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神經語言學的12條假設(不是自然語言處理哪個NLP哈)

lazytest發表於2018-09-30

網路時代,每天都有人給你灌輸很多道理。可是我們懂了那麼多道理,我們真的變得更有智慧了嗎?

事實上,並沒有!

真正的智慧,源自於獨立思考,真正有智慧的人,有一套圓融的信念系統和對事情本質的洞見。

下面要和你分享的這12句話,蘊含著深深的智慧,因為他們源自NLP神經語言學家對上個世紀中期出現的幾位大師的思想的總結(包括最偉大的催眠治療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完形治療大師弗瑞茲·波爾斯等),反覆品味這12句話,在生活中感悟每句話背後的深意,會令你頓悟人生的真相,放下很多的執著。

 

這12句話,在NLP神經語言學裡面被稱為NLP前提假設。也就是說,這些是運用NLP裡面的各種方法的前提。

同時,NLP的研發者比較客觀地認為這些也只是一種假設,並不將這些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真理,而是為人們服務的工具。當相信這些對你有幫助時,你就相信它們;當它們對你無用甚至有妨礙時,亦可以放棄它們。

 

   香港NLP之父徐志忠先生說:“前提假設是NLP的免疫系統。”

   事實上,當你真正理解並能深諳這12條前提假設背後的深意時,你就已經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煩惱,活得輕鬆自在了!

 

 

 

 

1、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

 

2、一個人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

    One person 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

 

3、有效用比有道理更重要。

    Usefulness is more important.

 

4、我們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經驗所塑造出來的主觀世界。(地圖不等於實際的疆域)

    The map is not territory.

 

5、溝通的意義決定於對方的迴應。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

 

6、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

 

7、凡事必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solutions to every situation.

 

8、每一個人都選擇給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

    Every 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r at the moment.

 

9、每人都已經具備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資源。

    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

 

10、在任何一個系統裡,最靈活的部分最能影響大局。

    In any system, the most flexible person has the control.

 

11、沒有挫敗,只有回饋。

    There is no failure, only feedback.

 

12、動機和情緒總不會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而已。

    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其正面的動機。

    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 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fective.

 

 

 

 

   看不懂?

 

    沒關係!

 

    下面與你詳細探討這12條能讓你看破人生迷局的前提假設。

 

 

 

NLP前提假設詳解

 

1、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① 沒有兩個人的人生經驗會完全一樣,所以沒有兩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會是一樣。(《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去西天,各有各的因,最後也修成了不同的果)

 

② 因此,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夠絕對一致,也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反應會是一樣,也因此沒有兩個人的態度和行為模式會完全一樣。(白骨精出現時,唐僧看到的是女施主,豬八戒看到的是美女,孫悟空看到的是妖怪)

 

③ 因此,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發生在另一個人身上也會有一樣的結果。(孫悟空有火眼金睛,能認出妖怪,但不能要求師傅也能看出妖怪的本來面目)

 

④ 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建造了這個世界的奇妙可貴。(《西遊記》的故事,如果是四個性格、樣貌完全一樣唐僧去取經,估計就沒那麼好看了)

 

⑤ 尊重別人的不同之處,別人才會尊重自己獨特的地方。(孫悟空尊重師傅的肉眼凡胎和菩薩心腸,才能得到師傅的重用)

 

⑥ 每一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都是在不斷變化中,所以沒有一個人在兩分鐘是一樣的。(師傅被妖怪抓走幾次,也就變得越來越相信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了)

 

⑦ 兩個人之間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不一樣,不一定會使兩人不能溝通或者難以發展出良好關係。(好鬥的孫悟空和貪財好色的豬八戒一樣可以為了完成西天取經大任而團結合作)

 

⑧ 給別人空間也就是尊重別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才能有良好的溝通和關係。

 

⑨ 同樣的,自己與別人的看法不同也是正常的事。

 

⑩ 當尊重別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的同時,我們也有權利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

 

 

