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淺出談雲端計算經濟學

weixin_34007291發表於2016-07-08

作者: 劉永峰,騰訊雲高階產品經理,佈道師

在雲端計算日益成熟和普及的今天,共享經濟的理念不斷的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雲逐漸由一種技術,演化成了一種商業模式,以及一種經濟學現象。Joe Weinman在其大作《雲經濟學》一書中,創造性的提出了“Cloudonomics”一詞,首次從經濟學的角度,向讀者展示了雲端計算的經濟學原理。在作者看來,雲端計算是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將IT基礎設施,作為一種服務去售賣。使用者可以隨地,便時,隨需應變的從池中獲取資源。這些資源能夠快速供應,交付。最大限度的減少資源的工作量和使用者與服務商之間的互動成本。作者在書中,提出了雲端計算經濟學的三個核心定律:

  • 定律一:公共服務的成本看似比較高,但是其實成本很低
  • 定律二:按需提供資源,勝過預先估計
  • 定律三:總和分峰值,絕不會大於峰值的總和。企業的資源部署必須考慮需求的最大值

許多企業,已經將雲戰略,納入到了企業的主要戰略規劃之中。雲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新技術,而是任何企業都需要去了解,去感知的 模式。但是經濟學的知識總是艱深難以理解,國內和國外,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本文試圖從國內雲端計算市場發展的角度去解讀Joe Weinman的《雲經濟學》。帶你從全新的視角去看雲端計算。

雲端計算與IT民主化##

最近,“IT民主化”一次被頻繁的提起,所謂的IT民主化,就是讓普通的大眾,能夠平等的享用IT的能力。我們知道,在計算機發展初期,大型機的時代,只有極少數人,有機會能夠接觸到那種關在玻璃房子裡面的昂貴機器,這個時代,是一種IT的獨裁時代。極少數人,壟斷了IT的特權。隨著個人電腦的發明,電腦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無數普通人,都可以享受IT帶來的便利。個人電腦的革命,也可以說是一次IT民主化的革命。在雲端計算的時代,其實又掀起了一場IT民主化的高潮。在個人電腦時代,雖然人人都享有計算資源,但是這種計算資源和能力是有限的。看是無限的資源,其實壟斷在像Google,IBM這樣的大公司手中。雲端計算的共享經濟時代,讓無數的人,只要花費很少的費用,就可以享用這種能力了。並且這種能力是按需付費的。將來也會越來月便宜。譬如現在很多小的公司,一次秒殺或者搶購的營銷活動,就可以動用幾百上千臺的機器。這在一起,是不能想象的。雲的服務商,開放了其音視訊傳輸和處理能力,讓普通開發者一週就可以開發一個支援幾十上百萬使用者使用的直播應用。人臉識別這種能力,以前只有實驗室的才能接觸到的技術,讓普通開發者呼叫一個API就可以實現。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等這樣的非常前沿的技術領域的能力,也逐步在開放出來。所以,雲端計算,掀起了第二次的IT民主化革命,平等,自由,人人都可以擁有,將會是IT領域的主旋律。

使用雲端計算與自建基礎設施哪個更經濟?##

這個問題,也是目前比較有爭議的一個問題。贊成者可能一句話就可以反問出來:“你家裡用電,是自建電站便宜還是從電力局拉電線便宜?”。而反對者,可能會說,我算了一筆賬,的確自己購買機器託管比使用公有云便宜。其實不管是贊成者,還是反對者,從他們的角度講,都沒有錯。但是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從更深入的層次去討論。
雲端計算是否是一種規模經濟?

1-1304091U106420.jpg-584.7kB

有的人把雲端計算廠商比作電廠,還有人把它比作租車公司。都是按需付費的共享經濟,其實這兩個比喻還是有本質區別的。首先,發電廠,當規模增加時,是一種縱向的擴充套件,譬如可以用更大的渦輪發電機替代小的渦輪發電機。更大型的發電機,發電的效率會提升的,並且會降低單位使用者的成本,讓新增使用者的邊際成本越來越小。而租車公司的模式,是一種橫向的擴充套件,當使用者增多時,租車公司,會購買更多的車用於出租。雖然某些車是可以分時共享,但是單個使用者的邊際成本減少的量其實比縱向擴充套件要少。因此,只有在縱向擴充套件的模式下,才能發揮出規模經濟效應。而云計算,我認為是一種縱向擴充套件的模式,所以,能夠發揮出規模經濟的效應。

IT的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
記得又一次碰到一個遊戲公司的CTO,他給我算了一筆賬。購買一臺物理機器,託管到資料中心,上面可以跑80個遊戲服,而購買雲主機,跑80個服需要需要四臺機器,合計了一下費用,還是覺得自己購買機器去託管來的便宜。如果光從表面上看,的確是自購伺服器便宜,但是這個客戶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成本,也就是IT的隱性成本。也就是俗稱的冰山下的成本。

雲端計算的成本.jpg-39.6kB

從上面這種圖可以看到,IT的成本,其實分成很多部分,譬如硬體成本,IT維護人員成本,IT的培訓成本,專案實施開發成本等等。大部分可能只看到了硬體成本,或者是購買軟體Licenses的成本,容易忽略人員成本,培訓成本,開發成本等很多其他的成本。雲端計算將大部分的成本暴露在冰上之上,並且把大量的前期投入的固定成本轉化為運營成本。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員成本一定是越來越高,通過集約化的方式,雲端計算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其實已經替代了大部分的基礎運維(安裝系統,配置網路,安全,監控等)。讓客戶只需要專注於應用層的運維。可以預見,這裡節約的費用,將來一定會越來越多。

