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阿里雲影片雲發表於2021-04-16

作者:珞神,阿里雲高階開發工程師,負責阿里雲 RTC 音訊研發

回聲的形成

WebRTC 架構中上下行音訊訊號處理流程如圖 1,音訊 3A 主要集中在上行的傳送端對傳送訊號依次進行回聲消除、降噪以及音量均衡(這裡只討論 AEC 的處理流程,如果是 AECM 的處理流程 ANS 會前置),AGC 會作為壓限器作用在接收端對即將播放的音訊訊號進行限幅。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圖 1 WebRTC 中音訊訊號上下行處理流程框圖

那麼回聲是怎麼形成的呢?

如圖 2 所示,A、B 兩人在通訊的過程中,我們有如下定義:

  •  x(n): 遠端參考訊號,即 A 端訂閱的 B 端音訊流,通常作為參考訊號;
  • y(n): 回聲訊號,即揚聲器播放訊號 x(n) 後,被麥克風採集到的訊號,此時經過房間混響以及麥克風採集的訊號 y(n) 已經不能等同於訊號 x(n) 了, 我們記線性疊加的部分為 y'(n), 非線性疊加的部分為 y''(n), y(n) = y'(n) + y''(n);
  • s(n): 麥克風採集的近端說話人的語音訊號,即我們真正想提取併傳送到遠端的訊號;
  • v(n):環境噪音,這部分訊號會在 ANS 中被削弱;
  •  d(n): 近端訊號,即麥克風採集之後,3A 之前的原始訊號,可以表示為:d(n) = s(n) + y(n) + v(n);
  •  s'(n): 3A 之後的音訊訊號,即準備經過編碼傳送到對端的訊號。

WebRTC 音訊引擎能夠拿到的已知訊號只有近端訊號 d(n) 和遠端參考訊號 x(n)。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圖 2 回聲訊號生成模型

如果訊號經過 A 端音訊引擎得到 s'(n) 訊號中依然殘留訊號 y(n),那麼 B 端就能聽到自己回聲或殘留的尾音(回聲抑制不徹底留下的殘留)。AEC 效果評估在實際情況中可以粗略分為如下幾種情況(專業人員可根據應用場景、裝置以及單雙講進一步細分):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回聲消除的本質

在解析 WebRTC AEC 架構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回聲消除的本質是什麼。音視訊通話過程中,聲音是傳達資訊的主要途徑,因此從複雜的錄音訊號中,透過訊號處理的手段使得我們要傳遞的資訊:高保真、低延時、清晰可懂是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在我看來,回聲消除,噪聲抑制和聲源分離同屬於語音增強的範疇,如果把噪聲理解為廣義的噪聲三者之間的關係如下圖: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圖 3 語音增強與回聲消除的關係

噪聲抑制需要準確估計出噪聲訊號,其中平穩噪聲可以透過語音檢測判別有話端與無話端的狀態來動態更新噪聲訊號,進而參與降噪,常用的手段是基於譜減法(即在原始訊號的基礎上減去估計出來的噪聲所佔的成分)的一系列改進方法,其效果依賴於對噪聲訊號估計的準確性。對於非平穩噪聲,目前用的較多的就是基於遞迴神經網路的深度學習方法,很多 Windows 裝置上都內建了基於多麥克風陣列的降噪的演算法。效果上,為了保證音質,噪聲抑制允許噪聲殘留,只要比原始訊號訊雜比高,噪且聽覺上失真無感知即可。

單聲道的聲源分離技術起源於傳說中的雞尾酒會效應,是指人的一種聽力選擇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人的談話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對話或噪音。該效應揭示了人類聽覺系統中令人驚奇的能力,即我們可以在噪聲中談話。科學家們一直在致力於用技術手段從單聲道錄音中分離出各種成分,一直以來的難點,隨著機器學習技術的應用,使得該技術慢慢變成了可能,但是較高的計算複雜度等原因,距離 RTC 這種低延時系統中的商用還是有一些距離。

