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尹非凡
一位微信的產品經理告訴Tech星球,據傳,在小程式剛做出來的時候,張小龍認為來自搜尋的流量,要佔到接近一半。
然而,非常遺憾的是,直到現在,這位產品經理自己做的小程式,只有3%的流量來自搜尋。
從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式正式開放,兩年多的時間裡,小程式的搜尋入口並沒有被開發者所看重。但是,張小龍似乎並沒有打算放棄,在今年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繼續提到,「小程式線上下是要通過掃碼獲得的;線上上它應該是通過搜尋和社交這兩個渠道獲得。」
如果從流量入口來看,那麼,微信小程式最重要的爆發性應該就是搜尋了。根據微信搜尋團隊的介紹,過去一年,微信搜尋的使用者增長了50%,微信對小程式搜尋的重視,還在過去一年多時間內分別誕下了品牌官方區、功能直達,以及由購物單到好物圈的多個產品。
如果因為微信線上社交功能過分強大,讓人忽略了搜尋之於小程式的重要性,那麼,其它小程式平臺的情況要更清晰一些。
作為國內最大的搜尋引擎,百度每天的搜尋需求高達60億次,百度App的主場景搜尋是智慧小程式最核心的入口。而就在微信小程式上線好物圈的同期,百度也繼續在搜尋方面發力,進一步增加智慧小程式搜尋權重,並給予更多流量支援。
與此同時,支付寶小程式在其首頁搜尋結果中的位置已經超過了生活號,包括小程式收藏、小程式發現頁中的搜尋,支付寶小程式已經形成了日漸立體的搜尋結構。此外,隨著今日頭條小程式產品功能的進一步回撥,搜尋已經成為獲得其小程式僅有的幾個入口之中,最直接的一個。
如今,在大的搜尋競爭領域,微信通過聯合搜狗,正在持續發力站內搜尋和站外搜尋;今日頭條不僅積極挖角360搜尋團隊,而且,其百科詞條的合作方,也由搜狗悄然更換為了360;百度的防守方式,則是反向發展資訊流,通過內容吸引使用者增加使用時長,根據百度內部人員透露,百度資訊流的商業價值已經超過了搜尋,但這正好實現了百度以此打造「有事搜一搜、沒事看一看」的組合產品結構。
移動搜尋突然變得熱鬧了起來。隨著網際網路流量日漸困頓,搜尋的地位迴歸其實是流量割據狀態下,幾大生態跑馬圈地的表現。小程式與自媒體號的興起,讓內容和服務以多端複製的映象方式,營造出網際網路每個平臺生態無窮無盡的幻象。
小程式搜尋正是踩中了後移動割據時期,超級App應用豐富之後,對流量重新盤整的需求。它成為精細化流量環境下的關鍵入口;也是小程式服務升級過程中,尚待挖掘流量紅利的風暴之眼。
搜尋、流量與留存
從網際網路的發展來看,對搜尋的需求增強其實很好理解。
在早期門戶時代,網際網路的線上資訊、內容與服務還不夠豐富,因此,並沒有搜尋的必要。等到各類網站變得多起來,新聞門戶也迎來資訊的爆發,站內搜尋以及瀏覽器、搜尋引擎就日趨興盛起來。
在第一個時代,資訊是稀缺資源,所以是「人找資訊」;而到了第二個時代,使用者變成了稀缺資源,變成了「資訊找人」。搜尋的應運而生是資訊豐富之後的必然需求,同時也是資訊開放,無邊界、無壁壘的受益者。
小程式的搜尋歷程甚至還要更加完整,它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搜尋最初是滿足使用者在資訊未知狀態下的探索,因此,小程式最早是依賴搜尋開啟的。
而當進入第二階段之後,使用者像是開啟了「潘多拉魔盒」,沉浸於豐富的資訊、服務帶來的滿足,小程式在一定程度上迎來了爆發。
到了第三階段,搜尋開始變得重要。它所實現的是資訊紛繁過載情況下的分揀、比較與篩選,摒棄干擾,直接命中使用者真正想要的資訊與服務。而目前,微信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走到了新的流量階段,就連「我的小程式」也最多可以達到50個,換言之,即使是收藏的小程式,也需要再搜尋,更不用說,通過搜尋去獲取一個新的小程式了。
