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技術對傳統技術的演變

gstem123發表於2022-07-13

 

人工智慧不單是將人的智慧模擬化、機器化的技術,它應當被視為一個技術叢。人們習慣於從前者來看待人工智慧,認為人工智慧就是將人的智慧機器化、智慧化的高技術。“人工智慧的歷史就是計算機的歷史。早期當計算機能夠儲存和處理資料的時候,人工智慧的概念就出現了。歸根到底,人類是靠大腦來儲存和處理資料。對於人工智慧而言,翻譯看上去是很好的應用,因為輸入的文字能夠被輕鬆地數字化,輸出文字能夠被輕鬆地列印。”依照對人工智慧的這一簡明扼要的定義,可知人工智慧就是對人的智慧的模仿,就是以計算機來完成海量資料的輸入與輸出功能,從而以快速的資料處理完成類似於人的大腦所完成的各種複雜資料處理工作,並將之製作成各種符合人的需求的高技術產品。

 

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這種被視為模仿人的智慧的技術,有了一個令人驚異的演變:從目前人工智慧的技術本質上講,前述定義仍然能夠成立,但在人的智慧與人工智慧之間,過去那種清晰明白的界限似乎不再被人強調,相反,人機共生的人工智慧願景越來越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在下一個10年,我們將看到所有東西變得智慧。智慧家庭、智慧汽車、智慧健康、智慧機器人、智慧科學、智慧群體和智慧人機互動。”如果這一願景變成現實,那麼過去那種將人的智慧看作是完全能夠駕馭人工智慧,而人工智慧不過是對人的智慧的機器模仿的看法,可能就很難成立了。因為,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人的智慧與人工智慧之間的絕對界限正被打破,而人對於人工智慧的絕對控制也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基於此,人們必須對人工智慧進行重新審視。這樣的審視,可以沿著兩條線索展開。

 

人工智慧的技術演變線索 這條線索可以從三方面認知。首先,人工智慧不再是單純的計算技術,而是一個技術叢。所謂技術叢,即是一系列關聯度極高的突破性技術體系。它以人工智慧為先導,將各個應用人工智慧推進的技術領域深刻地關聯起來,不僅由此掀起一場技術的結構性革命,而且將技術本身的發展推向按其自身邏輯演變的方向。就前者講,人工智慧自身乃是從一般意義上的機器一直到代替人進行復雜操作的技術程式的總稱,它不是某項技術的專稱,而是一系列技術的合稱;就後者論,人工智慧乃是與其他先進技術聯袂出場的高技術。以其基礎技術而言,大資料當然構成人工智慧的基本技術依託。在可以預期的時限內,大資料的徵集、閱讀、分析與技術化利用,都會從人的智慧操作進入機器人的操作階段。“機器產生資料,機器閱讀資料,並構造一個以機器為中心的資料世界。”而與此緊密相關的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將人工智慧直接引向全面影響或改變人類生活狀態的境地。

 

其次,人工智慧技術與人的智慧關係正在發生重構,從人機分流到人機互動的演變趨勢似乎已經呈現出來。這與人工智慧技術的兩種發展定位具有密切關係:一部分研究者盡全力提升人工智慧技術,試圖將之發展到與人類智慧並駕齊驅的地步;而一部分研究者斷然放棄人工智慧的技術突破,轉而致力於提高人的智慧,試圖在讓人更聰明上實現突破。於是,後者至少是潛在地激勵了生物科技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促使科學技術專家在生物人的質量上進行技術突破,讓遺傳工程尤其是基因技術的研究進入發展快車道;另一方面也促成基因技術進入臨床醫學,並相應激發心腦科學的快速發展,為人變得更為聰明提供醫學動力。

 

綜上所述,人工智慧技術似乎正在朝著突破傳統科學和技術天塹的方向演進:人與物的界限、生與死的界限、時空結構的界限、人類與機器的界限,不說是已經徹底打破,至少說界限變得相對模糊。在人機互動尤其是人機互嵌的發展程式中,人與物的界限遠不如啟蒙哲學規劃得那麼確定不移,對人的主體地位的確認、對物的客體性規定,在邊際界線上需要重新規劃。在人工智慧與生物技術聯手改變人體生理結構的情況下,“永生”可能不再是一個奢侈的想法。確定不移的時間特性與固定不移的空間建構,都會因為量子資訊科技的發展乃至於量子世界的現實化而發生巨大改變。一個由量子技術呈現的不確定世界,與一個由經典技術呈現的確定性世界相形而在,但已經徹底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感知結構。當下人工智慧的技術應用不再以維護啟蒙時代確定的人的政治準則為目標,在其越來越廣泛的使用中人工智慧正在型構新的社會政治運作模式。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0019964/viewspace-290560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