 

2、一個人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

 

① 一個人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每個人只能改變自己。(不是唐僧改變了孫悟空,而是孫悟空為了顧全大局做出了改變)

 

② 一個人不能推動另外一個人,每個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動自己。(不是觀音菩薩推動孫悟空走上西天取經的路的,是孫悟空自己的選擇,他也可以選擇永遠被壓在大山底下)

 

③ 找出對方的價值觀,創造增大或轉移對方在乎的價值,對方便會產生推動自己的行為。(孫悟空想讓愛偷懶的豬八戒去幹活,可以讓豬八戒覺得幹這個活可以得到好處,於是豬八戒就有了動力了)

 

④ 一個人因此不能教導另外一個人,一個人只能引導另一個人去學習。(孩子不想學,再好的老師也教不好,所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比找名師補課更重要)

 

⑤ 因此,一個人不能希望另外一個人放棄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就好像是想讓對方改變飲食習慣,但是如果對方感受不到你那一套更好,就不會輕易放棄自己原來的一套)

 

⑥ 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規條系統只對本人有效,不可強逼別人接受。(你覺得榴蓮好吃,別人卻未必)

 

⑦ 改變自己,別人才會有可能改變。(孫悟空發現和師傅爭辯無效,後來就放棄爭辯,讓師傅親身體驗一下被妖怪抓走的感覺,這個時候師傅也更願意相信悟空的話了)

 

⑧ 好的動機,只給一個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給他控制別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願般發生的權利。(孫悟空降妖除怪的動機是好的,是為了完成取經大業,但不等於一定能得到師傅的理解和支援)

 

⑨ 不強逼別人跟隨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別人便不會抗拒。(孫悟空不強迫師傅聽自己的,師徒關係於是就越來越融洽了)

 

⑩ 同樣,我們只能自己推動自己,而不能寄望於他人或環境改變。(孫悟空被妖怪抓住時,從來都是先自己想辦法,而不是等著別人來救他,於是他總能讓整個團隊一次次化險為夷)

 

 

3、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① 光說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確,而不顧有沒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手術完全按照最科學的方法操作的,結果病人死掉了,還是一樣沒有效果)

 

② 在三贏(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原則基礎上追求效果,比堅持“什麼是對的”更有意義。(當孫悟空不再與師傅爭論誰看到的是真相,而是靈活地解決問題時,解決問題的效果更好了) 

 

③ 說道理往往是把焦點放在過去的事上,注重效果則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來。(批評孩子之前的那件事做得不對,不如和孩子談談未來再發生這種事情如何應對)

 

④ 任何計劃的設計都是為了效果,效果是所有行動的目的。

 

⑤ 有道理是由理性方面的標準來決定的,因為沒有兩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是一樣,所以沒有兩個人的道理是一樣的。(感性的力量永遠大於理性的力量,唐僧知道妖怪會變成人來欺騙他,但是依然會因為感情用事被妖怪迷惑)

  注:規條,即我們們常說的行為準則。

 

⑥ 故此,堅持道理只不過是堅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個人身上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強迫肉眼凡胎的唐僧相信眼前的人其實是妖怪,往往效果不佳)

 

⑦ 真正推動一個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邊,再加上了理性方面的認同,效果才會出現。故此有效果需要一個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鳴。(當唐僧有了被妖怪抓走的感性經驗,就容易對主動靠近他的人保持警惕了)

 

⑧ 沒有效果的道理是背棄了信念和價值觀的行為準則,需加以檢討。(唐僧盲目堅持見佛就拜的行為準則,忘記了拜佛的初衷,沒準就被妖怪變成的佛給騙了) 

 

⑨ 有效和有道理往往可以並存,但必先由相信“有這個可能”的信念開始。

 

⑩ 只追求有道理但無效果的人生,難以有成功、快樂和幸福的體驗。

 

 

 4、我們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經驗所塑造出來的主觀世界。(感官經驗主要包括:畫面、聲音、觸覺、味覺、嗅覺)

