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封閉走向開放:應用跨端融合或成Linux桌面系統發展跳板

hanniuniu12發表於2022-04-08

 


  自從Linux作業系統核心被成功開發以來,憑藉開源免費、高安全性與穩定性等優勢,Linux市場便呈現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歷經近30年發展,Linux作業系統已在眾多領域得到深入應用,尤其是IT伺服器市場,Linux市場份額已超過80%。然而,在桌面作業系統領域,Linux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多年來,不同Linux發行版本導致的生態割裂問題,成為制約Linux桌面系統發展的“攔路虎”,軟硬體廠商各自為戰,更讓本就“跛腳”走路的Linux桌面系統發展舉步維艱。


  “百花齊放”背後的發展困局


  “Linux程式相容性是最糟糕的問題。”八年前,Linux作業系統的創始人Linus Torvalds在談到Linux桌面時,就曾直指Linux桌面系統面臨的問題。他認為,由於各Linux發行版隨意改變glibc庫和底層API,將使應用開發者無法為Linux桌面平臺建立通用包,應用的二進位制檔案通常只適用於某個發行版,而API的改變,則讓應用程式向後的相容性變得更差。


  如Linus Torvalds所言,在此後Linux桌面系統探索發展的過程中,生態割裂引發的相容性問題,不僅極大阻礙了開發者在Linux系統上開發原生應用,也無形中給非開發者的普通使用者設定一道隱形的門檻。對普通使用者來說,他們使用Linux桌面系統的前提是,系統能夠提供簡單易用的介面以及豐富穩定的滿足其需要的應用軟體,並在體驗上獲得貼近Windows系統上的“傻瓜式”應用體驗,而非將相容性問題甩給使用者。遺憾的是,很長一段時期內,在相容性等問題的掣肘下,Linux桌面作業系統無論是應用數量還是應用質量,距離普通使用者的期望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儘管如此,作業系統廠商及開發者們並沒有停止探索解決問題的步伐,進行了多種方案的嘗試,為解決相容性問題持續進行創新和實踐,一步步推動Linux桌面系統進階發展。


  在Linux系統發展初期,包管理器成了解決相容性的破題手段,開源社群陸續出現了一些致力於減少依賴(包括Linux不同版本的底層支撐庫、第三方支撐庫等)的Linux應用軟體打包格式,如Canonical開發的Snap,Fedora開發的Flatpak,以及Simon Peter開發的AppImage等,通過這種跨Linux版本的統一包管理機制對軟體進行打包安裝,可以省去軟體的編譯安裝過程,減少Linux應用軟體與Linux版本的耦合性,進而提高Linux應用軟體的相容性。


  但這些機制普遍存在容量過大、啟動過慢等缺陷,同時不同的Linux發行版往往有著不同的規則,包管理器需要持續為不同版本的Linux系統做適配。時至今日,由於Linux發行版眾多,市場上的包管理器也隨之變得魚龍混雜,且不談產品質量優劣,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想找到一款符合自己需求的包管理器就已非易事,而要達到普通使用者所期望的“傻瓜式”、“一鍵安裝”特徵的產品幾乎是空白。


  Linus Torvalds也為此進行了嘗試創新,從遊戲場景開啟了市場探索,通過大力推動Steam OS應用以期構建Linux桌面系統生態體系。2013年,Valve推出了Linux架構的遊戲作業系統Steam OS,通過不斷改進普通遊戲使用者在Linux平臺的體驗,包括推出基於Wine的Proton軟體,讓普通使用者能輕鬆地在Linux平臺上玩Windows的遊戲,憑藉酷炫的介面、專業的功能、易用的操控,Steam OS從2013年釋出至今已攬獲眾多使用者。不過,Valve面向的使用者群只是遊戲玩家,普通使用者甚至都不知悉Steam OS,因其應用場景單一,Steam OS並未能形成面向普通使用者的良好的真正使用者生態。


  “他山之石”或成破局的“金鑰”


  桌面作業系統生態體系的核心,是要為普通使用者提供快捷、豐富、好用的應用軟體。與包管理器、Steam OS等方案的探索路徑不同,在豐富Linux桌面應用的實踐中,一些技術廠商採取一種“他山之石”的思路進行了技術攻關和大膽實踐,即引入成熟的移動應用生態體系進駐Linux桌面系統。


  隨著移動計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加之Android與Linux有天然的“血緣”關係(Android核心基於Linux核心定製),基於虛擬機器、模擬器等技術方案向Linux桌面引入安卓應用的方式,被不少廠商視為解決Linux應用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基於多年市場實踐的效果來看,安卓應用生態體系的快速引入,確實讓Linux桌面系統應用短缺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如今,在海量安卓應用的協同下,Linux桌面應用已經可以覆蓋使用者日常所需。


  “他山之石”的實踐思路為Linux桌面系統生態體系的豐富完善開闢了一條光明之路,但虛擬化、模擬器等技術因其自身效能、穩定性等方面因素,對Linux系統、安卓應用產生一定的效能損耗,影響普通使用者的使用體驗。針對此,近些年,部分廠商基於自研技術攻克了非虛擬化的關鍵技術,支援安卓應用完全等同Linux原生應用的模式執行在Linux桌面系統上,使用體驗可媲美Windows應用。