噪聲抑制與聲源分離都是單源輸入,只需要近端採集訊號即可,傲嬌的回聲消除需要同時輸入近端訊號與遠端參考訊號。有同學會問已知了遠端參考訊號,為什麼不能用噪聲抑制方法處理呢,直接從頻域減掉遠端訊號的頻譜不就可以了嗎?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上圖中第一行為近端訊號 s(n),已經混合了近端人聲和揚聲器播放出來的遠端訊號,黃色框中已經標出對齊之後的遠端訊號,其語音表達的內容一致,但是頻譜和幅度(明顯經過揚聲器放大之後聲音能量很高)均不一致,意思就是:參考的遠端訊號與揚聲器播放出來的遠端訊號已經是“貌合神離”了,與降噪的方法相結合也是不錯的思路,但是直接套用降噪的方法顯然會造成回聲殘留與雙講部分嚴重的抑制。接下來,我們來看看 WebRTC 科學家是怎麼做的吧。

訊號處理流程

WebRTC AEC 演算法包含了延時調整策略,線性回聲估計,非線性回聲抑制 3 個部分。回聲消除本質上更像是音源分離,我們期望從混合的近端訊號中消除不需要的遠端訊號,保留近端人聲傳送到遠端,但是 WebRTC 工程師們更傾向於將兩個人交流的過程理解為一問一答的交替說話,存在遠近端同時連續說話的情況並不多(即保單講輕雙講)。

因此只需要區分遠近端說話區域就可以透過一些手段消除絕大多數遠端回聲,至於雙講恢復能力 WebRTC AEC 演算法提供了 {kAecNlpConservative, kAecNlpModerate, kAecNlpAggressive} 3 個模式,由低到高依次代表不同的抑制程度,遠近端訊號處理流程如圖 4: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圖 4 WebRTC AEC 演算法結構框圖

NLMS 自適應演算法(上圖中橙色部分)的運用旨在儘可能地消除訊號 d(n) 中的線性部分回聲,而殘留的非線性回聲訊號會在非線性濾波(上圖中紫色部分)部分中被消除,這兩個模組是 Webrtc AEC 的核心模組。模組前後依賴,現實場景中遠端訊號 x(n) 由揚聲器播放出來在被麥克風採集的過程中,同時包含了回聲 y(n) 與近端訊號 x(n) 的線性疊加和非線性疊加:需要消除線性回聲的目的是為了增大近端訊號 X(ω) 與濾波結果 E(ω) 之間的差異,計算相干性時差異就越大(近端訊號接近 1,而遠端訊號部分越接近 0),更容易透過門限直接區分近端幀與遠端幀。非線性濾波部分中只需要根據檢測的幀型別,調節抑制係數,濾波消除回聲即可。下面我們結合例項分析這套架構中的線性部分與非線性分。

 線性濾波

線性回聲 y'(n) 可以理解為是遠端參考訊號 x(n) 經過房間衝擊響應之後的結果,線性濾波的本質也就是在估計一組濾波器使得 y'(n) 儘可能的等於 x(n),透過統計濾波器組的最大幅值位置 index 找到與之對齊遠端訊號幀,該幀資料會參與相干性計算等後續模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 index 在濾波器階數兩端瘋狂試探,只能說明當前給到線性部分的遠近端延時較小或過大,此時濾波器效果是不穩定的,需要藉助固定延時調整或大延時調整使 index 處於一個比較理想的位置。線性部分演算法是可以看作是一個固定步長的 NLMS 演算法,具體細節大家可以結合原始碼走讀,本節重點講解線型濾波在整個框架中的作用。

從個人理解來看,線性部分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消除線性回聲,為遠近端幀判別的時候,最大程度地保證了訊號之間的相干值( 0~1 之間,值越大相干性越大)的可靠性。

我們記消除線性回聲之後的訊號為估計的回聲訊號 e(n),e(n) = s(n) + y''(n) + v(n),其中 y''(n) 為非線性回聲訊號,記 y'(n) 為線性回聲,y(n) =   y'(n) + y''(n)。相干性的計算 (Matlab程式碼):