 

①每個人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把資料攝入(攝入過程),感官的運用是主觀和有選擇性的,因為不能也不需要把所有資料捕捉。(比如:第一次接觸到榴蓮或臭豆腐,你用舌頭來認識它們,可能會覺得它們味道鮮美,如果是用鼻子來認識它們,可能會覺得它們很臭,有些人聞到臭味之後就不想再經由品嚐而更多地去了解它們了)

 

②攝入的資料經由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過濾,而決定其意義。因此能儲留在我們腦中(編碼過程)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是主觀地形成的,所以過濾出來的意義也是主觀的。(有些人喜歡吃的榴蓮或臭豆腐,未必別人也喜歡,有些人覺得它們很香,有些人覺得它們很臭,都是經由我們對榴蓮或臭豆腐的某方面的感官經驗形成的判斷)

 

③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點一滴地塑造出來的,因此是主觀的。 (榴蓮和臭豆腐是香是臭,是令人垂涎的美味,還是令人噁心的東西,全都是我們片面的主觀認知而已)

 

④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都是經由這樣的過程,暫時沒有其它的方法。

 

⑤因此沒有絕對的真實,只有主觀的真實或者相對的真實。(你眼前的手機,不過是一些原子而已,但你看不到原子,你只能看到“手機”。量子物理已經發現,從能量的角度來看,所有一切物質,最終都不過是一些高頻振動的能量而已)

 

⑥因此每個人的世界都只是在他的腦裡,我們是憑腦裡對世界的認知去處理每一件事。 (有人一聞到榴蓮或臭豆腐的味道就流口水,有些人一聞到它們的味道就捂鼻子,因為我們關於它們有不同的主觀印象)

 

⑦因此改變一個人腦裡的世界,這個人對這個世界中事物的態度便會改變。(有些人去了一次屠宰場看過牛被殺的血淋淋的場景後,再吃牛肉都覺得味道不對了,甚至改變了以前喜歡吃牛肉的習慣)

 

⑧因此每個人都是用自制的地圖在這個世界裡生活。(就像有些人腦中的中國地圖上重點標明的是全國各地的美食,有些人腦中的中國地圖上標明的是各地的房地產價格,還有些人標明的是各地的礦產資源,同時每個人對中國的認知都不是全部,都是片面的)

 

⑨改變主觀經驗在腦裡的結構模式,事情對我們的影響便會改變。我們對事情的感受亦會改變。因此我們無須改變外面的世界(我們無法知道它是怎樣的),只憑改變我們自己(腦裡的世界)我們的人生便有所改變。(比如:你在心裡面改變了內心對水的恐懼,你也可以輕鬆學會在水中漂浮,感受到水可以很容易托起你的身體)

 

⑩事情從來都不會給我們壓力,壓力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反應。情緒也從來不是來自某人的言行或者環境裡出現的轉變,而是來自我們對它們的態度,即是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當你害怕水時,讓你下到水深2米的泳池裡游泳,你會覺得這令你很有壓力;當你改變了對水的體驗,熟悉了水性時,你也可以覺得下到2米深的水中游泳很有樂趣,沒什麼壓力,水沒有變,是你變了而已)

 

5、溝通的意義決定於對方的迴應。

 

①溝通沒有對與錯,只有有效果或者沒有效果之分。

 

②自己說的再好也沒用,對方收到了你想表達的訊息才是溝通的目的。(為了讓孩子愛學習,把孩子罵了一頓,結果孩子產生的印象可能是:學習是痛苦的,這反而會令孩子厭學)

 

③因此自己說了什麼不是最重要的,對方聽到什麼才最重要。(你天天叮囑孩子不要磨蹭,孩子聽到的卻是“我是一個磨蹭的孩子”,反而造成孩子很難改變)

 

④話有很多個方法說出來,使聽者完全收到講者意圖傳達的訊息,便是正確的方法。(家長朋友多看看《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這本書,裡面有很多非常有效的與孩子溝通的方法)

 

⑤溝通的效果來自聲調和身體語言的比文字詞彙的更大。(“好話不會好好說”的人,往往同樣的話到他/她的嘴裡就變味兒了,需要修煉自己啊!)

