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X基礎日誌

junnyblog發表於2009-10-01

本文是對AIX一些基礎知識進行學習總結,為學習AIX初級者提供點參考.完善中....

[@more@]

第1章 AIX作業系統概述
1.4.2 AIX核心的特點
(1) 搶佔式(Preemptable)
(2) 可置換(Pageable)-----請求頁面排程(Demand Paging)
(3) 動態性(Dynamic)
(4) 可擴充套件性(Extendable)
(5) 64位的核心
(6) 64位應用程式的可縮放性(Scalability)
第2章 安裝AIX作業系統
2.1.1 oslevel 命令 ----可以檢視作業系統的版本號 5.3.0.0 ---作業系統版本號--發行版號--修正版號--修訂版本號
第3章 啟動和關閉AIX系統
系統的啟動分為硬體初始化階段和AIX核心初始化階段,硬體初始化階段稱為ROS IPL(Read Only Storage Initial Program Load),完成AIX
核心初始化後,啟動系統的初始程式/etc/init (依據/etc/inittab的內容)
3.1 系統引導概述
(1) MSA機器和PIC機器
(2) 系統引導的模式分為Normal(正常)模式和Service(維護)模式 ---正常模式引導列表和維護模式引導列表
3.1.1 一般的引導過程
3.1.2 硬體檢測過程(BIST和POST)
3.1.3 系統的引導模式
Normal(正常)模式---多使用者模式
Service(維護)模式---單使用者模式
3.5 系統初始化程式init ---作用是初始化和控制其他程式
3.7 系統管理維護(SMS)
3.9 停止作業系統執行

第4章 系統管理工具SMIT
4.1.1 功能分類
4.2.1 對話螢幕中的符號
(1) * 必須填寫
(2) # 填寫數字
(3) / 填寫檔案或者目錄路徑
(4) x 填寫16進位制
(5) ? 不顯示
(6) + 提供列表
第5章 物件資料庫管理器(ODM)
5.1 大多數的系統物件類及其物件存放在/usr/lib/objrepos目錄中,而ODM資料庫資訊分別存放於/etc/objrepos,/usr/lib/objrepos和/usr/share/lib/objrepos三個目錄中
5.1.1 ODM的構成
(1)基本元件是物件類和物件 一個物件類由一個或多個描述符組成;一個物件由一組描述符的值組成
5.1.2 ODM負責的資料
5.1.3 ODM資料庫檔案
5.1.4 物件類
5.3.1 odmget命令:檢索符合條件的物件
5.3.2 odmdelete命令:刪除符合規定規定條件的物件
5.3.3 odmadd命令:向已存在的物件類中新增物件
5.3.4 odmchange命令:修改物件內容
5.3.5 odmshow命令:顯示物件類的定義結構
5.3.6 odmdrop命令:刪除一個物件類
5.3.7 odmcreate命令:建立一個新的物件類
第6章 使用者和安全的管理
1、lsuser ALL ---顯示使用者屬性
2、Shell是一個命令直譯器,負責解釋和執行使用者發出的任何命令
3、/etc/.profile,/etc/environment,$HOME/.profile
6.3 管理使用者賬號
6.3.1 建立新使用者
6.3.5 刪除使用者 rmuser -P etl
6.3.6 給使用者賬號加鎖/解鎖
/etc/security/user account_locked為TRUE表示該使用者被加鎖
chuser account_locked=TRUE etl
第7章 裝置管理
1、RS/60000和pSeries伺服器的機器型別
(1) 測試所使用的機器是什麼型別
bootinfo -p
7.1.3 裝置的狀態
(1) Undefined(未定義):無法識別該裝置
(2) Defined(已定義):可以識別裝置,已儲存在使用者定義裝置資料庫中,但系統不能使用。系統已分配邏輯裝置名和裝置埠。使用者不能訪問
(3) Available(可用):可以使用,使用者可以訪問
(4) Stopped(停用):表示裝置不能被使用,但是作業系統可以透過驅動程式可以識別它
-----新裝置經過定義才通變成可以識別,透過配置才能使用
7.2.1 lsdev
7.2.2 lsattr
7.2.3 lscfg
7.2.5 顯示系統配置資訊
prtconf顯示系統型號,機器的序列號,處理器型別,處理器個數,處理器時鐘速度,CPU型別,記憶體總量,網路資訊,系統資訊,頁面空間資訊和卷組資訊和裝置資訊
7.5.4 用lspath命令顯示路徑的資訊