% WebRtcAec_UpdateCoherenceSpectra →_→ UpdateCoherenceSpectra

Sd = Sd * ptrGCoh(1) + abs(wined_fft_near) .* abs(wined_fft_near)*ptrGCoh(2);

Se = Se * ptrGCoh(1) + abs(wined_fft_echo) .* abs(wined_fft_echo)*ptrGCoh(2);

Sx = Sx * ptrGCoh(1) + max(abs(wined_fft_far) .* abs(wined_fft_far),ones(N+1,1)*MinFarendPSD)*ptrGCoh(2);

Sde = Sde * ptrGCoh(1) + (wined_fft_near .* conj(wined_fft_echo)) *ptrGCoh(2);

Sxd = Sxd * ptrGCoh(1) + (wined_fft_near .* conj(wined_fft_far)) *ptrGCoh(2);     


% WebRtcAec_ComputeCoherence →_→ ComputeCoherence

cohde = (abs(Sde).*abs(Sde))./(Sd.*Se + 1.0e-10);

cohdx = (abs(Sxd).*abs(Sxd))./(Sx.*Sd + 1.0e-10);

兩個實驗

(1)計算近端訊號 d(n) 與遠端參考訊號 x(n) 的相關性 cohdx,理論上遠端回聲訊號的相干性應該更接近 0(為了方便後續對比,WebRTC 做了反向處理: 1 - cohdx),如圖 5(a),第一行為計算近端訊號 d(n),第二行為遠端參考訊號 x(n),第三行為二者相干性曲線: 1 - cohdx,會發現回聲部分相干值有明顯起伏,最大值有0.7,近端部分整體接近 1.0,但是有持續波動,如果想透過一條固定的門限去區分遠近端幀,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誤判,反映到聽感上就是回聲(遠端判斷成近端)或丟字(近端判斷為遠端)。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a) 近端訊號與遠端參考訊號的相干性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b) 近端訊號與估計的回聲訊號的相干性

圖 5 訊號的相干性            

(2)計算近端訊號 d(n) 與估計的回聲訊號 e(n) 的相干性,如圖 5(b),第二行為估計的回聲訊號 e(n),第三行為二者相干性 cohde,很明顯近端的部分幾乎全部逼近 1.0,WebRTC 用比較嚴格的門限(>=0.98)即可將區分絕大部分近端幀,且誤判的機率比較小,WebRTC 工程師設定如此嚴格的門限想必是寧可犧牲一部分雙講效果,也不願意接受回聲殘留。

從圖 5 可以體會到,線性濾波之後可以進一步凸顯遠端參考訊號 x(n) 與估計的回聲訊號 e(n) 的差異,從而提高遠近端幀狀態的判決的可靠性。

存在的問題與改進

理想情況下,遠端訊號從揚聲器播放出來沒有非線性失真,那麼 e(n) = s(n) + v(n),但實際情況下 e(n)與d(n) 很像,只是遠端區域有一些幅度上的變化,說明 WebRTC AEC 線性部分在這個 case 中表現不佳,如圖 6(a) 從頻譜看低頻段明顯削弱,但中高頻部分幾乎沒變。而利用變步長的雙濾波器結構的結果會非常明顯,如圖 6(b) 所示無論是時域波形和頻譜與近端訊號 x(n) 都有很大差異,目前 aec3 和 speex 中都採用這種結構,可見 WebRTC AEC 中線性部分還有很大的最佳化空間。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a) WebRTC AEC 線性部分輸出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b) 改進的線性部分輸出

圖 6 近端訊號與估計的回聲訊號的對比

如何衡量改進的線性部分效果?

