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X 釋出管理平臺 CloudTower 2.0 版本

SmartX超融合發表於2022-06-14

2022 年 6 月 14 日——SmartX 釋出管理平臺 CloudTower 2.0 版本, 新增虛擬機器跨叢集遷移、內容庫、虛擬機器使用者檢視、安全訪問管理許可權等功能,並最佳化了操作介面,進一步提升運維效率、安全性以及體驗。

在 SmartX 客戶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單個客戶的節點總數也在不斷增長。在持續擴容的過程中客戶往往面臨一個選擇:是在單個叢集內不斷擴容從而構建起一個相對較大的叢集,還是使用多箇中小規模的叢集?

相較於部署單個大叢集,透過 CloudTower 管理多箇中小級別的叢集,能夠獲得更好的隔離性、可擴充套件性和可維護性,從而規避故障域大、升級時間長、管理複雜等問題。

在此背景下,CloudTower 2.0 推出 跨叢集遷移和內容庫功能,全面支援資源在物理隔離叢集間的共享和移動。此外,該版本還增加了虛擬機器使用者檢視和多項安全訪問配置

以下為 CloudTower 2.0 版本新增功能詳解。


內容庫

功能說明

支援統一管理和跨叢集共享虛擬機器模板和 ISO 映像。當使用者管理多個叢集時,只需在一個叢集中建立虛擬機器模板或上傳 ISO 映像,便可在其他叢集中進行使用,省去多次構建、上傳的重複工作。

應用場景
  • · 叢集 A 為測試叢集,叢集 B 為生產叢集。在叢集 A 中已經根據需求構建了多個虛擬機器模板,在業務從測試叢集轉到生產叢集時,希望可以直接在叢集 B 上透過叢集 A 中的虛擬機器模板建立虛擬機器,而無需在叢集 B 上構建並配置虛擬機器。
  • · 多個叢集使用同樣的虛擬機器模板,但需要對虛擬機器模板進行一定的修改,這時只需要從該模板拉起一個虛擬機器,進行配置修改後再轉化為虛擬機器模板即可供所有叢集使用,不需要去每個叢集逐一進行上述操作。


跨叢集遷移

功能說明

支援在多個叢集間以冷遷移、熱遷移、分段遷移的方式對虛擬機器進行遷移。

1.熱遷移

遷移過程中無需關機,可以保證業務不會中斷。該種方式需要叢集間有直連的網路。

2.冷遷移

遷移已關機的虛擬機器。該種方式對網路要求較低,叢集間無直連網路也可以透過 CloudTower 進行資料中轉。

3.分段遷移

在虛擬機器開機狀態下進行全量資料遷移,直到遷移接近完成時再關閉虛擬機器以同步差量。該種方式適用於叢集間沒有直連網路但需要保證虛擬機器關機時間較短的場景。

應用場景

  • · 叢集資源使用不均衡:透過跨叢集遷移手動地對多個叢集進行計算和儲存資源的平衡。
  • · 測試環境到生產環境的遷移:應用在測試環境完成除錯後,由開發測試(或準生產)環境向生產環境進行遷移。
  • · 機房搬遷:搭建新的機房後,在同城兩個相隔較近的資料中心間完成虛擬機器的轉移。


虛擬機器使用者檢視

功能說明

透過虛擬機器使用者檢視功能,管理員可以在不引入額外的管理平臺的基礎上幫助使用者自助管理虛擬機器。運維管理員將建立好的虛擬機器分配所屬使用者後,使用者便可登入到 CloudTower 對虛擬機器進行開關機等電源操作,並可以直接透過 VNC 控制檯訪問客戶機作業系統。

應用場景
  • · 高校類使用者,資訊科建設和運維基礎設施,各個科室老師使用虛擬機器。
  • · 對外租賃 IaaS 資源的使用者,且使用者需要獨立管理虛擬機器。


安全訪問管理許可權功能

功能說明

安全訪問管理許可權功能支援透過訪問控制、會話超時配置、密碼複雜度配置以及自定義角色等方式對 CloudTower 的訪問和登入進行更為嚴格的限制,以滿足日常運維的安全需求或等保合規的要求。

介面最佳化

最佳化說明

1.提升介面的自定義能力,讓不同環境下的管理員,都能找到最佳使用姿勢:

  • · 支援透過拖拽定義資源導航器寬度。
  • · 支援自定義叢集模組下的常用功能標籤頁。

2.提升管理便利性:

  • · 將常用運維管理功能(如監控分析、日誌、快照計劃等)放入叢集內,使管理單個叢集的使用場景更聚焦。
  • · 將報警郵件通知、回收站規則等放入各自的功能模組內,易於尋找功能相關的配置。

CloudTower 2.0 釋出後將作為所有新部署 SMTX OS 叢集的預設管理平臺,已部署的叢集也支援切換。如您有替換或升級需求,請與 SmartX 銷售代表聯絡。

同時,商業版中所提供的介面最佳化與虛擬機器使用者使用者檢視也在社群版中包含。
您可參與 SmartX 超融合套件社群版部署大挑戰開始啦,或點選下載 SmartX 社群版軟體 - SmartX 超融合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74533/viewspace-290050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