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語言之Context

pswyjz發表於2021-09-09

控制併發有兩種經典的方式,一種是WaitGroup,另外一種就是Context,今天我就談談Context。



什麼是WaitGroup



WaitGroup以前我們在併發的時候介紹過,它是一種控制併發的方式,它的這種方式是控制多個goroutine同時完成。

 

func main() {

    var wg sync.WaitGroup

 

    wg.Add(2)

    go func() {

        time.Sleep(2*time.Second)

        fmt.Println("1號完成")

        wg.Done()

    }()

   go func() {

        time.Sleep(2*time.Second)

        fmt.Println("2號完成")

        wg.Done()

    }()

    wg.Wait()

    fmt.Println("好了,大家都幹完了,放工")
}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定要例子中的兩個goroutine同時做完,才算是完成,先做好的就要等著其他未完成的,所有的goroutine要都全部完成才可以。



這是一種控制併發的方式,這種尤其適用於,好多個goroutine協同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因為每個goroutine做的都是這件事情的一部分,只有全部的goroutine都完成,這件事情才算是完成,這是等待的方式。



在實際的業務種,我們可能會有這麼一種場景:需要我們主動的通知某一個goroutine結束。比如我們開啟一個後臺goroutine一直做事情,比如監控,現在不需要了,就需要通知這個監控goroutine結束,不然它會一直跑,就洩漏了。



chan通知



我們都知道一個goroutine啟動後,我們是無法控制他的,大部分情況是等待它自己結束,那麼如果這個goroutine是一個不會自己結束的後臺goroutine呢?比如監控等,會一直執行的。



這種情況化,一直傻瓜式的辦法是全域性變數,其他地方透過修改這個變數完成結束通知,然後後臺goroutine不停的檢查這個變數,如果發現被通知關閉了,就自我結束。



這種方式也可以,但是首先我們要保證這個變數在多執行緒下的安全,基於此,有一種更好的方式:chan + select。



func main() {

   stop := make(chan bool)

   go func() {

           for {

                     select {

                               case <-stop:

                                     fmt.Println("監控退出,停止了...")                                            return

                            default:

                                     fmt.Println("goroutine監控中...")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

 

   time.Sleep(10 * time.Second)

   fmt.Println("可以了,通知監控停止")

   stop<- true

   //為了檢測監控過是否停止,如果沒有監控輸出,就表示停止了

   time.Sleep(5 * time.Second)
}



例子中我們定義一個stop的chan,通知他結束後臺goroutine。實現也非常簡單,在後臺goroutine中,使用select判斷stop是否可以接收到值,如果可以接收到,就表示可以退出停止了;如果沒有接收到,就會執行default裡的監控邏輯,繼續監控,只到收到stop的通知。



有了以上的邏輯,我們就可以在其他goroutine種,給stop chan傳送值了,例子中是在maingoroutine中傳送的,控制讓這個監控的goroutine結束。



傳送了stop<- true結束的指令後,我這裡使用time.Sleep(5 * time.Second)故意停頓 5 秒來檢測我們結束監控goroutine是否成功。如果成功的話,不會再有goroutine監控中...的輸出了;如果沒有成功,監控goroutine就會繼續列印goroutine監控中...輸出。



這種chan+select的方式,是比較優雅的結束一個goroutine的方式,不過這種方式也有侷限性,如果有很多goroutine都需要控制結束怎麼辦呢?如果這些goroutine又衍生了其他更多的goroutine怎麼辦呢?如果一層層的無窮盡的goroutine呢?這就非常複雜了,即使我們定義很多chan也很難解決這個問題,因為goroutine的關係鏈就導致了這種場景非常複雜。



初識Context



上面說的這種場景是存在的,比如一個網路請求Request,每個Request都需要開啟一個goroutine做一些事情,這些goroutine又可能會開啟其他的goroutine。所以我們需要一種可以跟蹤goroutine的方案,才可以達到控制他們的目的,這就是Go語言為我們提供的Context,稱之為上下文非常貼切,它就是goroutine的上下文。



下面我們就使用Go Context重寫上面的示例。



func main() {

   ctx, cancel := context.WithCancel(context.Background())

   go func(ctx context.Context) {       

       for {            

           select {           

               case <-ctx.Done():

               fmt.Println("監控退出,停止了...")               

               return

           default:

               fmt.Println("goroutine監控中...")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ctx)

 

   time.Sleep(10 * time.Second)

   fmt.Println("可以了,通知監控停止")

   cancel()    