這裡我們對比了現有的固定步長的 NLMS 和變步長的 NLMS,近端訊號 d(n) 為加混響的遠端參考訊號 x(n) +  近端語音訊號 s(n)。理論上 NLMS 在處理這種純線性疊加的訊號時,可以不用非線性部分出馬,直接幹掉遠端回聲訊號。圖 7(a) 第一行為近端訊號 d(n),第二列為遠端參考訊號 x(n),線性部分輸出結果,黃色框中為遠端訊號。WebRTC AEC 中採用固定步長的 NLMS 演算法收斂較慢,有些許回聲殘留。但是變步長的 NLMS 收斂較快,回聲抑制相對好一些,如圖 7(b)。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a)固定步長的 NLMS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b) 變步長的 NLMS

圖 7 兩種 NLMS 演算法的效果對比

線性濾波器引數設定

#define FRAME_LEN 80

#define PART_LEN 64

enum { kExtendedNumPartitions = 32 };

static const int kNormalNumPartitions = 12;

FRAME_LEN 為每次傳給音訊 3A 模組的資料的長度,預設為 80 個取樣點,由於 WebRTC AEC 採用了 128 點 FFT,內部拼幀邏輯會取出 PART_LEN = 64 個樣本點與前一幀剩餘資料連線成128點做 FFT,剩餘的 16 點遺留到下一次,因此實際每次處理 PART_LEN 個樣本點(4ms 資料)。

預設濾波器階數僅為 kNormalNumPartitions = 12 個,能夠覆蓋的資料範圍為 kNormalNumPartitions * 4ms = 48ms,如果開啟擴充套件濾波器模式(設定 extended_filter_enabled為true),覆蓋資料範圍為 kNormalNumPartitions * 4ms = 132ms。隨著晶片處理能力的提升,預設會開啟這個擴充套件濾波器模式,甚至擴充套件為更高的階數,以此來應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移動裝置。另外,線性濾波器雖然不具備調整延時的能力,但可以透過估計的 index 衡量當前訊號的延時狀態,範圍為 [0, kNormalNumPartitions],如果 index 處於作用域兩端,說明真實延時過小或過大,會影響線性回聲估計的效果,嚴重的會帶來回聲,此時需要結合固定延時與大延時檢測來修正。

非線性濾波

非線性部分一共做了兩件事,就是想盡千方百計幹掉遠端訊號。

(1) 根據線性部分提供的估計的回聲訊號,計算訊號間的相干性,判別遠近端幀狀態。

(2) 調整抑制係數,計算非線性濾波引數。

非線性濾波抑制係數為 hNl,大致表徵著估計的回聲訊號 e(n) 中,期望的近端成分與殘留的非線性回聲訊號 y''(n) 在不同頻帶上的能量比,hNl 是與相干值是一致的,範圍是 [0,1.0],透過圖 5(b) 可以看出需要消除的遠端部分幅度值也普遍在 0.5 左右,如果直接使用 hNl 濾波會導致大量的回聲殘留。

因此 WebRTC 工程師對 hNl 做了如下尺度變換,over_drive 與 nlp_mode 相關,代表不同的抑制激程式度,drive_curve 是一條單調遞增的凸曲線,範圍 [1.0, 2.0]。由於中高頻的尾音在聽感上比較明顯,所以他們設計了這樣的抑制曲線來抑制高頻尾音。我們記尺度變換的 α = over_drive_scaling * drive_curve,如果設定 nlp_mode = kAecNlpAggressive,α 大約會在 30 左右。

% matlab程式碼如下:

over_drive = min_override(nlp_mode+1);

if (over_drive < over_drive_scaling)

  over_drive_scaling = 0.99*over_drive_scaling + 0.01*over_drive;  % default 0.99 0.01

else

  over_drive_scaling = 0.9*over_drive_scaling + 0.1*over_drive; % default 0.9 0.1

end


% WebRtcAec_Overdrive →_→ Overdrive

hNl(index) = weight_curve(index).*hNlFb + (1-weight_curve(index)).* hNl(index);

hNl = hNl.^(over_drive_scaling * drive_curve);


% WebRtcAec_Suppress →_→ Suppress

wined_fft_echo = wined_fft_echo .*hNl;

wined_fft_echo = conj(wined_fft_echo);

如果當前幀為近端幀(即 echo_state = false),假設第 k 個頻帶 hNl(k) = 0.99994 ,hNl(k) = hNl(k)^α = 0.99994 ^ 30 = 0.9982,即使濾波後的損失聽感上幾乎無感知。如圖 8(a),hNl 經過 α 調製之後,幅值依然很接近 1.0。

