if (model != null) {
if (model.age>10){
if (model.name!=null){
// 列印model.name
}
}
}
}
class Model {
String name;
int age;
}
複製程式碼
對於Kotlin來說,我們可以這麼寫:
fun funtion(model : Model){
model?.takeIf{
it.age > 10
}?.let{
// 列印it.name
}
}
複製程式碼
是不是簡潔了很多?但是單說簡潔這種東西,似乎並沒有什麼卵用...不過寫起來,真的很爽!不信,大家可以試試~~
尾聲
這篇文章,想聊的內容就這麼多。個人認為其實理解了高階函式,(PS:不知道為啥起了個名叫高階函式,整得好像很高階似的。)Kotlin就可以很快的上手,並且能感受到Kotlin寫起來的爽快之處~ 這裡的確有些安利的意味。那是因為自己最開始對新技術其實接受度並不高,總認為新東西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當自己去了頭條之後,才發現身邊的同事那種高昂的學習勁頭,(Kotlin?對他們來說不叫新東西...Jatpack,Flutter都已經線上上專案中跑了)自己還有什麼理由說:求求別更新了,我學不動了... 還是那句話:幹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