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解讀(ClusterSCL)《ClusterSCL: Cluster-Aware Supervised Contrastive Learning on Graphs》

發表於2022-05-12

論文資訊

論文標題:ClusterSCL: Cluster-Aware Supervised Contrastive Learning on Graphs
論文作者:Yanling Wang, Jing Zhang, Haoyang Li, Yuxiao Dong, Hongzhi Yin, Cuiping Li
論文來源:2020, ICML
論文地址:download 
論文程式碼:download

1 Introduction

  圖上的監督對比學習很難處理擁有較大的類內(intra-class)差異,類間(inter-class)相似性的資料集。

   

  Figure 1(a) 頂部中 $(u_1,u_3)$ 、$(u_2,u_4)$ 屬於同一個類,但在不同的圖社群(intra-class variances),而 $(u_1,u_2)$、$(u_3,u_4)$ 來自不同的類但在同一圖社群(inter-class similarities)。針對上述問題,需要找出一個複雜的決策邊界,見 Figure 1(a) 底部。

  當執行自監督對比(SupCon)為 $u_{2}$ 尋找錨節點,如 Figure 1(b) 所示,正樣本對屬於同一類但位於不同的簇,如 $\left(u_{2}, u_{4}\right)$。簡單地把正對(相同標籤節點)放在同一嵌入空間,可能間接把不同類的節點,如 $\left(u_{2}, u_{3}\right)$ 看成正對,因為 $u_{3}$ 和 $u_{4}$ 社群結構類似。同時,對屬於不同類但位於同一簇中的負樣本對,如 $\left(u_{2}, u_{1}\right)$,簡單地把它們推開可能間接推開同一類的節點,如 $\left(u_{2}, u_{5}\right)$,因為 $u_{5}$ 在結構上與 $u_{1}$ 相似。

  上述問題總結為:簡單的執行類內差異小,類間方差大的思想,可能會造成分類錯誤,導致 Figure 1(c) 頂部顯示的更復雜的決策邊界。

  本文的想法簡單的如 Figure 1(b) 底部所示。

2 Method

2.1 Base CL Scheme: SupCon

  對一個 batch 內的節點 $v_{i}$ ,其正樣本下標集合 $S_{i}$,$s_{i} \in S_{i}$ 是 $v_{i}$ 正樣本的索引。SupCon 損失函式如下:

    ${\large \mathcal{L}_{\text {SupCon }}=-\sum\limits _{v_{i} \in B} \frac{1}{\left|S_{i}\right|} \sum\limits _{s_{i} \in S_{i}} \log \frac{\exp \left(\mathbf{h}_{i}^{\top} \mathbf{h}_{s_{i}} / \tau\right)}{\sum\limits _{v_{j} \in B \backslash\left\{v_{i}\right\}} \exp \left(\mathbf{h}_{i}^{\top} \mathbf{h}_{j} / \tau\right)}}  \quad\quad\quad(3)$

  其中 $\mathbf{h}$ 代表著經 $\ell_{2}$-normalized 處理後的表示。

2.2 Proposed CL Scheme: ClusterSCL

  假設 SupCon 學習過程中有 $M$ 個潛在簇,引入潛在變數 $c_{i} \in\{1,2, \ldots, M\}$ 來指示節點 $v_{i}$ 歸於哪個簇。給定一個錨節點 $v_{i}$ 和一個節點 $v_{j}$,CDA 通過以下線性插值,在特徵級構造了一個 $v_{j}$ 的加強版本:

    $\tilde{\mathbf{h}}_{j}=\alpha \mathbf{h}_{j}+(1-\alpha) \mathbf{w}_{c_{i}} \quad\quad\quad(4)$

  其中,$\mathbf{w}=\left\{\mathbf{w}_{m}\right\}_{m=1}^{M}$ 表示簇原型。$\tilde{\mathbf{h}}_{j}$ 包含來自 $v_{j}$ 的資訊,並且包含了節點 $v_{i}$ 所屬的簇的資訊。這種方式縮小了 SupCon 的特徵空間。並拉近了遠正樣本對之間的距離和拉遠了近負樣本對之間的距離,幫助保留節點的聚類分佈。$\alpha$ 控制著拉近還是拉遠,圖解如  Figure 2 所示:

  

  如果錨節點 $v_{i}$ 和對比樣本 $v_{j}$ 本身在嵌入空間已經足夠相近,那麼可以選擇直接對比,也可以為其分配一個更大的 $\alpha$  ,使 $v_{j}$  包含更多自身資訊。相反,若 $v_{i}$ 和 $v_{j}$ 在嵌入空間中彼此遠離,那麼使用較小的 $\alpha$ 來衰減來自 $v_{j}$ 的資訊,以保證錨點和增強樣本之間不會太遠。

  $\text{Eq.3}$ 模擬的是拉近正對,並沒有考慮拉遠負對。本文從從正\負樣本對的角度設計了調整 $\alpha$ 的原則,計權重 $\alpha$ 計算方式為:

    ${\large \alpha=\frac{\exp \left(\mathbf{h}_{i}^{\top} \mathbf{h}_{j}\right)}{\exp \left(\mathbf{h}_{i}^{\top} \mathbf{h}_{j}\right)+\exp \left(\mathbf{h}_{i}^{\top} \mathbf{w}_{c_{i}}\right)}}  \quad\quad\quad(5)$

  $\mathbf{h}_{i}$ 和 $\mathbf{h}_{j}$ 位於半徑為 $1$ 的超球面的表面上,我們有 $\left\|\mathbf{h}_{i}-\mathbf{h}_{j}\right\|^{2}=2-2 \mathbf{h}_{i}^{\top} \mathbf{h}_{j}$,即表示內積越大代表著表示之間的歐幾里得距離小。

  mixup 和 CDA 都採用線性插值操作來生成虛擬資料點。在這裡,闡述 CDA 與 mixup  之間的區別:

    • mixup 通過擴大訓練集來提高神經網路的泛化能力,而 CDA 則旨在處理 SupCon 學習中的類內差異類間相似的問題;  
    • mixup 在兩個樣本之間執行線性插值,而 CDA 在一個樣本和一個原型之間執行線性插值;  
    • mixup 獨立於學習過程,而 ClusterSCl 中的 CDA 被整合到學習過程中,以利用可學習的引數;

Integrating Clustering and CDA into SupCon Learning

  流程如下:

   

  在執行 CDA 之前,需要通過下式知道錨節點 $v_i$ 屬於哪個簇:

    ${\large p\left(c_{i} \mid v_{i}\right)=\frac{\exp \left(\mathbf{h}_{i}^{\top} \mathbf{w}_{c_{i}} / \kappa\right)}{\sum\limits _{m=1}^{M} \exp \left(\mathbf{h}_{i}^{\top} \mathbf{w}_{m} / \kappa\right)}}   \quad\quad\quad(7)$

  其中,$\kappa$ 為用於調整聚類分佈的溫度引數,$p\left(c_{i} \mid v_{i}\right) $ 可以視為一個基於原型的軟聚類模組。

  基於 CDA 推匯出的節點版本(即已經使用了線性插值),對以下例項識別任務進行建模(聚類感知識別器):

    ${\large \begin{aligned}p\left(s_{i} \mid v_{i}, c_{i}\right) &=\frac{\exp \left(\mathbf{h}_{i}^{\top} \tilde{\mathbf{h}}_{s_{i}} / \tau\right)}{\sum\limits _{v_{j} \in V \backslash\left\{v_{i}\right\}} \exp \left(\mathbf{h}_{i}^{\top} \tilde{\mathbf{h}}_{j} / \tau\right)} \\&=\frac{\exp \left(\mathbf{h}_{i}^{\top}\left(\alpha \mathbf{h}_{s_{i}}+(1-\alpha) \mathbf{w}_{c_{i}}\right) / \tau\right)}{\sum\limits _{v_{j} \in V \backslash\left\{v_{i}\right\}} \exp \left(\mathbf{h}_{i}^{\top}\left(\alpha \mathbf{h}_{j}+(1-\alpha) \mathbf{w}_{c_{i}}\right) / \tau\right)}\end{aligned}}   \quad\quad\quad(6)$