第8章 儲存管理
物理卷、卷組、邏輯卷、物理分割槽、邏輯分割槽、檔案系統
8.1.1 物理卷(Physical Volumne,PV) hdiskX = n個物理分割槽 (面向作業系統)
卷組(Volume Group,VG) = 一個或者多個物理卷構成(最多128個物理卷);一個系統最少一個卷組rootvg
物理分割槽(Physical Partition,PP) 連續的,大小相等的儲存單位(最小的分配單位)
邏輯分割槽(Logical Partition,LP) 一個邏輯分割槽對應一個物理分割槽或者多個物理分割槽 (邏輯分割槽大小=物理分割槽大小) (1MB-1024MB)
邏輯分割槽是連續,但是邏輯分割槽對映的物理分割槽可能是不連續的。
邏輯卷(Logical Volume,LV) = n個邏輯分割槽 (一個邏輯卷中邏輯分割槽是連續的),邏輯可以跨硬碟存在。(面向應用程式)
檔案系統(File System,FS) 目標樹 檔案系統是建立在邏輯捲上。一個邏輯捲上只能建立一個檔案系統。
8.1.2 儲存結構
(1) 邏輯卷為裸裝置(通常在邏輯捲上建立檔案系統、頁面空間、日誌等) 檔案系統為熟裝置
(2) 邏輯卷映象(Mirroring) 邏輯分割槽對應多個物理分割槽
8.1.3 邏輯卷管理器
LVM用邏輯儲存結構對映實際硬碟空間,元件有:
(1) 高層命令
(2) 中間層命令
(3) LVM介面函式庫 /usr/lib/liblvm.a <>
(4) 邏輯卷裝置驅動程式(Logical Volume Device Driver,LVDD)
(5) 磁碟裝置驅動程式
(6) 介面卡裝置驅動程式
8.1.4 LVM的配置資料
(1) 卷組描述區(VGDA):記錄卷組中邏輯分割槽與物理分割槽的對映關係,每一個硬碟至少有一個VGDA
(2) 卷組狀態區(VGSA):物理卷和物理分割槽的狀態資訊
(3) 邏輯卷控制塊(LVCB):位於每個邏輯卷的開始,包含有關該邏輯卷的資訊
8.1.5 磁碟Quorum
8.1.6 磁碟映象(Mirroring)
(1) mklv mklvcopy mirrorvg
8.1.7 邏輯儲存管理的限制
(1) 最多255個VG,一個VG是最多128個PV,一個PV最多1016個PP,一個VG最多512個LV,一個LV最多32 512個LP,PP和LP最大為1024MB,最小為1MB
8.2.1 物理卷區域的分佈
(1) 物理卷就是硬碟
(2) 硬碟的截面分為5個同心的區域:外邊緣(Outer-Edge)、外中間(Outer-Middle)、中央(Center)、內中間(Inner-Middle)和內邊緣(Inner-Edge)
8.2.2 向系統中新增一塊硬碟
8.2.3 修改物理卷的屬性
物理卷修改屬性:物理卷的分配許可權和物理卷的可用性,物理卷的分配許可權決定著是否可以在物理捲上為邏輯卷分配新的物理分割槽;物理卷的可用性
是指該物理卷的使用狀態(執行任何邏輯讀寫操作) chpv
8.2.4 顯示物理卷的資訊
(1) 顯示系統中的物理卷
lsdev -Cc disk ; lspv ;lspv hdisk0
(2) 顯示在物理捲上分配的邏輯卷
lspv -l hdisk0
(3) 顯示物理捲上物理分割槽的分佈情況
lspv -p hdisk0
8.3 卷組
8.3.1 建立卷組
mkvg -y datavg -d 6 -s 8 hdisk6 hdisk7 hdisk8 ----要求該卷組中最多有6個物理卷,物理分割槽大小為8MB,系統啟動時自動啟用新卷組
8.3.2 顯示卷組的資訊
(1) 顯示系統中的卷組的卷組名 lsvg
(2) 顯示當前啟用狀態的卷組 lsvg -o
(3) 顯示卷組的屬性 lsvg rootvg
(4) 顯示卷組中的邏輯卷 lsvg -l rootvg
(5) 顯示卷組中的物理卷資訊 lsvg -p rootvg
8.3.3 修改卷組的屬性
8.4 邏輯卷
8.4.1 計算邏輯卷的大小
(1) 邏輯卷的大小(MB)=PP的大小(MB)*LV包含LP的個數
邏輯卷佔用實際物理空間(MB)=PP的大小(MB)*LV包含的LP數(個)*LV的複製數
8.4.2 邏輯卷控制塊(LVCB)
(1) 檢視LVCB資訊:/usr/sbin/getlvcb -TA hd2
8.4.3 影響邏輯卷效能的策略
(1) Intra-Disk Allocation Policy (磁碟內部分配策略):
(2) Inter-Disk Allocation policy (磁碟之間分配策略)
(3) I/O Scheduling Policy (I/O 操作排程策略)
(4) Write-Verify Policy (寫校驗策略)
