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遊學半載小記

發表於2024-02-19

直到我坐上返京的飛機,在文件中敲下這第一行字,我才真正意識到我的倫敦遊學生活是真的結束了 —— 2023 年 9 月 5 日啟程,2024 年 2 月 18 日回程,整整 166 天的時間,無比繁忙、疲憊,但也非常充實、快樂。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半年時光,我想到倫敦遊學大概是在我邁進 30 歲這年,做下的最正確的決定。

image.png

緣起:每年一個小目標

2022 年 9 月,我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開始了我的 MBA 求學之旅。一直以來,北大光華所吸引我的,除了北大自身領先的師資、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優秀的同學,還有非常多國際交流機會(短期遊學、學期交換、海外雙學位)。

早在申請入讀北大光華 MBA 前,我就聆聽過學長學姐關於國際交流專案的分享。彼時,我並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是同大多數人一樣,被眾多名校的光環吸引。而我真正決定參與光華國際交流專案的選拔是在 2022 的年底,這個決定與我為自己樹立的 2023 新年目標有關。

從 2019 年起,我每年都會給自己設定一個小目標。是的,只有一個 —— 熟悉我的朋友常常覺得我有三頭六臂、精力無限,但實際上我更常提醒自己的是要足夠聚焦。這個小目標便是我為自己設定的年度北極星指標,為我這一年中的每一個重要選擇和取捨提供理論依據。

我 2023 年的年度小目標(O)是“擴充國際視野”,關鍵結果(KR)包括更流利的語言、和更多海外社群 KOL 建立聯絡、以及更好地理解歐美文化。而出國遊學便是我完成自己 OKR 的眾多舉措之一(還有比如參加國際技術大會、運營自己的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等),且是在我看來能夠低成本“肉身出海”並快速融入 Local Community 的最有效之舉,後來驗證也的確如此。因此,出國遊學並非我的衝動之舉。

綜合我的自身情況和專案介紹,我選擇了北大光華的海外學期交換專案。此時的我,已經拋棄掉對名校光環的追逐。開始選校後,我更多圍繞自己的目標來思考最適合自己的選擇。結合所在的行業和我的個人目標,我認為選擇一個國際化、IT 產業發展較為領先、主要語言為英語的城市是我的第一優先順序,因此在光華的眾多合作院校中,我快速鎖定了所在地位於美國加州、紐約,和英國倫敦的學校。

考雅思、參加面試,2023 年 3 月選拔結果公佈,我順利拿到了北大光華交換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提名資格。

遊學不 gap:兼顧工作與學業的特殊作息

和出國的一系列準備工作並行的還有讓我幾乎一刻都不得喘息的工作。事實上,在獲知提名結果後,除了匆匆辦理了一個英國簽證,我幾乎沒有時間做任何準備。

時間一眨眼就到了 8 月底,我在臨出發前的最後一週開始採購必備物資(比如適合國人烹飪的便攜鍋具、電源轉接頭和各種醫美面膜),最後 3 天開始收拾行李,然後就匆匆踏上了飛往倫敦的航班。

能夠讓我順利、無憂開始這段旅程的還有我 3 位合夥人的無條件信任。大家一致支援我在倫敦遠端工作,而我也主動選擇了幾乎零時差的作息 —— 落地倫敦,我開始每天凌晨 02:00 起床,12:00 前宅家工作,下午出門上課,18:00 左右回到公寓睡覺。對應國內的時間大約為:10:00 開始工作,20:00 左右下班,晚間上課,凌晨入睡。

如果趕上加班、作業爆炸或者晚上被安排了其他社交/聚會活動,我的睡眠時間就只能少之又少了(實際上加班和作業爆炸的情況非常多)。但即便如此,我也非常知足 —— 畢竟能拿著工資出國學習,還能享受來自工作和學習的雙份成就感,還要奢求什麼呢?

點選這裡:檢視我的一天生活 vlog

我很快適應了這樣的作息,並享受著超長待機的喜悅 —— 一天的時間似乎突然變得很長,凌晨 2 點起床,工作 8 小時後倫敦才不過早晨 10:00,我的一天才剛剛開始。國內的朋友一直對我的作息感到費解,在他們看來我幾乎是“24 小時線上”,我一度以來被冠以的“卷王”的名號在此刻似乎又被坐實了。

值得慶幸的是,這只是一個短期交換專案,以致於這樣的晝夜顛倒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損害。若是個一兩年的專案,我大概只能另尋其他非同步協作的法子了!