 

⑥溝通訊息的送出與接受在潛意識層面的比意識層面的大得多。(你手揮大棒,怒吼著說“我愛你”,別人會通過你的身體語言及語氣語調來判斷你要傷害他/她,而不是你愛他/她。)

 

⑦沒有兩個人對同樣的訊息有完全同樣的反應。(你誇讚一個和你關係好的人,他/她可能會覺得你很認可他/她,你誇讚一個和你關係不好的人,這個人可能會覺得你別有所圖)

 

⑧說話的效果由講者控制,但由聽者決定。改變說的方法,才有機會改變聽的效果。

 

⑨溝通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和諧氣氛。

 

⑩ 聽者的抗拒是對講者不夠靈活的指證。

 

 

6、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①做法有不同,結果才會有不同。

 

②如果你做的事沒有效果,改變你的做法。任何新的做法都比舊的多一分成功機會。

 

③想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須用與昨天不同的做法。

 

④改變自己,別人才有可能改變。(孫悟空改變了自己見妖怪就要打的模式,師傅也漸漸改變了對孫悟空的態度,開始願意接受悟空的建議)

 

⑤世界上本來便是每樣事物都在不停地改變中,不肯改變的就會面臨被淘汰或失敗的威脅。

 

⑥因此只有不斷地改變做法,才能保持與其它人事物的關係有理想狀態。

 

⑦做法是規條(行為準則),目的是取得價值、實現信念。維持最有效果的規條就是靈活地不斷修正做法,這樣才能保證取得價值實現信念。(見妖怪就要打的行為準則是為了完成西天取經大業,如果打妖怪導致無法完成取經大業,那就要修正自己的做法)

 

⑧改變是所有進步的起點。

 

⑨習慣是使我們不用思考便能做到某事,這使我們忘記依做事的效果而對習慣做法作出修正。(孫悟空最初的習慣是見妖怪就要打)

 

⑩祈望不改變就能使自己及事情變得更好,倒不如思考自己可以怎樣改變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7、凡事必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①對事情只有一個方法的人,必陷困境,因為別無選擇。

 

②對事情有兩個方法的人,也陷困境,因為他製造了左右兩難、進退維谷的局面給自己。

 

③有第三個方法的人,通常會找到第四、第五,甚至更多的方法。

 

④有選擇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選擇總比沒有選擇好。

 

⑤至今不成功,只是說至今用過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⑥沒有辦法,只是說已知的辦法都行不通,並不等於真就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繼續尋找和學習更好的辦法。

 

⑦世界上尚有很多我們過去沒有想過、或者尚未認識的方法。

 

⑧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會有機會找到它和使事情改變。

 

⑨不論什麼事情,我們總有選擇的權利,而且不只一個。

 

⑩“沒有辦法”使事情劃上句號,“總有辦法”則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回家,而不是這條路通不通,如果你真的想回家,那你總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8、每一個人都選擇給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雖然有些時候理智上覺得不是最佳選擇,但是潛意識層面覺得這個選擇當時能獲得最佳的利益)

 

①每一個人做任何事,最終都是為滿足自己的一些深層需要。

 

②每一個人的行為對他的潛意識來說,都是當時環境裡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比如某些癮,理智上覺得不好,但是潛意識覺得這樣能給其帶來好處,所以停不下來)

 

③因此每個行為的背後都必定有正面的動機。(比如:自殺背後的動機也許是為了解脫痛苦,只是這個人不相信還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來解脫其痛苦了)

 

④動機不會錯,只是有時行為不能達到效果(滿足背後正面動機的效果)。

 

⑤接受一個人的動機,他便會覺得我們接受他/她這個人。

 

