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已由作者張小剛授權網易雲社群釋出。
歡迎訪問網易雲社群,瞭解更多網易技術產品運營經驗。
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負載均衡服務,常用的負載均衡伺服器以及負載均衡服務在公司的應用情況。這一篇文章會對上篇提到的負載均衡伺服器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對其主要功能,優缺點,使用場景進行介紹。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左右,對大家在瞭解,使用不同的負載均衡服務有所幫助。
LVS
LVS是Linux Virtual Server的簡寫,意即Linux虛擬伺服器,是一個基於Linux的負載均衡伺服器。LVS專案在1998年5月由章文嵩博士成立,現在已經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國內外有很多網站和組織都在生產環境中使用LVS系統。
LVS是基於Linux核心模組,通過在協議包工作鏈上對應位置掛載hook程式碼,來實現對網路包的解析和重寫。其工作原理與iptables相同。在Linux2.4之後,LVS打入Linux標準核心,不需要安裝額外的軟體即可使用。LVS執行於Linux核心之中,使用者要通過執行於使用者態的工具(ipvsadm)來對LVS進行配置。下圖是Linux 資料包協議棧的工作鏈和LVS的掛載點:
這幾個工作鏈主要是工作時間不同:
-
NF_IP_PRE_ROUTING:在報文作路由以前執行
-
NF_IP_FORWARD:在報文轉向另一個NIC以前執行
-
NF_IP_POST_ROUTING:在報文流出以前執行
-
NF_IP_LOCAL_IN:在流入本地的報文作路由以後執行
-
NF_IP_LOCAL_OUT:在本地報文做流出路由前執行
對於資料包,LVS的工作流程是:PREROUTING ->
LOCAL_IN ->
POSTROUTING
對於出去的包(只有NAT有效):PREROUTING ->
FORWARD ->
POSTROUTING
對於Ping包:PREROUTING ->
FORWARD ->
POSTROUTING
主要特點:
與應用層的負載均衡不同,LVS執行在核心模式,沒有系統呼叫開銷。而只支援四層負載均衡模式,LVS也不用處理複雜的七層協議,因此有著很高的效能。當單臂模式的設計又可以讓LVS承載大量流量(與後端對比一般可以達到1:10左右),因此LVS常常被用作整個系統的流量入口。 由於LVS的資源佔用很少,在日常的應用中,其瓶頸常在於網路頻寬而不是CPU和記憶體,因此執行在物理機上的LVS一般都會配置萬兆或以上的網路卡。阿里雲的LVS叢集就採用了單臺LVS配置四個萬兆網路卡的形式來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處理能力。
功能介紹:
LVS是一個純粹的負載均衡伺服器,只支援四層負載均衡,支援三種模式,NAT,TUN和DR模式。
-
NAT模式:工作在TCP層,這時LVS的功能與其他四層負載均衡伺服器類似,是通過NAT協議來修改資料包中的Source IP或者Dest IP地址,來實現負載均衡。在NAT模式下,上下行的流量都需要經過LVS,因此LVS的頻寬可能成為瓶頸。
-
TUN模式:工作在IP層:是通過在IP包的基礎上再進行一次獨立的IP封裝,加入額外的IP頭,來實現包轉發功能,因此TUN協議又叫做IPIP協議。TUN模式是單臂流量,只有上行資料會經過LVS,下行資料則直接通過後端伺服器發給使用者。為了實現TU模式,後端伺服器上需要支援IPIP協議,並繫結一個TUN裝置和對應的VIP地址。
-
DR模式:DR模式工作在二層,是通過直接修改mac幀中的目標mac地址,來實現資料轉發功能。因為DR模式走的是mac層的協議,因此需要負載均衡服務和後端伺服器在同一個二層(同一個廣播域)之中。
總結:使用方面,NAT模式使用最為靈活,對後端無侵入性,但效能也最差。DR模式效能最好,但對網路拓撲結構有要求。而TUN模式可以達到和DR模式相近的效能,但是需要後端對IPIP協議的支援。
優缺點分析
-
優點:LVS執行簡單,效能非常強大(執行在DR或者TUN模式下的一臺LVS可以支援後端上百臺伺服器的需要),而且服務十分穩定(程式碼很少有改動)。同時,由於直接整合在Linux核心中,使用簡單,不需要額外安裝。
-