   //為了檢測監控過是否停止,如果沒有監控輸出,就表示停止了

   time.Sleep(5 * time.Second)
}



重寫比較簡單,就是把原來的chan stop換成Context,使用Context跟蹤goroutine,以便進行控制,比如結束等。



context.Background()返回一個空的Context,這個空的Context一般用於整個Context樹的根節點。然後我們使用context.WithCancel(parent)函式,建立一個可取消的子Context,然後當作引數傳給goroutine使用,這樣就可以使用這個子Context跟蹤這個goroutine。



在goroutine中,使用select呼叫<-ctx.Done()判斷是否要結束,如果接受到值的話,就可以返回結束goroutine了;如果接收不到,就會繼續進行監控。



那麼是如何傳送結束指令的呢?這就是示例中的cancel函式啦,它是我們呼叫context.WithCancel(parent)函式生成子Context的時候返回的,第二個返回值就是這個取消函式,它是CancelFunc型別的。我們呼叫它就可以發出取消指令,然後我們的監控goroutine就會收到訊號,就會返回結束。



Context控制多個goroutine



使用Context控制一個goroutine的例子如上,非常簡單,下面我們看看控制多個goroutine的例子,其實也比較簡單。



func main() {

   ctx, cancel := context.WithCancel(context.Background())

   go watch(ctx,"【監控1】")    

   go watch(ctx,"【監控2】")    

   go watch(ctx,"【監控3】")

 

   time.Sleep(10 * time.Second)

   fmt.Println("可以了,通知監控停止")

   cancel()    

   //為了檢測監控過是否停止,如果沒有監控輸出,就表示停止了

   time.Sleep(5 * time.Second)}func watch(ctx context.Context, name string) {

   for {       

       select {        

           case <-ctx.Done():

           fmt.Println(name,"監控退出,停止了...")         

            return

       default:

           fmt.Println(name,"goroutine監控中...")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



示例中啟動了 3 個監控goroutine進行不斷的監控,每一個都使用了Context進行跟蹤,當我們使用cancel函式通知取消時,這 3 個goroutine都會被結束。這就是Context的控制能力,它就像一個控制器一樣,按下開關後,所有基於這個Context或者衍生的子Context都會收到通知,這時就可以進行清理操作了,最終釋放goroutine,這就優雅的解決了goroutine啟動後不可控的問題。

 

Context介面

 

Context的介面定義的比較簡潔,我們看下這個介面的方法。

 

type Contextinterface {
  Deadline() (deadline time.Time, ok bool)
  Done() <-chan struct{}
  Err() error  

  Valu (key interface{}) interface{}
}



這個介面共有 4 個方法,瞭解這些方法的意思非常重要,這樣我們才可以更好的使用他們。



Deadline方法是獲取設定的截止時間的意思,第一個返回式是截止時間,到了這個時間點,Context會自動發起取消請求;第二個返回值ok==false時表示沒有設定截止時間,如果需要取消的話,需要呼叫取消函式進行取消。



Done方法返回一個只讀的chan,型別為struct{},我們在goroutine中,如果該方法返回的chan可以讀取,則意味著parent context已經發起了取消請求,我們透過Done方法收到這個訊號後,就應該做清理操作,然後退出goroutine,釋放資源。



Err方法返回取消的錯誤原因,因為什麼Context被取消。



Value方法獲取該Context上繫結的值,是一個鍵值對,所以要透過一個Key才可以獲取對應的值,這個值一般是執行緒安全的。



以上四個方法中常用的就是Done了,如果Context取消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關閉的chan,關閉的chan是可以讀取的,所以只要可以讀取的時候,就意味著收到Context取消的訊號了,以下是這個方法的經典用法。

 

 func Stream(ctx context.Context, out chan<-Value) error {
        for {
             v, err := DoSomething(ctx)        
            if err != nil {              
                return err             }          
             select {          
                 case <-ctx.Done():             
                     return ctx.Err()         
                 case out <- v:
          }
      }
  }

 