⑥瞭解和接受其正面動機,才容易引導一個人改變其行為。(所以,儘量不要勸一個正準備自殺的人別自殺,而是要了解其動機是為了擺脫怎樣的痛苦,幫助其找到比自殺更有效的方法來擺脫其痛苦)

 

⑦動機往往是在潛意識的層面,不容易在意識層面說出來。(所以有時候需要用與潛意識溝通的方法來了解自己潛意識層面的深層動機)

 

⑧找出行為背後的動機最容易的方法,是問企圖經由該行為得到的價值是什麼。(有些人買表為了給自己看,有些人買表是給別人看的)

 

⑨任何行為在某些環境中都會有其效用。(吃茄子、吃綠豆也能在某些時候防治某些疾病,但千萬不要迷信,這不等於它們能在任何時候能防治任何疾病)

 

⑩因此沒有不對的行為,只有在當時環境中沒有效果的行為。

 

 

9、每人都已經具備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資源。

 

①每一個人都有過成功快樂的經驗,也即是說每個人有使自己成功快樂的的能力。(關鍵是你會不會呼叫這些經驗)

 

②人類只用了大腦能力的極少部份,提升大腦的運用很多新的突破便會出現。(NLP神經語言程式學便是這樣的一門學問)

 

③ 每一個人都可以憑改變思想去改變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因而改變自己的人生。

 

④每天裡遇到的事物都有能給我們成功快樂的因素,取捨全由個人決定。(懂得感恩的人總會看到這一天中值得感恩的事,思想負面的人則總會抱怨生活中令其不滿的事情)

 

⑤所有事情或經驗裡面正面和負面的意義同時存在,把事情或經驗變為絆腳石抑或踏腳石由自己決定。(心理輔導就是幫你把過去的經驗都變成你的墊腳石)

 

⑥ 有能力替自己製造出困擾的人,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擾。(解鈴還須繫鈴人,心理困擾最終都是靠自己解決的,心理輔導老師也只是外在的輔助而已,起主導作用的依然是你自己)

 

⑦成功快樂幸福的人所擁有的思想和行為能力,都是經過一個過程而培養出來的,在開始的時候他們與其它人所具備的條件一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像什麼樣的人學習)

 

⑧ 自己不信有能力或有可能,是使自己得不到渴求的成功快樂的最有效保證。(你相信你不行,你就一定不行,你的看法會侷限你的人生)

 

⑨情緒壓力困擾,本質上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人事物,而是由自己潛意識中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系統產生出來的。(就好像霧霾天氣無法上學,有些人著急、生氣,有些人感到開心)

 

10、在任何一個系統裡,最靈活的部分最能影響大局。

 

①靈活便是有一個以上的選擇,有選擇便是有能力。因此最靈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想想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哪個最靈活?)

 

②靈活來自減少行使自己的一套信念、價值觀和規條,而多憑觀察而運用環境所提供的其它條件。(看看孫悟空在電視劇《西遊記》續集裡的表現,與之前25集相比,他是否變得更善於藉助其他資源來解決問題了,而不是靠自己硬拼了?)

 

③靈活是使事情更快產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亦是人生成功快樂的重要因素。(孫悟空不靈活,和師傅對著幹,結果就是被念緊箍咒了,想想看你在處理什麼問題時不夠靈活,被誰念過“緊箍咒”?)

 

④靈活亦是自信的表現,自信越不足,堅持某個模式的態度會越強硬。(死犟死犟的人,往往是不夠自信的人,他們往往會覺得接受別人的看法就等於自己被否定了)

 

⑤容許不同的意見和可能性便是靈活。

 

⑥在一個群體中,固執使人緊張,靈活使人放鬆。(且看電視劇《西遊記》裡面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那集,孫悟空和師傅各執己見,團隊氣氛瞬間降至冰點)

 