缺點:模式不夠靈活,可配置項少,只支援三種固定模式,很難滿足一些自定義的需求。而LVS服務本身也十分簡單,沒有其他負載均衡服務所帶的健康檢查等功能,需要其他工具(keepalived,OSPF等)支援。社群不夠活躍,程式碼更新和活躍度不高。
應用場景:
LVS一般是用在網路入口的位置,使用一組高可用的LVS叢集后面會再接Haproxy,Nginx,Apache等七層負載均衡服務。對於一些四層的應用,也會在前面直接架設一套LVS,使用LVS的NAT模式進行請求轉發和負載均衡。
Nginx/Tengine/Open Resty
Nginx是一款輕量級的Web 伺服器/反向代理伺服器及電子郵件(IMAP/POP3)代理伺服器,並在一個BSD-like 協議下發行。Nginx 是由 Igor Sysoev 為俄羅斯訪問量第二的 Rambler.ru 站點開發的,第一個公開版本0.1.0釋出於2004年10月4日。其將原始碼以類BSD許可證的形式釋出,因它的穩定性、豐富的功能集、示例配置檔案和低系統資源的消耗而聞名。
Nginx起源也是web伺服器,但是與Apache不同,Nginx採用的是非同步模式,epoll模型來實現,與Apache相比,Nginx在效能,資源消耗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Nginx也是為了解決C 10K問題而開發的伺服器之一。
主要功能:
作為一個web伺服器,可以提供HTTP資源的訪問,還可以與php結合,提供動態頁面支援。而作為負載均衡伺服器,Nginx除了HTTP/HTTPS協議之外,Nginx還支援IMAP/POP3協議,可以作為郵件的代理伺服器使用。除了基本的負載均衡功能外,Nginx還支援URL重寫,基於Cookie,URL的轉發等功能。
Nginx還有良好的擴充套件性,支援通過lua指令碼進行功能擴充套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開發具體的業務邏輯。 Nginx基於多程式模型,首先啟動一個master程式,然後fork出多個worker程式(可配置),worker程式通過搶佔的方式來處理請求,具體執行架構如下圖所示:
Master程式只負責接受連線,不會執行具體的業務邏輯。Worker程式通過搶佔的方式從master那裡得到請求,處理具體的業務邏輯,包括請求解析,提供http服務,請求轉發等。 當重新reload時,Master會根據配置重新啟動一組新的worker程式,同時把請求全部轉發給新的worker。老的worker不再處理請求,噹噹前請求處理完畢之後才會退出。因此Nginx可以在執行時無縫載入和reload。
優缺點分析
-
優點:Nginx基於epoll的非同步模型,資源佔用很少,在實際測試中,在處理4000併發連線時,記憶體資源佔用也僅僅只有123.63MB。而Nginx對於運維操作也非常友好,支援執行時reload,並且不會丟失使用者請求。Nginx的多程式模型可以方便的使用多核資源,同時支援CPU繫結,可以把具體的Nginx worker程式繫結在具體的物理CPU之上。
-
缺點:Nginx在處理大的post請求時,會將請求先快取在本地磁碟,當請求很大且併發請求很多時,磁碟效能會成為瓶頸,而且出現過由於硬碟寫滿導致請求失敗的情況。同時,Nginx也不支援會話保持和主動監測,健康檢查結果展示也不大優好。
衍生版本
Nginx社群十分活躍,並且在應用中有基於Ningx開發的很多衍生版本,這裡就介紹兩個版本:Tengine和OpenResty。
-
Tengine:是阿里基於Nginx開發的衍生版本,補齊了Nginx的短板(Post快取,主動健康檢查,監控頁面等),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二次開發,對效能和易用性(加入了很多自動配置的選項)進行了優化。
-
優點:已經在阿里內部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大量的實踐基礎和調優經驗。效能,穩定性方面有保障。
-
缺點:直接更改Nginx核心,因此需要通過人工相容的方式來跟隨Nginx主版本升級。
-
OpenResty:基於Nginx開發的另一個衍生版本,直接加入了很多優質的Nginx模組,從而大大擴充套件了Nginx本身的功能。與Tengine不同,它沒有直接更改Nginx核心,而是通過加入模組的方式來提供功能擴充套件。
應用場景
Nginx可以直接執行在系統最前面,通過Keepalived實現高可用,作為系統流量的入口使用。也可以對接LVS,Haproxy等四層負載均衡,對流量進行二次分流。