 

 

 

由於我們已經對軟聚類模組 $p\left(c_{i} \mid v_{i}\right)$ 和聚類感知識別器 $p\left(s_{i} \mid v_{i}, c_{i}\right)$ 進行了建模,因此ClusterSCL  可以建模為以下例項識別任務:

    $p\left(s_{i} \mid v_{i}\right)=\int p\left(c_{i} \mid v_{i}\right) p\left(s_{i} \mid v_{i}, c_{i}\right) d c_{i}   \quad\quad\quad(8)$

Inference and Learning 

  實際上,由於對數操作內的求和,最大化整個訓練資料的對數似然值是不平凡的。我們可以採用 EM 演算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其中我們需要計算後驗分佈:

    ${\large p\left(c_{i} \mid v_{i}, s_{i}\right)=\frac{p\left(c_{i} \mid v_{i}\right) p\left(s_{i} \mid v_{i}, c_{i}\right)}{\sum\limits _{m=1}^{M} p\left(m \mid v_{i}\right) p\left(s_{i} \mid v_{i}, m\right)} } \quad\quad\quad(9)$

  然而,由於對整個節點的求和 $\sum\limits _{v_{j} \in V \backslash\left\{v_{i}\right\}} \exp \left(\mathbf{h}_{i}^{\top} \tilde{\mathbf{h}}_{j} / \tau\right)$,計算後驗分佈是禁止的。我們最大化了由以下方法給出的 $\log p\left(s_{i} \mid v_{i}\right)$ 的 evidence 下界(ELBO):

    ${\large \begin{array}{l}\log p\left(s_{i} \mid v_{i}\right) &\geq \mathcal{L}_{\operatorname{ELBO}}\left(\boldsymbol{\theta}, \mathbf{w} ; v_{i}, s_{i}\right)\\&\begin{aligned}:=& \mathbb{E}_{q\left(c_{i} \mid v_{i}, s_{i}\right)}\left[\log p\left(s_{i} \mid v_{i}, c_{i}\right)\right] -\operatorname{KL}\left(q\left(c_{i} \mid v_{i}, s_{i}\right) \| p\left(c_{i} \mid v_{i}\right)\right)\end{aligned}\\\end{array}}   \quad\quad\quad(10)$

  其中 $q\left(c_{i} \mid v_{i}, s_{i}\right)$ 是一個近似後 $p\left(c_{i} \mid v_{i}, s_{i}\right)$。ELBO的推導在附錄a中提供。在這裡,我們將變分分佈形式化為:

    ${\large q\left(c_{i} \mid v_{i}, s_{i}\right)=\frac{p\left(c_{i} \mid v_{i}\right) \tilde{p}\left(s_{i} \mid v_{i}, c_{i}\right)}{\sum\limits _{m=1}^{M} p\left(m \mid v_{i}\right) \tilde{p}\left(s_{i} \mid v_{i}, m\right)}}  \quad\quad\quad(11)$

  其中 $\tilde{p}\left(s_{i} \mid v_{i}, c_{i}\right)=\exp \left(\mathbf{h}_{i}^{\top} \tilde{\mathbf{h}}_{s_{i}} / \tau\right) / \sum_{v_{j} \in B \backslash\left\{v_{i}\right\}} \exp \left(\mathbf{h}_{i}^{\top} \tilde{\mathbf{h}}_{j} / \tau\right)$ 在一個批次 $B$ 內計算。請注意,$v_{i}$ 和 $v_{s_{i}}$ 都在該批處理中。此外,我們應用 $\tilde{p}\left(s_{i} \mid v_{i}, c_{i}\right)$ 來估計 $\text{Eq.10}$ 中的 $p\left(s_{i} \mid v_{i}, c_{i}\right)$、並在附錄B中作出說明。

