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前端匯流排”的基本知識要點

多點幸福發表於2014-11-14

  在組裝電腦的時候我們常會注意一項資料,那就是前端匯流排。前端匯流排是衡量整機效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只有各個零件的前端匯流排吻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整機的效能。比如,如今主機板的前端匯流排大部分都會超過1333MHZ,CPU的匯流排也應該相差不遠。匯流排頻率通常和CPU外頻、記憶體頻率有著緊密的關聯。對此intel和AMD對於前端匯流排的標準也不盡相同。那麼前端匯流排是什麼意思,該如何去合理搭配呢?筆者給大家做個詳細的講解:

  1.什麼是前端匯流排?

  計算機的前端匯流排是“匯流排”的一種,他的頻率是由CPU和北橋晶片共同決定的。前端匯流排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將CPU連線到北橋晶片的匯流排。

  而匯流排是將資訊以一個或多個源部件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傳輸線。通俗的說,就是多個部件間的公共連線,用於在各個部件之間傳輸資訊。人們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來描述匯流排頻率。

  2.匯流排的合理搭配

  北橋晶片負責聯絡記憶體、顯示卡等資料吞吐量最大的部件,並和南橋晶片連線。CPU就是透過前端匯流排(FSB)連線到北橋晶片,進而透過北橋晶片和記憶體、顯示卡交換資料。前端匯流排是CPU和外界交換資料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匯流排的資料傳輸能力對計算機整體效能作用很大,如果沒足夠快的前端匯流排,再強的CPU也不能明顯提高計算機整體速度。資料傳輸最大頻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資料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資料頻寬=(匯流排頻率×資料位寬)÷8。目前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CPU與北橋晶片之間的資料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現在的CPU技術發展很快,運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匯流排可以保障有足夠的資料供給給CPU,較低的前端匯流排將無法供給足夠的資料給CPU,這樣就限制了CPU效能得發揮,成為系統瓶頸。

  3.外頻與前端匯流排頻率的區別和聯絡

  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CPU和北橋晶片間匯流排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資料傳輸的速度。而外頻的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衝訊號震盪速度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衝訊號在每秒鐘震盪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PCI及其他匯流排的頻率。之所以前端匯流排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現之前和剛出現Pentium 4時),前端匯流排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稱前端匯流排為外頻,最終造成這樣的誤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前端匯流排頻率需要高於外頻,因此採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術,或者其他類似的技術實現這個目的。這些技術的原理類似於AGP的2X或者4X,它們使得前端匯流排的頻率成為外頻的2倍、4倍甚至更高,從此之後前端匯流排和外頻的區別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此外,在前端匯流排中比較特殊的是AMD64的HyperTransport。
   閱讀推薦:http://blog.chinaunix.net/uid-29980355-id-4621884.html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0013562/viewspace-133267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