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就業最有力的支撐 (轉)

worldblog發表於2008-01-31
培訓,就業最有力的支撐 (轉)[@more@]

: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com::office" />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從今年年初開始,就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門話題,而突如其來的SARS疫情,給本來就已經有很大壓力的屆畢業生,更增加了就業難度。實際上,應屆大學生就業難,不僅是中國存在的現象,世界各國也都存在,只不過中國從傳統的計劃分配體制轉入市場機制,需要有個過程,國家的各種宏觀調控措施有待完善,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有待轉變,教育機構的培養方式和目標有待和市場進一步融合,所以,目前中國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一種必然的現象。隨著中國人才市場機制的逐漸完善,以及教育體制的改革,“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會得到緩解和趨於合理,但要達到100%的就業率是不太現實的。

  本文試從“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源進行分析,找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具體措施,並對未來就業市場的趨勢進行了預測,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談一下在“大學生就業難”方面的觀點:

²  學校專業設定脫離市場的情況亟待解決

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上大學時報考專業並沒有深入地考慮將來畢業後有沒有用,能不能找到工作,甚至於明明知道所學專業沒有前途,為了能上大學只好報了這個專業,期望畢業以後再轉行。曾經有人做過調查,目前從事職業的人員中,有70%以上的人上大學時學的不是計算機專業,這種“學非所用”的現象在其他領域中也普遍存在。這些非專業的人,要進入專業的行業工作,很顯然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磨練,“就業難”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學校在設定專業時應該緊跟市場的需要不斷變化,緊緊地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同時做好學生選擇專業的指導工作。

²  學生的學習方法需要與實際結合

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方法一直就是:老師講什麼考試就考什麼,把老師講的東西背會了,考試一定得高分,考高分的學生就是好學生。其實不然,在學校裡一直考高分的學生,往往進入社會以後沒有多大作為。原因很簡單,在社會上做事,沒有人會像考試一樣提前告訴你,而是需要你自己去創造性地發揮,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在國外學習《數位電路》這門課,學生絕對不是去背公式、畫電路圖,而是親手去設計,等到這門課學完了,他的晶片已經設計出來了,拿到市場賣幾千美元的大有人在。在我們的“就業班”中就是這樣來訓練學生的,學生開發出的“圖書管理”、“物業管理系統”、“保險管理系統”等等,稍加修改和完善就可以應用到實際中去。

²  學生就業觀念和心態需要轉變

中國的孩子能考上大學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無論是社會、家庭,還是他個人都把自己看得比較高,始終認為自己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其實,大學生完成了學業,並不代表自己已經具備了就業的能力,有些人還不太清楚“知識”的獲取是在課堂上,而能力的獲取是在“工作”中,單位用人更看中的是能力,而不是知識。所以,大學生剛剛畢業,應該審視自己在能力上還有那些欠缺,什麼地方還存在不足,然後想盡一切辦法去彌補這些不足,無論先找到一份什麼工作,先能養活自己再說。我認識一個去年畢業的大學生,沒有找到工作,整天在家裡上網玩遊戲、看小說,家裡人也拿他沒辦法。他認為依靠父母養著是理所當然,甚至有些家長還無意識中助長了孩子的這種行為。西方國家,孩子18歲以後就自立了,再依靠父母是一件非常恥辱的事情。

²  政府對教育機構的控制力度應該減小

中國政府的職能正在從具體管理向宏觀調控方向轉變。產品市場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熟,而對人才市場的調控還處在起步階段。尤其是對教育機構的管理,還遠遠沒有放開,國家統一的課程體制、統一頒發文憑現狀,必然導致課堂所學與市場脫節。為了解決“教育浪費”、“教育無意識”的現狀,政府必須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快教育產業化程式。當然,就像對企業的改革一樣,中小型企業可以放開實行股份化,國家、集體、個人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對於大型和核心企業還是要國有,比如石油、交通、礦產等等。教育機構的改革也類似,國家保留重點高校歸國家所有,由國家扶持進行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國家重點專案的研究,其他各類技工學校、高中職院校都可以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市場的變化,培養出符合市場需要的人才。

 