Haproxy:
Haproxy是一個專門的負載均衡伺服器,支援四層/七層負載均衡。與Nginx,apache等不同,Haproxy不提供靜態資源訪問,URL重寫等web伺服器相關功能。
功能介紹
Haproxy也是基於事件機制的非同步模型,但與nginx不同,Haproxy是基於單程式模型,沒有提供天然的多程式擴充套件。雖然可以通過fork程式來實現多程式模型,但是會引起一些問題,因此官方並不推薦這種做法。在實際應用中一般都是把它作為一個單程式負載均衡服務使用。
優缺點分析
-
優點:可以同時支援四層,七層負載均衡,有很高的效能。支援Seesion Sticky,有良好的監控頁面,同時不存在Post快取問題。
-
缺點:由於Haproxy是基於但程式模型,在reload時會導致短暫的不可用,同時不支援https。在作為四層四層負載均衡伺服器時無法獲取原始IP。單程式模型,對多核支援不好(需要多個例項),雖然可以運作在多核模式下,但存在著一些問題。
應用場景:
作為四層負載均衡服務,可以直接接後端服務使用,但由於是採用雙臂模式和單程式模型,並不適合作為單獨的流量入口。在不需要獲取源IP或者對效能要求不是很高的情況下作為四層負載均衡伺服器使用。或者作為七層負載均衡伺服器,專門處理七層的上傳請求。
Apache
Apache 起初由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NCSA)開發,是現在網際網路中使用最熱門和訪問量最大的HTTP伺服器,同時還可以通過載入模組來完成反向代理功能,但嚴格來說Apache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負載均衡伺服器,在效能,功能上與較為專業的負載均衡服務相比並無優勢,而功能也乏善可陳。但是考慮到Apache的廣泛應用以及基於Apache的負載均衡服務在實際的生產環境中還是有不少應用。
功能介紹:
Apache是一個web伺服器,通過可以通過載入模組來實現負載均衡服務。作為一個強大的web伺服器,Apache在解析HTTP協議有天然的優勢,支援基於域名分流,URL分析,URL重寫,轉發等功能。
Apache支援兩種模式的負載均衡:基於mod_proxy模組的一般負載均衡和基於mod_proxy_ajp模組的二進位制負載均衡。這兩種模式的主要區別在於Apache和後端服務之間的連線方式。一般的負載均衡是採用HTTP協議,使用文字傳輸,而ajp模式則採用二進位制模式,因此效能上會更好。但相對的,AJP模式需要後端伺服器的支援,在一般應用時,會通過跟tomcat結合來提供負載均衡服務。
優缺點分析
-
優點:Apache是應用最廣的web伺服器,因此在服務應用上面有著天然的優勢。而Apache+Tomcat的模式可以滿足現在大部分網站對於靜態資源和動態資源的需求。而作為一個強大的web伺服器,Apache還支援URL重寫,URL轉發等web服務相關的操作,可以對後端服務提供更多支援。
-
缺點:作為負載均衡伺服器,主要問題是採用的多程式模式,每個連線在處理時都會開獨立的執行緒,當連線請求資料很多時,會有在處理高併發時會有效能隱患。
應用場景:
因為無論從效能還是功能上看,都有更好的選擇,因此Apache一般不會單獨作為負載均衡伺服器使用。一般是採用Apache服務作為靜態檔案伺服器使用的時候,使用AJP模組與後端的Tomcat對接,提供簡單的負載均衡支援。
總結
本文對常用的四種負載均衡服務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在之後的文章中,會對具體的負載均衡服務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和說明。
參考文獻:
-
LVS伺服器:www.linuxvirtualserver.org/
-
Netfiler:www.netfilter.org/
-
Nginx:nginx.org/en/index.ht…
-
Tengine:tengine.taobao.org/
-
OpenResty:www.openresty.org/
-
Haproxy:www.haproxy.org/
-
Apache:httpd.apache.org/
更多網易技術、產品、運營經驗分享請點選。
相關文章:
【推薦】 如何有效的杜絕“羊毛黨“的薅羊毛行為?
【推薦】 淺談高可用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