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亞洲數字藝術展”在華熙LIVE為新生態群體帶來藝術盛宴

花花田迪發表於2021-08-05

2021年7月23日至8月31日,第三屆亞洲數字藝術展在位於華熙LIVE五棵松廣場的北京時代美術館舉行。本次展會由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教師陳抱陽傾力打造,也是北京時代美術館本年度推出的第四個以沉浸式體驗、互動為主的藝術跨界展,將在暑期檔為新生態群體帶來藝術盛宴。
據悉,此次“2021亞洲數字藝術展”圍繞人工智慧、機器人類的機器人藝術、加密藝術等方向,採用特邀作品加全球徵集模式,且在徵集作品中設立了四個大獎。陳抱陽介紹說,“此次藝術展採取的全球徵集模式,使得展覽的視野更為廣闊,尤其是更年輕藝術家的參與,因此也希望將關注點放到青少年層面,將美育的概念引入數字藝術之中”。
“2021亞洲數字藝術展”獎項包含藝術獎、科技獎、U19獎(19歲以下),以及“亞洲數字藝術大獎”。其中,沈京京作品《奇點》獲“亞洲數字藝術大獎”,該作品是一個結合了三維掃描、虛擬現實和沉浸式聲音設計等技術的沉浸式體驗作品。靈感來源於藝術家身處於加速數字化世界的個人體驗。藝術家透過設計一個去中心化的秩序,創造一個被遺棄和被遺忘的世界,邀請觀眾重新思考有機生命體與無機智慧之間的關係。
由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娛樂創意研究實驗室(CEL)多學科人工現實工作室(MARS)團隊創作的《幻境時空》獲“科技獎”,該作品採用自主研發的實時無標定點動作捕捉技術,相較傳統的穿戴動作捕捉服,只需3臺移動裝置(iPad或手機),就可在任意地點實時線上驅動虛擬形象。區別於傳統現場演出,它打破時間與空間、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帶領觀眾探索虛擬演出的新型內容形態與觀賞關係。
年僅11歲的少年藝術家張子瞻的作品《火星撞地球》獲“U19獎”。故事背景來自火星撞地球過程中火星人和地球人的大戰,導致宇宙時空之門被重啟,靈感來源於科幻世界。透過指令碼描寫與繪製,聲音擬音與聲音錄製最終剪輯成聲音片段,選擇用鐳射與喇叭震動產生的震盪畫面,讓觀眾直觀感受到緊張的戰況現場。
近年來,“數字與藝術”的融合正在成為社會的新話題、新潮流,同時催生了新的產業業態,成為人們生活體驗的新領域、新方式。在亞洲,尤其是東亞的中國,數字化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達到了新的高度,滲透在從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到個體的衣食住行的每一個角落。從快遞小哥到網癮老人,人們越來越深地與演算法共生。邱志傑表示:“數字藝術已經不再是一種先鋒嘗試,正逐漸成為很多人的日常思考方式,乃至體驗這個新世界的基本方式。”
兩年來,人類與新冠疫情的大流行抗爭,不斷利用數字技術保持著高密度的溝通和協商,也用數字藝術搭建著心靈共處的安全屋。數字藝術也成了這兩年來世界各地發生的最多的藝術品類。“亞洲數字藝術展”不斷深化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以極具視覺衝擊的數字藝術作品帶給觀眾腦洞大開的科幻想象。而眼下,“2021亞洲數字藝術展”正在華熙LIVE·五棵松時代美術館精彩上演,來自7個國家和地區的超60位數字藝術領域藝術家們,攜手為京城觀眾帶來了極具震撼的藝術世界。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90560/viewspace-278533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