因此,小程式的豐富性正在對使用者帶來由享受到困擾的心理轉變,持續普遍的獲得感也讓使用者對小程式失去新鮮度。而無論是微信最熟悉的社群方式,還是百度、今日頭條最熟悉的資訊流方式,都變得沒有小程式爆發之初那樣具有魔力了。
對於小程式平臺而言,廣泛有效的流量方式正在失效,使用者的主體意識、明確的需求意識開始增強,也開始真正關注小程式能夠帶給自己的功能價值。這個讓人生畏的沉寂期,卻可能正是小程式迴歸本質的過渡期。
狂熱之後,小程式平臺進入到精細化運營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一夜間流量封神的案例會少一些,它迫使平臺和開發者關注留存,以被搜尋到等方式真正為使用者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以微信小程式來說,小程式桌面出現的最根本原因,應該是微信微了幫助開發者做更好的留存,也方便使用者二次訪問。個人收藏的小程式增加,同樣是基於留存率的考慮。
如果以開源與節流來做比喻,那麼搜尋是新的開源方式,留存則是解決節流的問題。儘管短期來看,搜尋的流量很大程度上還不能趕上最主要的導流入口,但搜尋的增長穩定性顯然要更好。
目前來看,當各個平臺都已經失去了絕對有效的流量渠道之後,真正的特點才會浮現出來。微信開始越發重視搜尋對開發者的價值引導;百度在搜尋流量上佔據優勢,可以將小程式與原有資訊服務進行整合;支付寶可以體現真正專注於服務的優勢。
當然,如果還有某一種粗放且有效的流量未被釋放的話,應該就只剩抖音短視訊掛載小程式了。或許,很多開發者都在等待這波紅利的到來。
搜尋的革新
為什麼說搜尋具有引導開發者價值觀的作用呢?
因為,搜尋的本質其實是使用者精確、高效獲得資訊與服務的方式。在流量紅利氾濫的時期,很多開發者對做流量的熱情,明顯要高於提供服務本身。
但是,小程式也對搜尋提出了更高要求,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搜尋的未來形態。
在微信的小程式搜尋發展過程當中,除了模糊搜尋、關聯搜尋之外,還產生了諸如功能直達、品牌官方區這樣的新物種。微信搜尋團隊根據使用者搜尋習慣,又將搜尋分成品牌搜尋、商品搜尋和服務搜尋三個不同業務。其中,品牌搜尋自從開放以來,點選率一直在50%以上的水平。
從使用者體驗上來看,搜尋的方向一方面肯定是關鍵詞更簡單,降低使用者輸入的難度;另一方面,是搜尋結果更精準、更到位、更全面。
輸入端的演進,其實一直在進行,主要是以模糊搜尋,以及語音、圖片搜尋等媒介形態的增加為主線;而搜尋結果端所呈現的變化,則更像是由小程式所引發的一場變革,比如功能直達,可以部分展開小程式內所提供的功能與服務。
一直以來,傳統搜尋的複雜性很大程度上會體現在結果的顆粒度不夠。搜尋內容多是隻能命中到標題,搜尋服務只能到出現網站和App。
App的封閉性讓搜尋難以推進,而小程式依附於平臺的特徵,也讓搜尋可以更進一步。因此,小程式搜尋的功能直達,是為了滿足使用者快捷找到功能的需求。它所帶來的改變,可以讓平臺剝開小程式,通過搜尋直接觸達小程式內部具體某個內容與服務;更能讓搜尋結果一步到位,精確直達使用者所需,從而能夠真正做到觸手可及、用完即走。
顯然,微信對於小程式的搜尋直達野心勃勃,它也是小程式接下來最具想象力的部分。
在2019年的微信公開課張小龍對它有比較詳盡的描述。
社交大家把它用起來了,但是對於搜尋來說,這是我們做的還不夠的一個地方。我們在很早以前做過一些試點,比如說搜尋一個航班號會立即出現一個小程式返回的頁面,不是這個小程式,而是小程式直接返回的頁面,把航班的資訊直接展現出來。
但是這只是內部的試點,我們的目的其實是通過搜尋能夠直達小程式內部的資料,並且把它用一種使用者可以理解的方式,或者說小程式的頁面直接的返回給使用者。這樣才是線上去使用一個小程式的方式。
