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中pair和ipair的區別?
二者都是Lua中內建的迭代器,可以對陣列或table進行遍歷。
在正常的陣列或table的遍歷中,二者沒有區別。
tableNormal={"this","is","a","array"}
--使用 pairs 遍歷
for key,val in pairs(tableNormal) do
print(key,'==',val)
end
遍歷結果:
--使用 ipairs遍歷
for key,val in ipairs(tableNormal) do
print(key,'==',val)
end
遍歷結果:
二者沒有任何差別!
之所以說是正常的陣列,是因為索引是連續的,數值都是存在的,不存在nil的情況。
而如果索引不連續,或索引型別不是num,那麼二者就顯現出差別。再看,
- 索引型別為num,但不連續
table1={}
table1[1]="Hello"
table1[2]="Tony!"
table1[3]="This"
table1[6]="is"
--使用ipairs 遍歷
for key,val in ipairs(table1) do
print(key,'==',val)
end
結果:
--使用pairs遍歷
for key,val in pairs(table1) do
print(key,'==',val)
end
結果:
顯然,使用pairs能對陣列內容整體遍歷。而ipairs只會訪問連續的數字索引內容。
檢視一下table長度(實際長度為4):
print("table1的長度",#table1)
好,我們再看一個情況:
table2={[2]="welcome",[3]="to",[4]="my",[5]="blog"}
print("----------------ipairs-------------------------")
for key,val in ipairs(table2) do
print(key,"==",val)
end
猜猜會列印什麼?
什麼也沒有列印!可見ipairs只能從索引為1的位置遍歷,且只能訪問連續的索引區間。
當然,pairs可以直接遍歷咯!
for key,val in pairs(table2) do
print(key,"==",val)
end
--檢視陣列長度
print("table2長度====",#table2)
可見長度的獲取和ipairs有關。
我們可以自定義獲取陣列長度的函式
function tableSize(table)
local size=0
for k,v in pairs(table) do
size=size+1
end
return size
end
print("table2長度====",tableSize(table2))
-
對於索引型別為非nums的table來說,若想遍歷直接使用pairs即可。
tableAbnormal={[1]="TonyCode",index1="index1",i2="index2",s3="s3"} print("=============ipairs的執行結果=============") for i, v in ipairs(tableAbnormal) do print(i, '=', v) end print("=============pairs的執行結果=============") for i, v in pairs(tableAbnormal) do print(i, '=', v) end
綜上可知,ipairs適用於數值索引且連續的陣列或table的遍歷,而pairs對於不同元素型別的陣列都適用。但是能使用ipairs儘可能使用,其效能更好。
參考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8589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