Context介面並不需要我們實現,Go內建已經幫我們實現了2個,我們程式碼中最開始都是以這兩個內建的作為最頂層的partent context,衍生出更多的子Context。



var (

   background = new(emptyCtx)

   todo       = new(emptyCtx)
)
func Background() Context {

   return background
}
func TODO() Context {

   return todo
}



一個是Background,主要用於main函式、初始化以及測試程式碼中,作為Context這個樹結構的最頂層的Context,也就是根Context。



一個是TODO,它目前還不知道具體的使用場景,如果我們不知道該使用什麼Context的時候,可以使用這個。



他們兩個本質上都是emptyCtx結構體型別,是一個不可取消,沒有設定截止時間,沒有攜帶任何值的Context。



type emptyCtx int

func (*emptyCtx) Deadline() (deadline time.Time, ok bool) {

   return
}
func (*emptyCtx) Done() <-chan struct{} {

   returnnil
}
func (*emptyCtx) Err() error {

   returnnil
}
func (*emptyCtx) Value(key interface{}) interface{} {

   returnnil
}



這就是emptyCtx實現Context介面的方法,可以看到,這些方法什麼都沒做,返回的都是nil或者零值。



Context的繼承衍生



有了如上的根Context,那麼是如何衍生更多的子Context的呢?這就要靠context包為我們提供的With系列的函式了。



func WithCancel(parent Context) (ctx Context, cancel CancelFunc)
func WithDeadline(parent Context, deadline time.Time) (Context, CancelFunc)
func WithTimeout(parent Context, timeout time.Duration) (Context, CancelFunc)
func WithValue(parent Context, key, val interface{}) Context



這四個With函式,接收的都有一個partent引數,就是父Context,我們要基於這個父Context建立出子Context的意思,這種方式可以理解為子Context對父Context的繼承,也可以理解為基於父Context的衍生。



透過這些函式,就建立了一顆Context樹,樹的每個節點都可以有任意多個子節點,節點層級可以有任意多個。



WithCancel函式,傳遞一個父Context作為引數,返回子Context,以及一個取消函式用來取消Context。

 

 

WithDeadline函式,和WithCancel差不多,它會多傳遞一個截止時間引數,意味著到了這個時間點,會自動取消Context,當然我們也可以不等到這個時候,可以提前透過取消函式進行取消。



WithTimeout和WithDeadline基本上一樣,這個表示是超時自動取消,是多少時間後自動取消Context的意思。



WithValue函式和取消Context無關,它是為了生成一個繫結了一個鍵值對資料的Context,這個繫結的資料可以透過Context.Value方法訪問到,後面我們會專門講。



大家可能留意到,前三個函式都返回一個取消函式CancelFunc,這是一個函式型別,它的定義非常簡單。



type CancelFunc func()



這就是取消函式的型別,該函式可以取消一個Context,以及這個節點Context下所有的所有的Context,不管有多少層級。



WithValue傳遞後設資料



透過Context我們也可以傳遞一些必須的後設資料,這些資料會附加在Context上以供使用。



var key string="name"func main() {

   ctx, cancel := context.WithCancel(context.Background())    //附加值

   valueCtx:=context.WithValue(ctx,key,"【監控1】")

   go watch(valueCtx)

   time.Sleep(10 * time.Second)

   fmt.Println("可以了,通知監控停止")

   cancel()    

   //為了檢測監控過是否停止,如果沒有監控輸出,就表示停止了

   time.Sleep(5 * time.Second)}func watch(ctx context.Context) {

   for {       

       select {        

           case <-ctx.Done():           

           //取出值

           fmt.Println(ctx.Value(key),"監控退出,停止了...")           

           return

       default:            

           //取出值

           fmt.Println(ctx.Value(key),"goroutine監控中...")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



在前面的例子,我們透過傳遞引數的方式,把name的值傳遞給監控函式。在這個例子裡,我們實現一樣的效果,但是透過的是Context的Value的方式。



我們可以使用context.WithValue方法附加一對K-V的鍵值對,這裡Key必須是等價性的,也就是具有可比性;Value值要是執行緒安全的。



這樣我們就生成了一個新的Context,這個新的Context帶有這個鍵值對,在使用的時候,可以透過Value方法讀取ctx.Value(key)。


記住,使用WithValue傳值,一般是必須的值,不要什麼值都傳遞。



Context 使用原則



·        不要把Context放在結構體中,要以引數的方式傳遞。



·        以Context作為引數的函式方法,應該把Context作為第一個引數,放在第一位。



·        給一個函式方法傳遞Context的時候,不要傳遞nil,如果不知道傳遞什麼,就使用context.TODO。



·        Context的Value相關方法應該傳遞必須的資料,不要什麼資料都使用這個傳遞。



·        Context是縣城安全的,可以放心的在多個goroutine中傳遞。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55/viewspace-281714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