如果當前幀為遠端幀(即 echo_state = true),假設第 k 個頻帶 hNl(k) = 0.6676 ,hNl(k) = hNl(k)^α = 0.6676 ^ 30 = 5.4386e-06,濾波後遠端能量小到基本聽不到了。如圖 8(b),hNl 經過 α 調製之後,基本接近 0。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a)近端幀對應的抑制係數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b)遠端幀對應的抑制係數

圖 8 遠近端訊號抑制係數在調製前後的變化

經過如上對比,為了保證經過調製之後近端期望訊號失真最小,遠端回聲可以被抑制到不可聽,WebRTC AEC 才在遠近端幀狀態判斷的的模組中設定瞭如此嚴格的門限。

另外,調整係數 α 過於嚴格的情況下會帶來雙講的抑制,如圖 9 第 1 行,近端說話人聲音明顯丟失,透過調整 α 後得以恢復,如第 2 行所示。因此如果在 WebRTC AEC 現有策略上最佳化 α 估計,可以緩解雙講抑制嚴重的問題。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圖 9 雙講效果

延時調整策略

回聲消除的效果與遠近端資料延時強相關,調整不當會帶來演算法不可用的風險。在遠近端資料進入線性部分之前,一定要保證延時在設計的濾波器階數範圍內,不然延時過大超出了線性濾波器估計的範圍或調整過當導致遠近端非因果都會造成無法收斂的回聲。先科普兩個問題:

(1)為什麼會存在延時?

首先近端訊號 d(n) 中的回聲是揚聲器播放遠端參考 x(n),又被麥克風採集到的形成的,也就意味著在近端資料還未採集進來之前,遠端資料緩衝區中已經躺著 N 幀 x(n)了,這個天然的延時可以約等於音訊訊號從準備渲染到被麥克風採集到的時間,不同裝置這個延時是不等的。蘋果裝置延時較小,基本在 120ms 左右,Android 裝置普遍在 200ms 左右,低端機型上會有 300ms 左右甚至以上。

(2)遠近端非因果為什麼會導致回聲?

從(1)中可以認為,正常情況下當前幀近端訊號為了找到與之對齊的遠端訊號,必須在遠端緩衝區沿著寫指標向前查詢。如果此時裝置採集丟資料,遠端資料會迅速消耗,導致新來的近端幀在向前查詢時,已經找不到與之對齊的遠端參考幀了,會導致後續各模組工作異常。如圖 10(a) 表示正常延時情況,(b) 表示非因果。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a)遠近端正常延時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b)遠近端非因果

圖10 正常遠近端延時與非因果

WebRTC AEC 中的延時調整策略關鍵而且複雜,涉及到固定延時調整,大延時檢測,以及線性濾波器延時估計。三者的關係如下:

① 固定延時調整隻會發生在開始 AEC 演算法開始處理之前,而且僅調整一次。如會議盒子等固定的硬體裝置延時基本是固定的,可以透過直接減去固定的延時的方法縮小延時估計範圍,使之快速來到濾波器覆蓋的延時範圍之內。

下面結合程式碼來看看固定延時的調整過程:

int32_t WebRtcAec_Process(void* aecInst,

const float* const* nearend,

size_t num_bands,

float* const* out,

size_t nrOfSamples,

int16_t reported_delay_ms,

int32_t skew);

WebRtcAec_Process 介面如上,引數 reported_delay_ms 為當前裝置需要調整延時的目標值。如某 Android 裝置固定延時為 400ms 左右,400ms 已經超出濾波器覆蓋的延時範圍,至少需要調整 300ms 延時,才能滿足回聲消除沒有回聲的要求。固定延時調整在 WebRTC AEC 演算法開始之初僅作用一次:     

if (self->startup_phase) {

    int startup_size_ms = reported_delay_ms < kFixedDelayMs ? kFixedDelayMs : reported_delay_ms;

    int target_delay = startup_size_ms * self->rate_factor * 8;

    int overhead_elements = (WebRtcAec_system_delay_aliyun(self->aec) - target_delay) / PART_LEN;

    printf("[audio] target_delay = %d, startup_size_ms = %d, self->rate_factor = %d, sysdelay = %d, overhead_elements = %d\n", target_delay, startup_size_ms, self->rate_factor, WebRtcAec_system_delay(self->aec), overhead_elements);