走出舒適圈:從熟悉的語境開始,融入本土社群

這段旅程開始前,我就暗下決心:要自信、勇敢,即便或多或少還是存在些語言障礙,也要努力走出舒適圈,爭取融入當地社群,而不是隻和華人抱團交友。

為此,找到自己熟悉的“語境”非常重要。在出發前,我給自己佈置了兩項熱身活動:拜碼頭廣交友

  • 拜碼頭:我在 LinkedIn 上給 OpenUK(英國最有影響力的開源和開放科學社群)的 CEO Amanda 留言,在到達倫敦的第二天,就跑到 Civo Navigate 的大會上和她見面,申請加入成為了 OpenUK 的志願者。

dbf63de1bcc0ebaa42ee97e23293583.jpg

初識 OpenUK CEO Amanda Brock
  • 廣交友:如何在短時間內見到儘量多的社群夥伴,向大家做個自我介紹並被記住?在一個受眾匹配的活動上發表高質量的演講,是不二之選。我在出發前 3 個月就向全球範圍內最知名的開發者關係會議 DevRelCon London 提交了議題。以 SegmentFault COO 的身份,外加大家都好奇的 Developer Communities in China 的話題,我順利在 DevRelCon London 申請到一個在主論壇演講的機會。在抵達倫敦的第三天,我就匆匆奔赴了會場。

a37c5b0814588fe7c2d213590d71bd1.jpg

我在 DevRelCon London 發表演講

關於這兩場活動的參會體驗,我曾在《一個屬於社群的活動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一文中有所提及。

這是我第一次現場體驗海外的社群活動,Developer Relations 的社群活力和參會者的熱情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 —— 他們會在我演講前後起立鼓掌,在我每一個試圖幽默的點回報以歡呼,並在我走到臺下後和我熱情互動、交換聯絡方式……很明顯,我“廣交友”的目的達到了,還帶來了不少的新增 Twitter 粉絲。

有目標、有方法地出發,拜碼頭和廣交友策略幫助我敲開了倫敦社群的大門,也為我後面在這裡認識更多朋友、更深度地參與社群活動打下了基礎。

我的英碩課堂:i 人的無數個社死瞬間

在參與社群活動的同時,我也在飛速地熟悉著這座城市。我摒棄了幾年前初次來倫敦時到哪兒都叫車出行的習慣,辦了張 Oyster Card(倫敦的公交卡),坐著地鐵、公交、步行探索這座城市。

b0f414c980c30b8018b6650a83b61e9.jpg

初探倫敦,攝於威斯敏斯特教堂

9 月底,我開學了。

LSE 的交換不同於其他 MBA 國際交換專案,LSE 並沒有 MBA 課程,因此我們是交換到 LSE 管理學院的 GMiM(Global Masters in Management)專案,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傳統碩士專案。

6c56fe6f8749e53babd1283ac6cb726.jpg

LSE 的知名打卡點:"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一個倒轉過來的地球儀,時刻提醒同學們從不同和不熟悉的角度看世界

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發展目標,我選擇了 4 門選修課程,分別是: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創新與技術管理),Strategy for the Information Economy(資訊經濟戰略), Topics in Management(管理專題) 以及 International Employment Relations(國際僱傭關係)。

英國的 “水碩” 並不水,相反開學的第一週就給我狠狠 “上了一課”。

LSE 的課程大體分為兩類,lecture 和 seminar,我選的課程都是每週 lecture、seminar 各一節,一週 8 個課時。這個課程量對於仍需兼顧工作的我而言並不算小,而 seminar 的授課形式更是將我一度推至了崩潰的邊緣。

Lecture 其實就是類似國內的大班授課制,老師傳授知識,學生記錄筆記,彼此偶爾互動。Seminar 則是類似於研討會的形式,一個班的學生被分成多組在多個時間段分別上課,每個時段的學生不超過 10 人。上課前老師會提供閱讀材料,可能是一本書的某個章節,也可能是幾篇論文,然後在課堂上圍繞 lecture 的某個話題和閱讀材料深度討論,辯論也是常用的形式

