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總結 | 掘金年度徵文

蘇策發表於2018-12-12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已經來到12月中旬,2018年已經接近尾聲,從2014年7月份畢業到今年,又整整過了四週年,又是一個輪迴。本篇是今年的年度總結,碎碎唸的聊聊今年做的事情和一些感悟。

先以流水賬的形式聊聊今年做了哪些事情。

今年

2018-3

2016年3月初面試來了搜車,來搜車的原因是因為之前在知乎上了解到了小芋頭君,覺得會是一家技術氛圍不錯的公司,去待了兩年,同事氛圍融洽,尤其是剛去團隊比較小的時候,有一種小而美的團隊的感覺。

我的2018年度總結 | 掘金年度徵文

可能兩年就是一個網際網路人的週期吧,今年3月份萌生了換一份工作的想法。在杭州的話,阿里系就是首選了,經歷了兩個月的面試,最終去了淘寶的外賣業務,後來餓了麼被收購,外賣業務合併,淘寶外賣業務也併入餓了麼,餓了麼和口碑一起合併成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所以說阿里最有特色的價值觀就是擁抱變化,短短几個月,換了幾輪老闆。

另外,整個16年工作之餘一直在看Android7.0的系統原始碼,3月份的時候把積累的文稿發了出來,這也就是BeesAndroid專案。後續有些同學對這個專案比較感興趣,我們在一起拉了一個BeesAndroid的微信群。

我的2018年度總結 | 掘金年度徵文

2018-4

來杭州也有兩年了,也有了買房的想法,16年是杭州房價大漲的一年,結合G20和亞運會的噱頭,錢江世紀城和未來科技城板塊號稱宇宙大盤,房價趕超北上廣,一時甚囂塵上,好不熱鬧。不想去折騰期房,也買不到期房,跟著中介兜兜轉轉,週六週日看了兩天就交了定金,買了個二手毛坯,然後就自己一個人開始學習裝修的知識、尋找裝修公司,裝的還挺快,5月份開工,6月份就裝飾的差不多了,晾了2個多月,8月份自己動手搬家,住了進去。

2018-5

今年5月7號入職阿里,入職地點是阿里西溪園區,西溪園區其實不大,但是比較長,樓號標註的不是很醒目,第一天找自己的工位找了好一會。

我的2018年度總結 | 掘金年度徵文

2018-6

6月底開始了百阿,也就是阿里的新人培訓,那一期有70來個人,全國各地的都有,還是香港、美國的,百阿期間瞭解了阿里的歷史與業務,還是挺有意思的。其中有一部叫《Dream Maker》的片子,講阿里創業史的,推薦大家看一看。

我的2018年度總結 | 掘金年度徵文

2018-8 ~ 2018-11

8月份就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備雙十一了,這也是第一次參與雙十一,要問感覺的話,就感覺忙的天昏地暗。雙十一當天去西溪園區逛了逛,張燈結綵、好不熱鬧,好似過年一樣。

我的2018年度總結 | 掘金年度徵文

我的2018年度總結 | 掘金年度徵文

2018-12

12月8號下了杭州的第一場雪,杭州連續兩年下了中雪,剛好自己當時在錢塘江畔,有幸目睹這一美景。

我的2018年度總結 | 掘金年度徵文

我的2018年度總結 | 掘金年度徵文

簡單羅列了今年做的一些事,接下來聊聊自己的感悟。

感悟

2018年也是動盪的一年,寒冬、凍結社招、裁員,再加上各大微訊號和大V的焦慮營銷,讓這個寒冬又顯得冰冷了一些。對於技術人員,尤其是客戶端工程師,隨著ReactNative、Weex、Flutter、小程式等跨端框架的普及,業內都在表達一種聲音,多端一致性與多端複用性。“客戶端工程師沒人要了”這種消極的言論也充斥著一些社群和營銷號,我們姑且不去浪費口舌爭論這些是非,本身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有一個從爆發期到穩定期的一個過程,我們來聊聊我對一個客戶端工程師發展之路的理解。

提到客戶端工程師,我們先來來回顧一些這幾年移動平臺技術的發展。

  1. 初創期 09年移動網際網路開始發力,智慧手機開始普及,一線大廠也紛紛開始轉入無線時代,例如阿里的all in無線。這個時候大家考慮的是怎麼快速把PC平臺已經成熟的業務移植到移動平臺,這個時候大家都還沒沉澱什麼中介軟體,可以算是一個刀耕火種的農耕時代。
  2. 增長期 隨著業務的發展,移動平臺的瓶頸就凸顯出來,工程打包,跨團隊協作、基礎能力等等,這個時候一些打包和協作平臺開始形成,推送、圖片、網路、埋點等基礎中介軟體也逐漸開始形成,很多團隊這個時候會分化成業務組和架構組,當然一些大廠會一開始就有架構組,專注於基礎能力和研發效能。
  3. 爆發期 隨著中介軟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外掛化、熱修復等技術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這也是源於大家對業務快速迭代和業務拆分的訴求,這一時期湧現了Tinker、Atlas、Sophix等優秀的方案。而後隨著15年Facebook正式提出ReactNative,大家猛然發現,對於Hybrid除了WebView還有ReactNative這樣的路子,大家也展開了對多端複用性和多端一致性的探索和思考,從Native到ReactNative的變遷也真正將大家從MVC時代拖入MVVM時代。