    WebRtcAec_AdjustFarendBufferSizeAndSystemDelay_aliyun(self->aec,  overhead_elements);

self->startup_phase = 0;

  }

為什麼 target_delay 是這麼計算?

int target_delay = startup_size_ms * self->rate_factor * 8;

startup_size_ms 其實就是設定下去的 reported_delay_ms,這一步將計算時間毫秒轉化為樣本點數。16000hz 取樣中,10ms 表示 160 個樣本點,因此 target_delay 實際就是需要調整的目標樣本點數(aecpc->rate_factor = aecpc->splitSampFreq / 8000 = 2)。

我們用 330ms 延時的資料測試:

如果設定預設延時為 240ms,overhead_elements 第一次被調整了 -60 個 block,負值表示向前查詢,正好為 60 * 4 = 240ms,之後線性濾波器固定 index = 24,表示 24 * 4 = 96ms 延時,二者之和約等於 330ms。日誌列印如下: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② 大延時檢測是基於遠近端資料相似性在遠端大快取中查詢最相似的幀的過程,其演算法原理有點類似音訊指紋中特徵匹配的思想。大延時調整的能力是對固定延時調整與線型濾波器能力的補充,使用它的時候需要比較慎重,需要控制調整的頻率,以及控制造成非因果的風險。

WebRTC AEC 演算法中開闢了可儲存 250 個 block 大緩衝區,每個 block 的長度 PART_LEN = 64 個樣本點,能夠儲存最新的 1s 的資料,這也是理論上的大延時能夠估計的範圍,絕對夠用了。

static const size_t kBufferSizeBlocks = 250;

buffer_ = WebRtc_CreateBuffer(kBufferSizeBlocks, sizeof(float) * PART_LEN);

aec->delay_agnostic_enabled = 1;

我們用 610ms 延時的資料測試(啟用大延時調整需要設定 delay_agnostic_enabled = 1):

我們還是設定預設延時為 240ms,剛開始還是調整了 -60 個 block,隨後大延時調整接入之後有調整了 -88 個 block,一共調整(60 + 88) * 4 = 592ms,之後線性濾波器固定 index = 4,表示最後剩餘延時剩餘 16ms,符合預期。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深入淺出 WebRTC AEC(聲學回聲消除)

③ 線性濾波器延時估計是固定延時調整和大延時調整之後,濾波器對當前遠近端延時的最直接反饋。前兩者調整不當會造成延時過小甚至非因果,或延時過大超出濾波器覆蓋能力,導致無法收斂的回聲。因此前兩者在調整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濾波器的能力,確保剩餘延時在濾波器能夠覆蓋的範圍之內,即使延時小範圍抖動,線性部分也能自適應調整。

 總結與最佳化方向

WebRTC AEC 存在的問題:

(1)線性部分收斂時間較慢,固定步長的 NLMS 演算法對線性部分回聲的估計欠佳;

(2)線性部分濾波器階數預設為 32 階,預設覆蓋延時 132ms,對移動端延時較大裝置支援不是很好,大延時檢測部分介入較慢,且存在誤調導致非因果回聲的風險;

(3)基於相干性的幀狀態依賴嚴格的固定門限,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判,如果再去指導非線性部分抑制係數的調節,會帶來比較嚴重的雙講抑制。

最佳化的方向:

(1)演算法上可以透過學習 speex 和 AEC3 的線性部分,改善當前線性濾波效果;

(2)演算法上可以最佳化延時調整策略,工程上可以新增引數配置下發等工程手段解決一些裝置的延時問題;

(3)另外,有一些新的思路也是值得我們嘗試的,如開頭提到的,既然回聲也可以是視為噪聲,那麼能否用降噪的思路做回聲消除呢,答案是可以的。

「影片雲技術」你最值得關注的音影片技術公眾號,每週推送來自阿里雲一線的實踐技術文章,在這裡與音影片領域一流工程師交流切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