下面再談一下,作為培訓機構,如何從未來人才需求的發展趨勢中找到商機:

²  企業的人才需求趨勢

企業是以贏利為目的的,企業的贏利要靠人才來獲得,而缺乏能力、敬業精神不強的人,是很難為企業創造利潤的。現在,大部分的企業都不願意要生手,因為生手來了不能馬上勝任工作,企業就需要對他加以培養,等他工作熟練了,可能會想著要老闆加薪,或者乾脆跳槽了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往往存在這種危險。企業用人越來越慎重,儘量不招聘那些不穩定的人員,因為企業培養一個人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表面上支付的工資、獎金、保險、餐費等不說,隱形的房租、水電、管理等費用攤在每個人的頭上,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企業一般願意招聘有、穩定、有敬業精神的人,而這些都是應屆畢業生所欠缺的。有些大型企業,專門招聘應屆大學畢業生,然後進行半年到一年的培訓後再上崗,但一般都有服務期限。但是,有時候會發生不辭而別的情況,給企業帶來很大損失。所以,從長遠發展來看,企業會越來越青睞有工作經驗的人。

²  培訓機構的作用

企業不願意要沒有工作經驗的人,而應屆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就永遠沒有工作經驗,這樣就進入了死迴圈,要解開這個死迴圈,就需要人才培訓機構的協助。作為教育培訓機構首先要認清學員在那些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針對學員的不足進行培養。在我們提出的“就業教育理念”中有三個方面技能的培養:專業技能、合作技能、求職技能,應屆大學畢業生基本上普遍存在這三個方面的不足。我們一直在按照這樣的開展培訓:根據市場需求設定課程、根據學員特點選擇專業、課堂採取專案協作式培訓方式、加強學員的綜合素質訓練、最後推薦學員到企業實習,幫助學員實現最終就業的目標。在這些環節中,最重要的是強制改變學員的學習方法,不是老師講什麼你記什麼,而是老師要求你做什麼,你怎麼想辦法做出來。有些學員不適應,總覺得老師講得越多越好,大量地去記憶,反過頭來才意識到,記在腦子裡的東西不知道怎麼用,等於無用。

²  培訓機構的生存空間

儘管國內很多大學早已經認識到在人才培養體制和管理體制上存在問題,但要解決這些問題絕非一日之功,甚至需要一個長期的演變過程,所以“大學生就業難”將會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在,這就為眾多的培訓機構留出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大學的課程偏重於基礎和理論,缺少實際動手的機會,那麼培訓機構就可以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方面多下功夫,培訓機構應該把課程設定成大學課程的補充,甚至可以和大學聯合,讓學生在校期間就開始學習就業技能,學歷、能力兩不誤。這樣的技能培訓課程,遠遠不止IT專業,像秘書、出納、導遊、行政、後勤、物業等等,都可以開出和大學課程相配套的課程。當然,這些課程的開設,要明顯區別於大學課程,既是在內容上對大學課程的補充,又是在技能上對學員進行實踐鍛鍊,最後還要給學員建立一個就業渠道,順利讓學員進入社會。

²  聯盟組織和政府指導的作用

對於大部分的培訓機構和中高職院校來說,往往缺乏資金,研發力量不足,而對企業用人需求進行調查,並設計出合理的專業,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財力和時間,這樣的支出對於一般的機構都是力不從心的。所以,透過政府的技術指導和聯盟組織的建立,將會極大地節省資源,最大化地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們新科海學校透過半年的時間對過去多年來的實踐經驗,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總結和歸納整理,設計出了一套完整的“就業教育管理方案”,包括:課程、課件、教材、管理手冊、管理等等,這些產品得到了勞動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的大力支援,並立項建立了《就業教育IT課程培訓》專案計劃,向全國大力推廣。我們希望透過加盟授權的方式,把我們整套的產品和管理模式以極其優惠的價格進行推廣,旨在幫助眾多的培訓機構和中高職院校,以最少的成本完成向市場機制的轉型,並迅速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緩解“大學生就業難”,不是哪一個培訓機構,或者透過政府、個人的努力所能解決的問題,需要各方互相配合,逐步實施,才能漸漸見到成效。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752043/viewspace-99893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