另外,還有一個時間成本的問題。我們知道,對於創業公司,最寶貴的其實是時間,譬如在直播業務競爭白熱化的今天,縮減產品的開發上線週期,將會建立非常大的競爭優勢,而這裡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關於技術的蛻化
目前很多大型的企業或者單位熱衷於構建自己的私有云的體系,一家大型國企的IT負責人曾經和我表達過一種擔心,他擔心雖然很多大型的國有企業構建了自己的私有云,但是會出現技術蛻化。因為IT技術發展的趨勢,一定是加速度發展的,雖然構建了私有云,但是企業是沒有技術能力讓其隨著技術發展而平滑的演進的,可能幾年下來,當時非常先進的技術,又落後了。當時昂貴的私有云,就像十多年前購買的昂貴的小型機等裝置一樣。變成一堆過時的硬體。因此,使用公有云,還具備享受技術發展紅利的受益。

雲的安全和可用性如何保證?##

關於業務的安全
這個問題,只要使用雲,是一個必然關心的問題。首先,談到安全,需要分為兩個層面去討論,因為大部分人會將安全和隱私混為一談。當你決定將資料放到雲上時,你會關心兩個問題:

  • 黑客是否會盜取你的資料
  • 雲的服務商是否會濫用你的資料

前一個是關於資料安全的問題,後一個是關於資料隱私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其實可以拿我們普通人都懂的道理去理解:“你覺得把一堆現金放在家裡更安全還是放在銀行更安全?”。很多人第一直覺覺得資料自己掌控會比較安全。但是隻要涉及和外部網際網路有互動,專業機構絕對比個人在安全上更專業。安全從來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管理問題。專業的服務商,會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相關的基礎設施。遠比自己處理更專業。除了黑客入侵以外,還有設計資料的備份,防DDOS攻擊等其他安全問題。個人或者獨立的企業更無法去處理。曾經有一個做網際網路金融的朋友告訴我,他比較關心資料安全,所以每週把資料備份下來,刻成光碟存放。但是他沒有想過,光碟也是需要良好的保養以及保質的。有可能幾年之後,讀取光碟的裝置都滅絕了。
第二個問題,其實涉及資料的隱私。資料放在服務商,其實依賴完善的法律以及商業道德的保障才能保證資料不會被濫用。這一點上,大型雲端計算服務商,會顯得更有優勢一些。

關於業務的可靠性
對於雲端計算,有的客戶是存在誤解的,認為雲是一種非常昂貴的裝置,所以天然具備高可用的特徵。其實雲是採用相對普通,低廉的硬體,利用規模效應,來降低單使用者的使用成本。相比於動輒幾十上百萬的小型機,大型機,單個個體出現問題的概率上,其實是比他們差的。那麼雲端的可用性是如何保障的呢。我覺得這依賴兩個層次去保障。首先是雲服務商本身的可用性設計,譬如很多雲服務商都推出有“可用區”的功能,或者是一些“BGP跨域容災”,充分利用叢集進行分散式儲存。提供負載均衡用於容錯。完善的監控功能等等,這些都是雲的服務商所提供的可用性的保障。其核心思想是,既然單點是容易發生故障的,那邊通過多點來保障可用性
除了雲的服務商的可用性保障以外,其實客戶自己架構設計上面,做可用性的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客戶的架構,很好的將關鍵業務分部在不同的可用區,或者在容易發生單點故障的地方設定多個冗餘的節點,或者是在程式出錯有,有重試的邏輯。這些都是保證可用性的非常重要的措施。

除了架構設計上的保證以外,從產品設計上,其實也是非常好的方式。曾經一家遊戲公司的CTO和我講過他的容災的方式。他告訴我,他會把多個遊戲區服分佈在不同的資料中心。我聽了後,並不理解,因為一個遊戲區服是一個獨立的體系,資料也是獨立的一套。當一個資料中心出問題了,這個區服其實是不能訪問的,無法起到容災的目的。並且由於資料只有一套,無法分機房部署。但是他告訴我,大部分客戶其實有多個遊戲的賬戶,當一個遊戲服出問題了,只要保證他還有其他遊戲服能夠接著玩就可以了。我們在討論從技術上容災,其實他們在考慮從人性上進行容災。

雲的生態體系如何運轉?##

雲是一個非常大的生態系統,IAAS,PAAS,SAAS的服務商,其實只是這個超級生態系統的一些重要角色,並不是全部。不論是IAAS,還是PAAS,還是SAAS,其實和終端使用者的訴求,還是有一個很大的鴻溝的。我接觸了眾多了雲的客戶,總結出了這樣兩個定律:

  • 使用者只會關注自己的業務,不會關注底層細節
  • 越是簡單的東西,越存在強大的生命力

雲的服務商所提供的標準化的產品,並不等同於使用者的業務。中間有一個巨大的鴻溝。而填補這個鴻溝的,可能是一種基於雲端的ISV的服務商。ISV的服務商,需要有合格的雲端的工程師做業務的設計和實施,如何認證和培訓這些工程師,這個時候就需要引入雲的培訓機構。當一個專案在雲端上線後,需要雲端的運維工程師去做運維。這些運維工程師需要的技能體系可能和傳統運維工程師完全不同。另外,還需要專案的開發商基於雲的能力做專案的開發實施等等。可能還有非常非常多的角色,這所有的角色,就構成了一個雲的生態系統。


截圖 2016-06-30 16時43分55秒.jpg-282.3kB

總結:##

從IT走向IT化,雲端計算正在表現出強大的經濟學活力。“接入而非擁有“的理念,正在不斷的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就像19世紀電力的發展,引發了電力革命一樣,雲端計算的未來,必然會向”水“和”電“一樣,融入到我們的生活。讓你不再提起它,感知不到它的存在。引用作者的最後一句話:”雲端計算的未來,必然陽光燦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