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編輯器的不解之緣

tyysoft發表於2024-10-03

故事1:UltraEdit保我狗命

  進入職場用的第一款編輯器就是UltraEdit V9,功能已經非常完備,介面比較乾淨簡潔(≈ 搓),啟動速度快,當時給我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幫助:
2005年底我受命進行某產品自動化測試指令碼的升級工作,從2代測試平臺升級到3代測試平臺,自動化指令碼約7000個左右,領導計劃讓我先花1個月探路,把方法總結出來,年後再另外投入3個人,一起花2個月把所有指令碼都升級好就算圓滿完成任務了!
  我的探路任務結束時,我已經把方法濃縮成了幾個UltraEdit宏指令碼(很搓的私有語法,支援分支、迴圈,當時還不支援JS指令碼),按幾下快捷鍵,1批指令碼就處理好了,並且無額外除錯和修改工作量,直接就能上線使用了,領導大為欣喜,讓我年前先繼續幹,搞不完的年後再加人一起搞,最後我最佳化了下宏指令碼,花了不到1個星期把所有指令碼全處理完了(真要手腳快點,1兩天也能幹完,但我一般習慣邊幹活邊思考,手腳一快,腦子就不轉了)。
  有人會說,我把7、8個人月的活兒,一週不到給乾沒了,砸了大家的飯碗,這個倒不至於,升級這些測試指令碼是支線任務,如果沒升級完,主線的工作任務還得用老平臺來完成,老平臺效率低,折磨的還是自己。
  這事幹了能加錢嗎? 我還真不知道,本來就是支線任務,沒奔這目標去,讓我去編輯器一行行剪下、貼上、換行、加括號..., 搞7000個指令碼,那真是生不如死,很幸運的,我成功寫出了幾個宏指令碼,把自己從工作中解放了,順路也解放了那幾個準備年後投入的同事。
   一份付出,一份回報!效果有時好得出乎意料,我的這項成果,在部門其他2個產品的換代升級中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各有指令碼2萬多個),領導年底就給我申請了個人榮譽,工資也調了。

故事2:Vim讓我出盡風頭,一時風光無兩

  2008年時產品的平臺換了,系統也換到了Linux,部門一時興起了Linux學習熱,我每天早上6點起床,先在家裡學習1個多小時的Linux再去上班,中午休息的1個小時我就用來學習Shell和Vim,堅持了1個月左右,基本就小有所成了。
  Linux的基本知識所有人都學了,但當時學Shell(Bash)的人不多,而學Vim的就只有我一個了,當然這兩個不是工作必須的技能,我本著技多不壓身的原則,順路就學了,Shell不是編輯器,故事就不講了,這裡只講Vim,但Shell也給我帶來很大的收益,也獲得了個人榮譽。
  產品切換到新平臺後,軟體也跟著重寫了,測試工作量非常巨大,除了功能問題,還需要從日誌中識別一些疑難問題的蛛絲馬跡,但日誌檔案毫無特色,肉眼去看,幾分鐘就神遊了,即使再有責任心,人體的生理極限在那,很難保證每個人都認真的去檢查,漏測些問題就不可避免了。
  由於我對Vim的知識有所積累,便嘗試對日誌編寫語法著色檔案,不得不說,Vim的語法著色邏輯非常強大,關鍵字並不是寫死一個關鍵字列表,而是可以用正規表示式來定義什麼是關鍵字,用什麼顏色等,把這些規則寫到一個.vim檔案裡,放到sytax目錄下就能工作了,效果非常好,使用Vim開啟日誌檔案,重點突出,一目瞭然。
  公司當年正興起改進和創新,有專項獎金支援,鼓勵所有員工在工作中改進工作,提升效率,於是我的這個小改進便申報了相關獎項,並獲得了一筆小小的獎勵,後面公司組織改進的評優,我這個改進又入圍了。大家依次站上幾百人的講臺,訴說自己的改進有多麼牛逼,能帶來多少人月的效率提升,說實話,每個改進的價值都比我強,演講表達也是鏗鏘有力,風趣橫生。我想完犢子了,這一二三等獎估計和我是沒什麼關係,最多就是個參與獎了,PPT也沒有用心做,就花了個把小時,寥寥寫了十幾頁,每頁一兩行文字外加個截圖,要內容沒內容,要精美沒精美。
  我最後一個上臺,在幾百人的講臺上尷尬萬分,實在沒法就照著朗讀吧,反正字是寫好的,也想不出什麼花樣了,別人把“二人轉”都整上臺了,我還能咋樣,於是用盡力氣朗讀了起來,不知是天下苦秦久矣還是什麼原因,臺下眾人對這日誌意見相當大,我每朗讀一頁,甚至一句話,臺下都會產生共鳴,併發出激烈的掌聲,十幾頁PPT,我不得不中斷了近20次,結束後掌聲仍然經久不息!評委們最後沒辦法,硬給整了個一等獎,不然沒法服眾,生生把“二人轉”這倆兄弟給擠出了前三,實在有點對不住讓他們顆粒無收(看氣勢是重投入加志在必得)。
  後來公司相關領導為了激發大家的改進熱情,向標杆學習,又把我們一眾獲獎人等的照片,在大堂的必經之路上貼了一年,供大家參觀學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