⑦靈活不代表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是容許找出雙贏的可能性(更進一步就是三贏) 。(《西遊記》中“金角大王與銀角大王”那集,孫悟空接受師傅建議背妖怪變的道士,心裡知道這是個妖怪變的道士,但為了避免發生師傅怪罪,還是勇敢地背起了妖怪,然後想辦法私下裡解決問題,既維護了師徒關係,又能夠做些事情讓師傅遠離妖怪的威脅)

 

⑧在溝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棄立場)。(孫悟空接受了師傅安排的工作,明白師傅的心思,但不會放棄自己保護師傅根本目的)

 

⑨流水是學習靈活的最好隱喻。

 

⑩靈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去作出轉變,而固執則是在被逼的情況下作出轉變。選擇主動改變還是被迫改變,關鍵在你!

 

11、沒有挫敗,只有回饋。

 

①所謂挫敗,只是指出過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提醒我們做出改變的訊號。

 

②挫敗只是在事情劃上句號時才能用上,只要你還再繼續想辦法讓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這二字便不適用。

 

③挫敗是指過去的事,怎樣改變做法是指向未來。

 

④挫敗是過去的經驗,而經驗是讓我們提升自我的踏腳石。因為經驗是能力的基礎,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礎。(自信,來自能力被肯定)

 

⑤每次挫敗都只不過是學習過程裡修正行動的其中一步。(就好像每次師傅被妖怪抓走,都只是一次修煉和成長的機會)

 

⑥人生裡所有的學習,都是經由不斷地修正而達致完善。(就像學習使用筷子、騎自行車,都需要一個不斷在行動中獲得反饋、不斷修正的過程)

 

⑦想要成功,首先要明確自己想要的“成功”究竟是什麼?能給自己帶來些什麼? 如果真的想要這份成功,就要相信自己有成功的可能,然後找出需要怎樣做,並採取行動。

 

⑧把每次挫敗帶來的經驗教訓掌握了,每次便都變成了學習。(這次經歷是一次挫敗經驗,還是一次學習經驗,關鍵看你怎麼定義)

 

⑨對自己做的事不感興趣,或者對自己做的事信心不足的人,其潛意識總是習慣性地在找不用幹下去的藉口,挫敗二字便很容易冒出來。(豬八戒在《西遊記》裡的表現就是這樣滴)

 

 

12、動機和情緒總不會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而已。

 

    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其正面的動機。

 

①動機在潛意識裡,總是正面的。潛意識從來都不會傷害自己,只是誤會地以為某行為可以滿足該動機,而又不知有其他做法的可能。 (想要自殺的人,也是有正面動力的哦,可能是想要立刻解脫其面對的痛苦,只是看不到還有哪些其他方法可以幫助其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②情緒總是給我們一份推動力,使我們想去擺脫某個環境或狀況,情緒是為了使我們在該件事情之中有所學習,學到了我們需要學習的,情緒便會消失或減退。

 

③我們可以接受一個人的動機和情緒,同時不接受他的行為。

 

④接受動機和情緒便是接受那個人,那個人也會感覺出你對他的接受,因而更肯讓你去引導他作出改變。(孫悟空後來變聰明瞭,能夠接納師傅的情緒,理解師傅的正面動機,同時堅持降妖除怪,師傅也越來越信任悟空的火眼金睛)

 

⑤任何一次行為不等於一個人,一段時期不等於一生。(不能因為孩子有一次偷拿大人的錢,就說他就是小偷,說他這輩子肯定會坐牢)

 

⑥行為不能接受是因為沒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是兩人的共同目標,能使兩人有更好的溝通和關係。(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想要拿錢做什麼,和孩子一起商量,找出以後如何用父母支援的方式來得到錢,滿足自己的願望)

 

⑦找出更好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動機背後的價值觀。(孩子之所以不敢光明正大地和父母說他/她的願望,反而要用“偷錢”的方式來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說明孩子擔心自己在乎的價值不被認可,或者擔心自己這種獲得這種價值的方式不被認可,比如花錢去網咖獲得快樂和成就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