經歷了爆發期,Native與前端在業務形態上像過去的PC時代一樣開始慢慢走向融合。

這個時候,很多同學在社群和文章上討論端的未來和轉行等等,事實上過分強調端的沒落總有點狹隘的感覺,始終只是站在端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沒有上升的業務高度。先前也有人討論過,在網際網路寒冬中,大前端環境下,客戶端工程師該何去何從,我的思考是不要被技術限制眼界,做一個有高度的工程師

如何去做一個有高度的工程師?

我從幾個方面聊聊自己的感受,並舉例說明為什麼。歡迎討論和拍磚。

跳出端的限制,從業務和產品的高度去思考問題。在業務中發現技術的機會,這是抽象能力的表達。在技術中發現業務機會,這是技術賦能業務的表現。多想一步,多走一步,你就可能發現你的價值。

舉個例子

如果讓你去實現一個類似ReactNative的框架,你會怎麼做,你會不會糾結在DSL解析該如何實現上,事實上,不僅僅只是DSL解析,而是要從頁面的生命週期的高度去思考問題,頁面從哪裡產生,如何打包,如何校驗 ;如何釋出,釋出在哪裡;如何下載,如何解析,如何渲染,如何回收,如何快取,以及元件和研發效能工具如何建設,其實你看,你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要做的不是某一項技術,你要做的是一個產品。

類似的還有日誌、埋點、圖片、網路、推送、APPLink等等,每一個都可以形成一個產品,對業務形成強有力的支撐。

不要迷信架構和極客技術、偉大的技術不一定是有多麼厲害的技術背景,但一定是對業務實現了強有力的支撐。

舉個例子

手淘裡有個可以在任意頁面彈出一個活動窗的技術,現在這個技術也是各大App的標配了,這個方案從技術上來說並不高深,但它被創造出來以後,在業務上有很強的帶動效果,可以隨時隨地把站外的使用者導流回來,這個方案對業務的促進很大,它的誕生也值得每一位技術同學思考,思考技術如何賦能業務,這也是一個技術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

要學會用資料去量化自己的技術和業務,而不是靠理論。

舉個例子

在一個技術場景裡,如果你對自己的技術產物或者業務產物無法用資料來量化,那麼我想你可能不理解這個技術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從技術來說,效能優化的指標是什麼,秒開率、記憶體、快取命中率、網路請求時長等等。從業務來講, 拉新和留存的資料是多少等等,對於你所負責的業務,你能否清晰的表達出來,是否有自己的資料大盤來監控分析產品效果。

架構、極客技術知識是指路明燈,一顆匠心確是走下去的基石,雖有明燈,沒有路一樣走不下去。

舉個例子

有很多同學崇尚極客技術,崇尚架構,崇尚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這並沒有什麼不好,這也是創新的來源。但同時不要忘了一顆匠心,寫好每一段程式碼,做好每一段註釋,控制好每一個執行緒,對記憶體和效能有著天然的敏感性,這才是作為一個技術人匠心的表現,也正是這樣點點滴滴看起來不那麼酷的微小工作,才強有力的支撐起了我們的整個業務。

聊了這麼多,估計會有同學抱怨,我就是寫業務的,你說這麼多,並沒有用,我每天就是重複的工作。我想說的是,你有沒有真正的去努力,有沒有真正的發掘那些雖然技術深度不高,但是卻對業務極具價值的點。事實上,純技術的創造創新並不那麼容易,但是基於業務的技術點的發掘卻會相對容易一些,它只差一個有心人,你去發掘這些方案的過程,也是一個技術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

感悟大致就是這些,接下來聊聊明年想做的事情。

明年

明年主要有有兩大方向:全棧與產品。

  • 全棧主要是指前端全棧,主要精力會放在跨端上,也會去學一些後端的技術,這主要是為了自己能夠自上而下開發一整套的效能工具做儲備。

  • 產品是指學習產品知識,以一個產品經理的角度去審視業務,從業務中提煉技術,從技術中創造業務。

最後提一點共勉,網際網路是個年輕人的行業,人過30,如果沒有走到比較好的位置,就會有比較大的風險,人生七八事,財務相對自由才是你進行一些理想的基礎,除了工作(工資、期權與股份),其他理財投資等創收手段也儘量的去擴充套件,增強自己抵禦風險的能力。

感謝大家聽我碎碎念這麼多,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掘金年度徵文 | 2018 與我的技術之路 徵文活動正在進行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