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大語言模型技術的快速發展,模型融合成為一種低成本但高效能的模型構建新途徑。本文作者 Maxime Labonne 利用 mergekit 庫探索了四種模型融合方法:SLERP、TIES、DARE和passthrough。透過配置示例和案例分析,作者詳細闡釋了這些演算法的原理及實踐操作。
作者的核心觀點是:相比訓練全新模型,融合現有模型可以以更低計算成本獲取類似或更優異的效果。
文章透過模型融合生成了效能優異的 Marcoro14-7B-slerp 。在 Open LLM Leaderboard 和 NousResearch 兩個基準測試上,它都是同引數量模型中的佼佼者。案例驗證了作者主張的模型融合存在的高價效比。當然模型融合也存在一定問題,如訓練資料汙染和可能在各種評測排行榜的分數偏高。本文提供了模型融合技術與工程實踐的詳盡指南,對AI實踐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 | Maxime Labonne
編譯 | 嶽揚
Image by author
模型融合(Model merging)是一種將兩個或更多個大語言模型(LLM)合併為一個模型的技術。這是一種相對較新的實驗性方法,可以以較低成本(無需 GPU)建立新模型。 令人驚訝的是,這種技術的效果還比較出奇,使用模型融合技術在 Open LLM Leaderboard[1]上產生了許多最先進的模型。
在本教程中,我們將使用 mergekit [2]庫來實現這一技術。更具體地說,我們將回顧四種模型融合方法,並提供相關的配置示例。然後,我們將使用 mergekit 建立一個模型:Marcoro14–7B-slerp[3],該模型已成為 Open LLM Leaderboard(02/01/24)上表現最佳的模型。
相關程式碼已上傳至 GitHub[4] 和 Notebook[5]。個人建議使用 LazyMergekit[6] 專案,來輕鬆執行 mergekit。
特別感謝 mergekit 庫的作者 Charles Goddard[7] 審閱本文。
Image by author
01 🤝 融合演算法
在本節,我們將重點介紹 mergekit 庫目前實現的四種模型融合方法。請注意,還有其他方法,比如 linear [8]和 Task Arithmetic [9]。如果你對模型融合的相關論文感興趣,我推薦閱讀Hugging Face上的這本優秀論文集[10]。
1.1 SLERP
Spherical Linear Interpolation(SLERP)是一種用於在兩個向量之間進行平穩和連貫地插值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夠保持恆定的變化速率,並保留向量所在球面空間的幾何特性。
與使用傳統的線性插值方法相比,SLERP 更受青睞的原因有幾個。例如,在高維空間中,線性插值(linear interpolation)可能導致插值向量的大小(幅度)減小(即權重的規模減小)。此外,權重方向的變化往往比大小(幅度)的變化代表的資訊更有意義(如特徵學習(Feature Learning)和表徵(Representation))。
SLERP 是透過以下步驟實現的:
- 對輸入的向量進行歸一化處理,使它們的長度(magnitude)變為單位長度(長度為1)。這一步驟的目的是確保這些向量表示的是方向,而不是大小。
- 使用點積計算這些向量之間的角度。
- 如果這些向量幾乎平行,則預設使用線性插值以提高效率。如果輸入的兩個向量夾角較大,SLERP 將根據插值因子 t (插值因子 t 是一個介於 0 到 1 之間的值,用於指定插值的程度。t=0 表示完全使用第一個向量,t=1 表示完全使用第二個向量,而在 0 到 1 之間的值表示兩個向量的混合程度。 )和向量之間的夾角計算比例因子(Scale factor)。
- 這些因子用於給原始向量加權,然後求和來獲得插值向量。
SLERP 目前是最流行的模型融合方法,但它僅限於一次合併兩個模型。不過,仍然可以透過分層融合多個模型,就像在 Mistral-7B-Merge-14-v0.1[11] 中所示。
配置示例:
slices:
- sources:
- model: OpenPipe/mistral-ft-optimized-1218
layer_range: [0, 32]
- model: mlabonne/NeuralHermes-2.5-Mistral-7B
layer_range: [0, 32]
merge_method: slerp
base_model: OpenPipe/mistral-ft-optimized-1218
parameters:
t:
- filter: self_attn
value: [0, 0.5, 0.3, 0.7, 1]
- filter: mlp
value: [1, 0.5, 0.7, 0.3, 0]
- value: 0.5
dtype: bfloat16
這是一種經典的 SLERP 配置,SLERP 被應用於模型的每一層,以完成整體的模型融合。請注意,我們為插值因子 t 輸入了一系列梯度值(gradient of values)。自注意力層和 MLP 層的引數將使用 OpenPipe/mistral-ft-optimized-1218[12] 和 mlabonne/NeuralHermes-2.5-Mistral-7B[13] 的不同組合。
可以在 Hugging Face Hub 上找到最終訓練完成的模型,位於 mlabonne/NeuralPipe-7B-slerp[14]。
1.2 TIES
TIES-Merging 由 Yadav 等人在這篇論文[15]中引入,TIES-Merging 旨在將多個特定任務模型高效地合併為一個多工模型。它解決了模型融合中的兩大難題:
- 模型引數的冗餘:它能夠識別並消除特定任務模型中的冗餘引數。具體做法是在模型微調(fine-tuning)的過程中,關注模型引數發生的變化,對微調過程中發生的變化進行排序,並選擇那些對模型效能影響最顯著的前 k% 的變化,並忽略那些在微調中變化較小或對效能影響較小的部分。
- 模型引數的符號之間存在分歧:當不同模型對同一引數提出相反的調整建議時,就會產生衝突。TIES-Merging 透過建立一個統一的符號向量來解決這些衝突,該向量表示所有模型中變化方向的最顯著方向。
TIES-Merging 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 Trim(修剪) :只保留一部分最重要的引數(密度引數(density parameter)),並將其餘引數重置為零,從而減少特定任務模型中的冗餘引數。
- Elect Sign(確定符號) :透過確定模型中哪些方向上的變化(正向或負向)是最為顯著或最主導的,建立一個統一的符號向量,以解決不同模型之間的符號衝突。
- Disjoint Merge:在合併過程中,僅考慮那些與先前建立的統一符號向量一致的引數值,並計算這些值的平均值。在計算平均值時,不考慮原始引數值為零的情況。
與 SLERP 不同,TIES 可以一次性合併多個模型。
配置示例:
models:
- model: mistralai/Mistral-7B-v0.1
# no parameters necessary for base model
- model: OpenPipe/mistral-ft-optimized-1218
parameters:
density: 0.5
weight: 0.5
- model: mlabonne/NeuralHermes-2.5-Mistral-7B
parameters:
density: 0.5
weight: 0.3
merge_method: ties
base_model: mistralai/Mistral-7B-v0.1
parameters:
normalize: true
dtype: float16
在此配置下,我們使用 Mistral-7B 作為基礎模型來計算 delta 權重。我們融合了兩個模型:mistral-ft-optimized-1218(50%)[12]和 NeuralHermes-2.5-Mistral-7B(30%)[13],並進行了歸一化處理。這裡的“density”引數意味著我們只保留了每個模型 50%的引數(另一半來自基礎模型)。
請注意,在配置中權重之和不等於 1,但 normalize: true 引數會自動在內部將其歸一化。 此配置的靈感來自 OpenHermes-2.5-neural-chat-7b-v3-1-7B[16] 這個模型的作者提供的引數。
你可以在 Hugging Face Hub 上的 mlabonne/NeuralPipe-7B-ties[17] 找到最終訓練完成的模型。
1.3 DARE
DARE[18] 由 Yu 等人(2023 年)提出,使用了與 TIES 類似的方法,但有兩個主要區別:
- Pruning: DARE 隨機將微調後的權重重置為原始值(基礎模型的權重)。
- Rescaling: DARE 重新調整權重,以保持模型輸出的期望值大致不變。它將兩個(或更多)模型的重調整後的權重與基礎模型的權重相加,並使用了一個比例因子。
Mergekit 對這種方法的實現有兩種:有 TIES 的確定符號步驟(dare_ties)或沒有 TIES 的確定符號步驟(dare_linear)。
配置示例:
models:
- model: mistralai/Mistral-7B-v0.1
# No parameters necessary for base model
- model: samir-fama/SamirGPT-v1
parameters:
density: 0.53
weight: 0.4
- model: abacusai/Slerp-CM-mist-dpo
parameters:
density: 0.53
weight: 0.3
- model: EmbeddedLLM/Mistral-7B-Merge-14-v0.2
parameters:
density: 0.53
weight: 0.3
merge_method: dare_ties
base_model: mistralai/Mistral-7B-v0.1
parameters:
int8_mask: true
dtype: bfloat16
在這個配置示例中,我們使用 dare_ties 合併了基於 Mistral-7B 的三個不同模型。這次,我選擇的權重總和為 1(總和應在 0.9 和 1.1 之間)。density 引數略高於論文中建議的值(<0.5),但看起來它能持續提供更好的結果(參見此討論[19])。
你可以在 Hugging Face Hub 的 mlabonne/Daredevil-7B[20] 上找到它。它也是本文中最好的合併模型,甚至優於 Marcoro14-7B-slerp。
1.4 Passthrough
Passthrough 方法與前幾種方法有很大不同。透過連線來自不同 LLMs 的模型層,這種方法可以生成具有奇怪引數數量的模型(例如,使用兩個 7B 引數模型可以生成 9B 模型)。 這些模型通常被稱為 "Frankenmerges "或 "Frankenstein 模型"。
這種技術極具實驗性,但能夠成功地建立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模型,比如使用兩個 Llama 2 70B 模型融合而成的 goliath-120b。最近釋出的 SOLAR-10.7B-v1.0 也使用了同樣的思想,在他們的論文中這種技術稱為"depth-up scaling"。