  我們通過一種變分EM演算法來優化模型引數,其中我們在 E 步推斷 $q\left(c_{i} \mid v_{i}, s_{i}\right)$,然後在 M 步優化ELBO。對一批節點進行取樣,我們可以最大化以下目標:

    ${\large \mathcal{L}_{\mathrm{ELBO}}(\boldsymbol{\theta}, \mathbf{w} ; B) \approx \frac{1}{|B|} \sum\limits _{v_{i} \in B} \frac{1}{\left|S_{i}\right|} \sum\limits _{s_{i} \in S_{i}} \mathcal{L}_{\operatorname{ELBO}}\left(\boldsymbol{\theta}, \mathbf{w} ; v_{i}, s_{i}\right) }   \quad\quad\quad(12)$

  我們觀察到,只有對叢集原型使用隨機更新才能得到平凡的解決方案,即大多數例項被分配給同一個叢集。為了緩解這一問題,我們在每個訓練階段後應用以下更新:

    ${\large \mathbf{w}_{m}=\frac{1}{\left|\bar{V}_{m}\right|} \sum\limits_{v_{i} \in \bar{V}_{m}} \mathbf{h}_{i}, m=1,2, \cdots, M   } \quad\quad\quad(13)$

  其中,$\bar{V}_{m}$ 表示由 METIS 匯出的第 $m$ 個圖社群中的節點集。在訓練之前,我們根據節點間的互連將整個圖 $G$ 劃分為 $M$ 個圖社群。我們使用社群來粗略地描述叢集,並對每個社群中的節點嵌入進行平均,以在每個訓練階段後更新叢集原型。請注意,ClusterSCL 採用了 $Eq. 7$,為每個節點推匯出一個細化的軟叢集分佈。METIS 輸出的硬叢集分佈僅用於原型更新。此外,我們觀察到需要對 $\kappa$ 進行細粒度搜尋,這是低效的。根據經驗,我們使用一個小的 $\kappa$ 來推導一個相對可靠的聚類預測,並引入一個熵項來平滑預測的聚類分佈。通過這樣做,我們可以避免在 $\kappa$ 上的細粒度搜尋。最後,將 ClusterSCL 損失函式形式化為:

    ${\large \mathcal{L}(\boldsymbol{\theta}, \mathbf{w} ; B)=-\mathcal{L}_{\mathrm{ELBO}}(\boldsymbol{\theta}, \mathbf{w} ; B)+\frac{\eta}{|B|} \sum\limits _{v_{i} \in B} \sum\limits _{c_{i}=1}^{M} p\left(c_{i} \mid v_{i}\right) \log p\left(c_{i} \mid v_{i}\right)}    \quad\quad\quad(14)$

  其中,$\eta \in(0,1]$ 為控制平滑強度的熵項的權值。

  Algorithm 1 顯示了使用Clusterscl進行訓練的虛擬碼。我們在附錄C中提供了 ClusterSCL 的複雜性分析。

   

3 Experiments

  實驗通過回答以下研究問題來展開:(1)ClusterSCL 如何在節點分類任務上執行?(2)CDA是否生效?(3)ClusterSCL 在不同大小的標記訓練資料下表現如何?

節點分類

  

CDA 有效性驗證

  

在不同大小的標記訓練資料下的 ClusterSCL 的研究

  

4 Conclusion

  這項工作初步研究了用於節點分類的圖神經網路的監督學習。我們提出了一種簡單而有效的對比學習方案,稱為聚類感知監督對比學習(聚類scl)。ClusterSCL改進了監督對比(SupCon)學習,並強調了在SupCon學習過程中保留內在圖屬性的有效性,從而減少了由類內方差和類間相似性引起的負面影響。ClusterSCL比流行的交叉熵、SupCon和其他圖對比損失更具有優勢。我們認為,ClusterSCL的思想並不侷限於圖上的節點分類,並可以啟發表示學習的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