此前我對自己的英語閱讀能力還比較自信,但當我真的要應對大量閱讀材料時才發現能讀懂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一目十行”的快速閱讀和用英文同步思考的能力。起初,我在閱讀時大腦的 CPU 幾乎全部用於處理語言相關的請求,這使得我在閱讀完成後還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來重新思考、歸納自己的觀點。每天都要壓縮睡眠時間,花費 2 小時以上在 reading 上。而 seminar 上的激烈辯論更是給了我這個 i 人無數個社死瞬間。不同於 presentation,你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熟悉的話題,準備發言的稿子,辯論對隨機應變和口語能力要求極高,勝負欲爆棚的我曾一度覺得“詞不達意”

好在量變決定質變,這些問題在開學的一個半月後慢慢緩解了。後來,我的朋友甚至調侃說我中文退化了,這體現在我總是不時打出更符合英語語序的中文句子。

溫情時刻:我和我 7 位緊密的夥伴

幫助我快速提升的除了無窮無盡的 reading 和 seminar,還有無時無刻的英語角。這個學期和我一樣的 MBA 交換生共有 8 人,除我以外的 7 人分別來自美國、印度和越南,但她們的 home school 全部都在美國(耶魯大學商學院、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埃默裡大學商學院和達特茅斯學院),可以說英語於他們而言如同母語。

一開學,我的印度同學 Sunakshi 就展現了她的 leadership —— 由於我們各自的選課不同,日常在學校並不常見面,但是在她的號召下我們 8 人每週輪流 host 一次聚會。兩個多月的時間(9 月底到聖誕節),我們一起吃了四川火鍋(我的美國同學 Sonal 是個熊貓迷,也順帶愛上了成都)、泰國菜(在美食荒漠倫敦,幾乎人人都愛泰餐),在正宗的英式下午茶和印度下午茶餐廳暢聊,分享英國特有的週日烤肉 Sunday Roast,在午夜時分體驗 Pub Crawl 暴走了 Shorditch 十多間酒吧……

291a86b1fea1037b78b524347080054.jpg

我和同期交換的 MBAer 們一起在 London Review of Books 書店合影

我們從最初的陌生,到後來成為了彼此在倫敦最好的朋友 ——Sunakshi 邀請我去參加了她們的 Boat Party,跳寶萊塢舞蹈,慶祝“印度春節”Diwali。她說 Diwali is one of my favorite times of the year, because I get to spend it with my loved ones. And my loved ones in London is you. 這句話曾一度讓我非常感動。臨行前,聽說我去年結婚的訊息,朋友們還為我補上了一場遲來的 bachelorette party(單身派對)。分別時恰逢聖誕前夕,海德公園的 Winter Wonderland 已經開園,我們在無比浪漫的聖誕氛圍裡相約去參加彼此的畢業典禮。

8593f937fd21ecfc387e4581da70300.jpg

我和同期交換的 MBAer 們一起在天台酒吧合影

遇到這 7 位朋友是我在倫敦最幸運的事情之一,她們讓有意迴避華人圈子的我,在倫敦的這幾個月過得並不孤單。她們從內而外煥發出的自信,和中國人骨子裡的中庸之道形成反差,也感染著我更自信勇敢。即便直到最後,我的情感表達相較於她們的熱情奔放仍顯得過於內斂,但分別時的不捨還是讓我紅了眼眶。

體驗全新的生活方式:每週末的跨城旅行

融入倫敦的另一個標誌,是融入它的鬆弛感。

相較於很多歐洲國家幾近擺爛的狀態,倫敦其實並不算太躺。我帶中國過來的朋友一起擠早高峰地鐵時,他甚至說也在行色匆匆的倫敦人民的身上看到了“社畜”的影子。倫敦人的鬆弛感在下班後,將繁忙的工作徹底拋諸腦後的他們,會在黃昏時分街頭的 pub 裡來一杯啤酒享受他們的 happy hour,會在週末迴歸山村和曠野,來一場跨城旅行。

在完成了兼顧工作與學業的緊張過渡後,我緊繃的神經一點點放鬆,開始真正享受我在倫敦的時光。這幾個月的週末,我獨自搭火車旅行走過了很多地方,比如在英國的最美鄉村 Cotswold 發呆,在溫德米爾的湖畔吃冰淇淋,在湖區 Keswick 的山林裡徒步,在愛丁堡漫步感受它的神秘與浪漫,在蘇格蘭高地的最美公路狂飆,去天空島喝威士忌吃海鮮……

f3e20f2f02dd94b6b9fc7f62ab42888.jpg

攝於蘇格蘭高地

每走到一個新的旅行目的地,我都會從當地給自己寄出一張明信片。在看過的諸多風景中,我最中意湖區。我記得在從湖區寄出的那張明信片上,我為自己寫下了“願多年後,你仍能如今日這般自由如風”。是的,我太享受旅行中的孤獨和自由了!我獨自走在 Keswick 的山林間,看清晨的大霧一點點散去,露出碧藍的湖面和延綿的山峰,陽光刺眼而溫暖。我形單影隻,但內心世界無比豐滿。