8.4.4 條帶化技術 --資料分割成小資料片,並行寫到物理卷
(1) 邏輯分割槽的對映方案
(2) 把物理分割槽劃分成許多資料片
(3) 寫操作的執行過程
(4) 讀操作的執行過程
8.4.6 顯示邏輯卷的資訊
(1) 顯示一個卷組中的所有邏輯卷: lsvg -l rootvg
(2) 顯示一個邏輯卷的詳細屬性:lslv mylv
8.4.11 用cplv命令複製一個邏輯卷
(1) 將一個邏輯卷複製到一個新的邏輯捲上
cplv -v myvg -y newlv oldlv --myvg為新的卷組,如果不指定,則新建的邏輯卷與舊的邏輯卷為同一個卷組
(2) 將一個邏輯卷複製到一個已存在的邏輯捲上
cplv -e exitstinglv oldlv

第9章 檔案系統
9.6.1 建立檔案系統
crfs smit jfs/jfs2
9.6.2 用mkfs命令在已存在的裝置上建立檔案系統
mkfs只在邏輯捲上建立檔案系統
9.7 監視檔案系統
9.7.1 /etc/filesystems檔案
9.7.2 /etc/vfs檔案 ---描述虛擬檔案系統
9.7.3 用lsfs命令顯示檔案系統的資訊
9.7.4 顯示系統中已安裝的檔案系統
mount
9.8 安裝/解除安裝檔案系統
建立好檔案系統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安裝檔案系統,檔案系統的安裝點是一個目錄,目錄可以空,也可以是一個含有檔案或子目錄的目錄
9.8.1 安裝檔案系統
mount /jkfile ; mount -o bsy /jkfile ---保證在安裝檔案系統之前沒有程式或使用者使用安裝點目錄
9.8.2 自動安裝檔案系統
/var,/usr,/tmp /etc/filesystems檔案中的mount屬性值是automatic
9.8.3 解除安裝檔案系統
umount /jkfile
9.9.2 用rmfs命令刪除檔案系統
rmfs [ -r | -i ] filesystem ---前提是umount filesystem
第10章 頁面空間
虛擬記憶體(交換區)
第11章 系統的備份與恢復
第12章 程式管理
12.1.1 記憶體組成部分:
(1)正文(Text)
(2)初始化的資料
(3)未初始的資料
(4)棧:主要儲存由函式所呼叫的區域性變數及傳遞的引數
(5)使用者區:專有資料區
12.1.2 程式的排程狀態
(1) 執行狀態
(2) 就緒狀態
(3) 阻塞狀態
12.1.3 程式的特徵
(1) 動態性
(2) 併發性
(3) 獨立性
12.2.5 前臺程式和後臺程式
(1) 不依賴啟動終端而執行的程式被為後臺程式
12.2.6 殭屍程式
(1) 當一個子程式死亡後,在父程式清除它之前,這個子程式就變成一個殭屍程式
把這種已死亡,屍體卻保留在程式表中的程式被稱為殭屍程式
ps命令能檢查殭屍程式是否存在(殭屍程式被標記標號)
12.2.7 顯示核心程式
ps -kl
12.2.8 Daemon程式
ps命令檢視時,其TTY欄只顯示"?"號
12.5 AIX 5L中的core檔案
當程式在異常終止執行時,系統會把該程式對應的地址空間中的資料寫到core檔案中--dump
12.5.3 snapcore收集core檔案
12.5.4 使用check_core命令
第13章 自動執行作業
第14章 系統資源控制器
第15章 CDE及圖形介面管理
第16章 軟體安裝與維護
16.1.2 installp RPM ISMP ---SMIT geninstall
16.1.3 軟體的安裝狀態 暫時應用狀態(Applied)和提交確認狀態(Committed)
第17章 TCP/IP網路管理
TCP/IP包括:UDP、ICMP、ARP、TELNET、FTP、SMTP
17.1.2 TCP/IP的體系結構
(1) 網路介面和硬體層(Network interface and Hardware layer)
(2) 網間網層(Internetwork layer) --包括的協議有IP,ICMP,ARP,RARP
處理來自傳輸層的分組請求:IP資料包
處理接收到的資料包(來自網路介面層的資料包):分組送交傳輸層
(3)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TCP 資料分成合適的小塊再傳給下面的網路層,同時確認接收到的分組
UDP 資料包的分組傳送,不保證資料包能否到達另一端
(4)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Telnet FTP SMTP SNMP NFS TFTP NSP
17.1.3 特殊的IP地址
(1) 回送地址(Loopback Address) 127.0.0.1