配置示例:
slices:
- sources:
- model: OpenPipe/mistral-ft-optimized-1218
layer_range: [0, 32]
- sources:
- model: mlabonne/NeuralHermes-2.5-Mistral-7B
layer_range: [24, 32]
merge_method: passthrough
dtype: bfloat16
由此產生的 frankenmerge 模型將包含第一個模型的全部 32 層和第二個模型的 8 個附加層。這將建立一個總共有 40 層和 8.99B 引數的 frankenmerge。此配置的靈感來自於 GML-Mistral-merged-v1[21]。
您可以在 Hugging Face Hub 上的 mlabonne/NeuralPipe-9B-merged [22]找到最終模型。
02 💻 融合我們自己的模型
在本節中,我們將使用 mergekit 庫載入一個模型融合配置,執行它並將生成的結果模型上傳到 Hugging Face Hub。
首先,我們直接透過原始碼安裝 mergekit,步驟如下: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cg123/mergekit.git
!cd mergekit && pip install -q -e .
在下面的程式碼塊中,我們將以 YAML 格式載入模型融合配置。還在此指定了完成模型融合後模型的名稱,以備將來使用。您可以在此複製/貼上上一節中的任何配置。
這次,我們將使用兩個不同的模型: Marcoroni-7B-v3[23] 和 Mistral-7B-Merge-14-v0.1[24] 並用 SLERP 方法進行模型融合。然後將配置儲存為 yaml 檔案,以便用作模型融合命令的輸入。
import yaml
MODEL_NAME = "Marcoro14-7B-slerp"
yaml_config = """
slices:
- sources:
- model: AIDC-ai-business/Marcoroni-7B-v3
layer_range: [0, 32]
- model: EmbeddedLLM/Mistral-7B-Merge-14-v0.1
layer_range: [0, 32]
merge_method: slerp
base_model: AIDC-ai-business/Marcoroni-7B-v3
parameters:
t:
- filter: self_attn
value: [0, 0.5, 0.3, 0.7, 1]
- filter: mlp
value: [1, 0.5, 0.7, 0.3, 0]
- value: 0.5
dtype: bfloat16
"""
# Save config as yaml file
with open('config.yaml', 'w',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yaml_config)
我們會使用以下引數執行模型融合命令:
- --copy-tokenizer 用於從基礎模型複製分詞器
- --allow-crimes 和 --out-shard-size 可用於將模型劃分為較小的分片(shards),可在記憶體較小的 CPU 上進行計算
- --lazy-unpickle 用於啟用實驗性的lazy unpickler(譯者注:"lazy unpickler" 指的是一種實驗性的、能夠以一種惰性或延遲載入的方式執行反序列化操作的機制。),以降低記憶體使用率
此外,某些模型可能還需要 --trust_remote_code 引數(Mistral-7B 不需要)。
該命令將下載模型融合配置中列出的所有模型的權重,並執行所選的模型融合方法(應該需要約 10 分鐘)。
# Merge models
!mergekit-yaml config.yaml merge --copy-tokenizer --allow-crimes --out-shard-size 1B --lazy-unpickl
現在,模型已經融合並儲存在 merge 目錄中。在上傳之前,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包含復現該模型融合操作所需資訊的 README 檔案。以下程式碼塊定義了一個 Jinja 模板,並自動將模型融合配置中的資料填入其中。
!pip install -qU huggingface_hub
from huggingface_hub import ModelCard, ModelCardData
from jinja2 import Template
username = "mlabonne"
template_text = """
---
license: apache-2.0
tags:
- merge
- mergekit
- lazymergekit
{%- for model in models %}
- {{ model }}
{%- endfor %}
---
# {{ model_name }}
{{ model_name }} is a merge of the following models using [mergekit](https://github.com/cg123/mergekit):
{%- for model in models %}
* [{{ model }}](https://huggingface.co/{{ model }})
{%- endfor %}
## 🧩 Configuration
```yaml
{{- yaml_config -}}