  據媒體報導,由北京麟卓研發的麟卓卓懿移動應用相容執行環境(以下簡稱“麟卓卓懿”),目前已經可以在Windows平臺和國產平臺(飛騰、龍芯、麒麟、統信等)無縫執行安卓App。麟卓卓懿突破了非虛擬化架構、層次化遷移、圖形加速等系列關鍵技術,可以讓安卓應用像桌面應用一樣,高效、穩定執行在桌面平臺上。在功能上,麟卓卓懿還進行了功能擴充,讓安卓App直接使用桌面系統外設,並率先實現了多視窗融合、視窗自由縮放,與系統內嵌操作(複製、剪下、檔案等拖拽)完全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術層面,麟卓卓懿採用了非虛擬化技術,因此並不需要藉助虛擬機器或模擬器,而是通過在Linux上重新實現安卓的核心庫,通過把 C/C++本地庫與安卓執行時庫遷移到標準Linux核心上,並少量修改安卓開發框架,最終實現對安卓應用的支援,開發者“一次開發,跨端執行”就能將應用無縫遷移至各主流Linux平臺。跟虛擬化的體系結構相比,這種相容執行環境少了虛擬機器/模擬器和安卓的Linux核心兩層,徹底擺脫了對虛擬機器/模擬器的依賴及其帶來的效能損耗,使應用程式的相容性和使用體驗得到極大提升,普通使用者一鍵安裝就可以使用。


  除麟卓卓懿外,由麒麟軟體與技德系統聯合推出的桌面電腦融合移動應用產品Kydroid,目前也已經實現移動應用在Linux桌面的直接執行。在技術層面,Kydroid通過元件化的方式,在銀河麒麟作業系統上執行安卓執行環境,受系統管理和控制,使得銀河麒麟系統可以真正的原生支援安卓APP。


  從市場層面看,麟卓卓懿、Kydroid等基於新技術推動的應用生態遷移方案,勢必將進一步推動Linux桌面系統在普通使用者群體中的普及應用。從技術發展來看,這些新技術方案在應用遷移方面取得的突破,也將加速安卓應用向Linux桌面遷移的程式,安卓應用遷移或許成為破局的“金鑰”。這正印證了當前作業系統市場發展的新趨勢:移動端應用與桌面端應用正加速走向融合。


  跨端融合將促成未來大局


  實際上,應用軟體從單一裝置到多裝置共享,一直在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向前演進。時至今日,基於網際網路環境對使用者的多年培育,網際網路使用者群體變得更加廣泛,使用者對於網際網路的需求也更趨於多元化。在應用層面,使用者不再只滿足於在單一的場景下使用單一的網際網路終端,而是更傾向於能夠自由地交替使用不同終端,使用者在不同場景下的延伸需求正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近年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興起及快速發展,網際網路硬體終端、作業系統、軟體應用和使用場景隨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趨勢,其相互之間的界限也逐漸被弱化。


  遊戲類應用在不同場景上的快速擴充更能佐證這一點。從千禧年快速興起的頁遊,再到4G時代、5G時代迅速崛起的手遊,基於新技術的迭代以及商業推動,大批使用者迅速完成了遊戲類應用在場景上的切換。如今,隨著遊戲使用者不斷接觸新的遊戲內容,加之5G物聯網市場的快速發展,使用者手中的智慧裝置已不再侷限於手機,智慧電視、行動式電腦、平板類電腦等終端,正成為使用者在延伸場景下獲得更好體驗的新平臺,比如在居家場景中,PC電腦或智慧電視在使用者體驗上具備明顯的優勢。


  對於軟硬體廠商來說,若想滿足使用者在不同場景下的延伸需求,應用跨端融合或許是最優解。更重要的是,順應物聯網大勢,積極推動應用跨端融合,也將為廠商的未來發展搶佔一定先機,這從麟卓卓懿、Kydroid等廠商的佈局中便可見端倪。


  通過將移動端安卓應用生態體系快速引入Linux桌面系統,一方面解決了Linux桌面系統應用短缺的痛點,滿足Linux平臺使用者辦公、社交、娛樂、網購等多種場景下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提供優於移動端的高解析度大螢幕、靈活鼠鍵、多視窗對話等功能,則可以給Linux使用者帶來更強的互動體驗和更舒適的應用環境。此外,這種模式的引領性意義還在於,對傳統移動端裝置忽略的不同場景下的使用者延伸需求,廠商可以持續進行挖掘和完善,以為使用者提供差異化應用體驗,如麟卓卓懿率先研發的多視窗融合、應用視窗自由縮放等功能。


  事實上,嗅到跨端融合前景的不只軟體廠商,近年包括Windows、谷歌等科技巨頭也一直動作不斷。 2021年6月,微軟釋出的作業系統Windows11,宣佈可以原生支援安卓App。同年12月,有外媒報導稱,谷歌計劃於2022年推出自主開發的Google Play Games應用,遊戲玩家可以在更多的裝置上體驗他們最喜歡的Google Play遊戲,並在手機、平板電腦、Chromebook以及Windows PC之間無縫切換。


  此外,國內科技廠商也在加緊佈局。此前,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均已在多裝置協同功能方面進行了佈局,華為更是打造了融合全平臺生態的鴻蒙系統,以推動實現PC和移動端的無縫協同體驗。


  種種跡象表明,在裝置端互聯互通的大趨勢下,應用跨端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只不過,囿於各自利益,目前市場主流系統生態還在各自為戰。對這些主流作業系統廠商來說,各個系統生態能否真正走向統一,關鍵在於各家廠商系統生態的開放和協同程度。某種程度上,這也恰好給了Linux桌面作業系統崛起的機會,沒有廠商間的利益博弈,基於技術的不斷革新以及產業鏈多方協同努力,追求開源思想的Linux桌面系統,在應用跨端融合時代正展現出新的活力。


  Linux會成為主流桌面作業系統嗎?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誰都無法給出確定答案。不過,從當前市場上麟卓卓懿、Kydroid等新技術方案帶來的改變中,我們已經看到Linux桌面作業系統所迸發出的巨大潛力。我們有理由相信,乘著應用跨端融合的“東風”,Linux步入“桌面元年”的那一天或已為時不遠。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25922618/viewspace-288623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