17.1.5 地址解析協議ARP
在區域網中,計算機或網路裝置之間的通訊實際上是使用實體地址。
(1) 實體地址
實體地址的個數取決於計算機或網路裝置中的介面卡個數,每一個網路介面卡具有一個全球唯一的實體地址
(2) 地址解析
地址解析協議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來實現邏輯地址到實體地址的對映
RARP透過實體地址查詢IP地址
(3) 實體地址、IP地址和主機名的關係
主機名 --名字解析-- IP地址 --地址解析-- 實體地址
17.1.6 客戶/伺服器模型及埠
(1) 在TCP/IP協議中使用埠來標識程式的服務型別
socket號可以區分使用相同埠的程式 埠成了程式使用TCP/IP網路服務的入口點
(2) TCP/IP網路中惟一標識客戶程式和服務程式需要的4個元素:協議、客戶程式的IP地址、服務程式的IP地址和埠號
(3) 在UNIX系統的/etc/services檔案中定義了整個網路皆知的Internet服務埠號
增加一個新的TCP或UDP網路服務,在該檔案中新增一行,指明服務的埠號,生效執行:refresh -s inetd
17.1.7 TCP/IP資料流程
(1) 應用程式透過Socket把資料以位元組流的方式交給TCP層(即傳輸層)
->TCP層對位元組流資料進行分段,每個段的前面附加上TCP頭資訊(TCP頭資訊包括TCP段序列號和埠號等),然後將TCP段傳給IP
->IP層(網間網層)在TCP段前增加IP頭資訊,包括源主機和目的主機的IP地址,構成IP資料包,然後傳送給網路介面層
->網路介面層在IP資料包上再附加一些頭資訊,如源主機和目的主機的實體地址、校驗資訊等,生成一個在物理介質上傳送的資料幀
->幀由熱處理介質傳送到目的主機,目的主機收幀後,其處理過程剛好與源主機上相反
(2) UDP進行傳輸和TCP傳輸基本一樣,只是在傳傳輸層附加的不是TCP頭資訊,而是UDP頭資訊
17.2 配置TCP/IP網路
17.2.1 列出系統中已安裝的網路介面卡:lsdev -Cc adapter 列出已配置的網路介面:lsdev -Cc if
17.3 netstat
17.3.1 顯示網路介面資訊
netstat -in : 網路介面名;最大傳輸單元(單個資料包);/etc/networks網路名;IP地址;輸入資料包;輸入錯誤;輸出的資料包;輸出錯誤;衝突的次數
顯示網路路由表資訊
netstat -r :
顯示所有Socket狀態
netstat -a :協議;接收佇列;傳送佇列;本地埠;遠端埠;狀態;
各種協議的統計資訊:
netstat -s
顯示關於活動的UNIX範圍內的socket的資訊:
netstat -u
17.3.3 顯示全部通訊子系統資訊包的數量
(1) netstat -D
17.3.4 顯示網路緩衝區的統計資訊
(1) netstat -c
17.3.5 顯示資料連線提供者介面的統計資訊
(1) netstat -P
17.6.1 啟動和重新啟動inetd守候程式
startsrc -s inetd 配置檔案:/etc/inetd.conf
refresh -s inetd
17.6.4 停止inetd
stopsrc -s inetd
第18章 網路檔案系統(NFS)
18.1.1 分散式檔案系統
Sun公司的NFS AT&T的RFS Andrew的AFS
18.1.2 NFS基本概念
(1) NFS透過使用RPC(遠端過程呼叫)而不受機器型別、作業系統和網路結構的限制
(2) NFS伺服器/NFS客戶機
伺服器給客戶機共享檔案系統的操作稱為匯出;客戶機在訪問伺服器匯出的檔案系統之前,必須先在本地安裝這個檔案系統
18.1.3 NFS網路協議
(1)RPC(遠端過程呼叫)協議:UDP和TCP
(2)XDR(外部資料表示)
第19章 IBM Linux 管理
第20章 系統效能調優
20.1 效能調優任務:
(1) 確定工作負荷 --最小的響應時間,最大吞吐量 給定的響應時間內使吞吐量最大化
(2) 定義目標和確定目標的優先次序
(3) 確定必要的資源
(4) 使資源的需求最小化
(5) 控制資源的分配
(6) 當有需要,增加額外的資源
20.2.1 topas
20.3 sar
20.4 vmstat
第21章 故障診斷與處理
21.2.1 錯誤日誌概述
第22章 動態邏輯分割槽(LPAR)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22630256/viewspace-102754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