```
"""
# Create a Jinja template object
jinja_template = Template(template_text.strip())
# Get list of models from config
data = yaml.safe_load(yaml_config)
if "models" in data:
models = [data["models"][i]["model"] for i in range(len(data["models"])) if "parameters" in data["models"][i]]
elif "parameters" in data:
models = [data["slices"][0]["sources"][i]["model"] for i in range(len(data["slices"][0]["sources"]))]
elif "slices" in data:
models = [data["slices"][i]["sources"][0]["model"] for i in range(len(data["slices"]))]
else:
raise Exception("No models or slices found in yaml config")
# Fill the template
content = jinja_template.render(
model_name=MODEL_NAME,
models=models,
yaml_config=yaml_config,
username=username,
)
# Save the model card
card = ModelCard(content)
card.save('merge/README.md')
現在我們有了 model card ,就可以將整個資料夾推送到 HuggingFace Hub。
from google.colab import userdata
from huggingface_hub import HfApi
username = "mlabonne"
# Defined in the secrets tab in Google Colab
api = HfApi(token=userdata.get("HF_TOKEN"))
api.create_repo(
repo_id=f"{username}/{MODEL_NAME}",
repo_type="model"
)
api.upload_folder(
repo_id=f"{username}/{MODEL_NAME}",
folder_path="merge",
)
該模型現在可以在 Hugging Face Hub 上找到,位於 mlabonne/Marcoro14–7B-slerp[25]。在另一個 notebook 中,我們可以使用以下程式碼嘗試在免費的 T4 GPU 上執行該模型:
!pip install -qU transformers accelerate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Tokenizer
import transformers
import torch
model = "mlabonne/Marcoro14-7B-slerp"
messages = [{"role": "user", "content": "What is a large language model?"}]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odel)
prompt = tokenizer.apply_chat_template(
messages,
tokenize=False,
add_generation_prompt=True
)
pipeline = transformers.pipeline(
"text-generation",
model=model,
torch_dtype=torch.float16,
device_map="auto",
)
outputs = pipeline(prompt, max_new_tokens=256, do_sample=True, temperature=0.7, top_k=50, top_p=0.95)
我們向 LLM 提出了"What is a Large Language Model?"這個問題,並獲得了這樣的輸出結果:
A large language model is a typ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system that has been trained on vast amounts of text data. It’s designed to understand and generate human-like language, making predictions on what words or phrases might come next in a sentence or document. These models use complex algorithms and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s to learn from the data and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over time. Some well-known large language models include GPT-3 from OpenAI and BERT from Google.