8ac00006792e511671c569570401799.jpg

在湖區 Keswick 的山林間徒步

說來可笑,這是曾經被工作填滿的我第一次知道,原來週末除了加班、辦活動和參加活動,還有這樣的過法!而放鬆下來的我,也並沒有耽誤一絲一毫的工作。最繁忙的那幾周,我記得我曾在從格拉斯哥返回倫敦的火車上寫了一路的報告。但能夠走出去,心情終歸是不同的。我甚至覺得自己的生活因旅行被重新點亮,從靈感枯竭逐漸淪為“工具人”的我變回了曾經那個才思泉湧的自己。

這不禁讓我重新思考我們到底該擁有怎樣的生活?我想人生需要曠野,需要日復一日的勤勉工作,也需要創造力和想象力!

我和 OpenUK:從這裡開始,也從這裡告別

真正愛上了這裡的生活後,我很快進入了離別焦慮。

12 月末,我的生活被期末 essay 和高壓工作徹底填滿,每天大概只有 3,4 個小時的睡眠時間。繁忙的另一個副作用是時光的無聲流逝,離別比我想象來得更早更快。我開始制定計劃,重吃一遍好吃的餐廳、抓緊去看想看還沒看的風景、約朋友們見面擁抱和道別。

讓我從分別的消極情緒中走出的依舊是社群活動。

我投稿了 OpenUK 的年度大會,議題被接收,我受邀在 2 月 6 日 State of Open Con 發表演講,還作為志願者加入了 Events Staff 團隊進行會議的部分組織工作。OpenUK 是一個非營利組織,但又和草根社群完全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不同。它同時扮演著智庫的角色,為英國政府和大企業的開源與開放科學發展提供諮詢,因此體現出了更強的專業性和研究性。

5b4ff855adeb41bd0ffcffaab6eae37.jpg

我在 State of Open Con 發表演講,介紹中國的開源發展

他們的專業性也體現在了活動組織上,我作為志願者之一深度體驗了他們領導志願者高效工作的全程,比如志願者線上培訓(同樣的內容被安排在了 4 個不同時段重複進行,以滿足絕大多數志願者的時間安排),提前一週的場地踩點和聚餐,嚴謹的 volunteer guide 文件,每個崗位皆有 back-up 的分工機制,以及非常溫暖友好的志願者激勵……在活動結束後,我曾在開源社的理事會內感嘆 State of Open Con 作為一個完全由志願者組織的大會的“有序的無序”

33598aa93d59bcbd12ef9cf75c9470d.jpg

State of Open Con 志願者團隊合影

這個過程非常發人深思,不僅對於我們舉辦社群活動有參考價值,也可以進一步延展到怎麼樣讓一個志願者組織持續煥發生機。我想未來,我或許可以單獨開一篇文章談談這段體驗。

展望未來:火種與橋樑

State of Open Con 結束第二天,國內進入春節假期,我飛往北歐也開始了我自己的度假之旅。

我要特別感謝北大光華給了我這樣一次出國學習的機會,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一直和我保持溝通,為我提供各種支援和幫助的我的班主任張貺怡老師,光華全球事務辦公室和 MBA 辦公室的多位老師。感謝我在英國所遇到的所有,包容我遠端協作的團隊,以及一直積極、努力的自己。

回望這幾個月,到倫敦的第二天,我認識了 Amanda,我的倫敦之行從社群活動開始,而離開倫敦的前一天,我也和 OpenUK 的朋友們在一起,不久後的 3 月末,Amanda 還將首次來到中國,參加我們的開源會議。

社群是可以突破物理空間的力量,幫助我在這個陌生的城市快速找到歸屬感,也在離別之際沖淡了我的感傷

倫敦遊學的半載時光匆匆落幕,但一顆火種留在了我的心間 —— 要繼續做中國開源國際接軌的橋樑,直到我們之間不再需要橋樑為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