我們現在還沒有做到這一點,但是我很開心的看到,我們團隊內部在這一塊投入很多的資源,並且有一些初步的成果可以出來。這樣也是小程式和App的一個特別大的區別點,在現在App裡面,沒法搜到App內部去,沒法知道它裡面的資料,並且App是孤島,它連線不起來。但是在小程式的體系裡面,我們有能力蒐集到小程式內部資料,自己在做一些demo,有一些新聞資訊的網站也用小程式來提供內容。通過搜尋就可以直接搜到這個小程式裡面文章的內容。
當然,功能直達也並非只有微信在做。以電影為例,通過搜尋可以發現,目前百度、今日頭條的搜尋結果也都實現了直達功能的支援。
但是,這一功能的全面普及顯然並不容易實現。比如,張小龍提到的,使用者直接可以搜尋到內容小程式裡面的具體某篇文章。
商品搜尋,一種狂想
繼品牌官方區之後,微信搜尋最重大的動作,就是在2019年開年將購物單升級為好物圈。
其實,微信搜尋試水社交電商的脈絡還要更長,最初是微信分別上線了「好友優選」和「搜後購買」這兩個小程式,分別用於測試好友推薦功能,和商品購物單功能。隨後,是將兩個小程式合併為一個固定入口,我的購物單,購物單在商品集納方面的屬性更為明顯。
及至好物圈。在小程式搜尋之下,好物圈擁有了一個固定欄,點選即可進入到專門用作好友好物分享的頁面當中。好物圈不僅充分調動了社交關係鏈,也讓所有小程式商品可以被直接轉發分享,使用者點選可直接購買。
一直以來,微信會以怎樣的方式為社交電商提供基礎設施,總是讓人充滿好奇。但可以肯定的是,現有電商平臺的商品陳列方式,都不符合微信。因為它既不能是傳統電商千人一面的展示;也不是基於平臺演算法的千人千面。
好物圈的出現,說明微信所要體現的電商特色,仍然是依託社交屬性的,是由各自好友關係所影響的千人千面。你的好友喜歡什麼,一定程度上影響你喜歡、購買什麼。
通過好物圈,微信一些固有的產品設計理念,是得以被繼承的。比如對社交關係鏈的呼叫,這和「看一看」當中的「好看」有相似之處;而好物圈直接分享好物,其實是功能直達的一種社交化表現,商品不再被包藏在電商小程式當中,而是直接被展現出來。
當然,現階段,要想僅僅通過社交分享就能刺激購買還略微有些難度,但好物圈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商品背書的維度,或許能成為影響使用者購買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所有小程式所提供的功能、服務當中,商品類是使用者決策最困難、週期最長的,因此,使用者評價,特別是好友評價可以帶來非常重要的權重,這也讓好物圈具備可行性。
而除了好友背書之外,目前,好物圈最為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小程式的基礎能力,即商品收藏和訂單管理功能。在微信平臺,內容是可以用單篇文章的方式被收藏的,而商品並沒有集中收藏的地點。當購買意願猶疑乃至放棄,商品就會永久丟失。
由於小程式用完即走的流動性,商品的過目即逝,需要固定位置做留存。因此,對零售、電商以及日後的本地生活小程式而言,在自有購物車之上,平臺方幫助建立一個心願商品的收納、再次觸達的入口,是需要的。
當然,好物圈仍然是個進化態。它現在的問題,一個是因為掛靠在小程式搜尋框之下,入口流量還是太小,當然從產品關聯性上來說,好物圈又是最適合出現在那個位置的,這就是矛盾所在了。
另一個則是,現有的評論分享形式背書力度太輕,種草的吸引力不夠大。
而為了給它加重吸引力,拼團分享可能會是一種方式。好物圈每個商品都能拼團,如果將拼多多的眾多玩法變成基礎能力,或許能讓好物圈很大程度上興旺起來。
另外一個則是吸收小紅書的玩法,社群和電商的結合,並打通微信公眾號,對現在較為簡單的推薦形態可以構成極大的升級。
所以,如果微信搜尋在產品底層作出變化,將成熟的拼團模式內化並普及為賦能方式;又採用小紅書的形式豐富現在的商品流,那麼微信的社交電商對標淘寶,才會是更加清晰的圖景。
小程式搜尋還只是開始,微信從好物圈所趟出的新路,在百度、今日頭條那裡或許都會得到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