融合後的模型看起來不錯,但我們需要更全面的評估。對於這種通用型模型,有一些有趣的基準測試:
- Chatbot Arena[26],它透過人類的投票編制 LLMs 排行榜。人們對不同語言模型的表現進行投票,然後使用 Elo 演算法對這些模型進行排名。
- MT-bench[26],它使用 GPT-4 作為評判員,對一組多輪問題上的模型回答進行評分。
- NousResearch benchmark suite[27],它彙總了四個基準測試:AGIEval、GPT4ALL、TruthfulQA 和 Bigbench。GPT4ALL 包括了 HellaSwag、OpenBookQA、Winogrande、ARC-Easy、ARC-Challenge、BoolQ 和 PIQA。
- Open LLM Leaderboard[28],它彙總了六個基準測試:ARC、HellaSwag、MMLU、Winogrande、GSM8K 和 TruthfulQA。
不幸的是,我們無法將該模型提交到 Chatbot Arena。不過,可以選擇使用 Open LLM Leaderboard 和 NousResearch 基準測試對其進行評估。
我已經將該模型提交到了 Open LLM Leaderboard[28],它在該排行榜上被評為最佳的 7B 引數模型。以下是具體情況截圖:
Image by author
Open LLM Leaderboard 的問題在於這些基準測試是公開的。這意味著人們可以在測試資料上訓練語言模型,以獲得更好的結果。融合這些最佳的模型,也會汙染模型。可以肯定的是,Marcoro14-7B-slerp 受到了汙染,而且這次融合中使用的一些模型應該是在這些評估測試集上訓練過的。 如果你想建立最好的模型而非僅僅在排行榜上表現較好的模型,我建議只使用非融合的模型來建立自己的融合模型。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只依賴於 Open LLM Leaderboard。在 NousResearch benchmark suite 中,我使用了 🧐 LLM AutoEval [29]來自動計算評估分數。以下是與表現優秀的 OpenHermes-2.5-Mistral-7B [30]進行比較的結果:
Image by author
與該模型相比,我們在每項基準測試中都取得了顯著進步。請注意, NousResearch benchmark suite 與 Open LLM Leaderboard 共享了一些評估任務:ARC-Challenge,TruthfulQA,HellaSwag和Winogrande。據我所知,Bigbench是唯一完全不同的基準測試(如果情況不是這樣,請隨時去原文連結與作者聯絡)。然而,在此次模型融合中使用的模型之一仍可能是在Bigbench的評測資料集上訓練過的。
03 總結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使用四種不同的方法去融合 LLMs 。詳細說明了 SLERP、TIES、DARE 和 passthrough 的工作原理,並提供了相關的配置示例。最後,我們透過 mergekit 庫使用SLERP方法訓練出了 Marcoro14–7B-slerp ,並將其上傳到 Hugging Face Hub 。我們在兩個基準套件上都獲得了出色的效能:Open LLM Leaderboard(該模型是該榜單效能最佳的 7B 模型)和NousResearch。
Thanks for reading!
END
參考資料
[1]https://huggingface.co/spaces/HuggingFaceH4/open_llm_leaderboard
[2]https://github.com/cg123/mergekit
[3]https://huggingface.co/mlabonne/Marcoro14-7B-slerp
[4]https://github.com/mlabonne/llm-course/blob/main/Mergekit.ipynb
[5]https://colab.research.google.com/drive/1_JS7JKJAQozD48-LhYde...
[6]https://colab.research.google.com/drive/1obulZ1ROXHjYLn6PPZJw...
[7]https://www.linkedin.com/in/charles-goddard-7b6797b/
[8]https://github.com/cg123/mergekit/tree/1011ef3a84e4c5545473602baf7ef32d535044a9#linear
[9]https://arxiv.org/abs/2212.04089
[10]https://huggingface.co/collections/osanseviero/model-merging-...
[11]https://huggingface.co/EmbeddedLLM/Mistral-7B-Merge-14-v0.1
[12]https://huggingface.co/OpenPipe/mistral-ft-optimized-1218
[13]https://huggingface.co/mlabonne/NeuralHermes-2.5-Mistral-7B
[14]https://huggingface.co/mlabonne/NeuralPipe-7B-slerp
[15]https://arxiv.org/abs/2306.01708
[16]https://huggingface.co/Weyaxi/OpenHermes-2.5-neural-chat-7b-v...
[17]https://huggingface.co/mlabonne/NeuralPipe-7B-ties
[18]https://arxiv.org/abs/2311.03099
[19]https://github.com/cg123/mergekit/issues/26
[20]https://huggingface.co/mlabonne/Daredevil-7B
[21]https://huggingface.co/zyh3826/GML-Mistral-merged-v1
[22]https://huggingface.co/mlabonne/NeuralPipe-9B-merged
[23]https://huggingface.co/AIDC-ai-business/Marcoroni-7B-v3
[24]https://huggingface.co/EmbeddedLLM/Mistral-7B-Merge-14-v0.1
[25]https://huggingface.co/mlabonne/Marcoro14-7B-slerp
[27]https://github.com/teknium1/LLM-Benchmark-Logs
[28]https://huggingface.co/spaces/HuggingFaceH4/open_llm_leaderboard
[29]https://github.com/mlabonne/llm-autoeval
[30]https://huggingface.co/teknium/OpenHermes-2.5-Mistral-7B
原文連結:
https://towardsdatascience.com/merge-large-language-models-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