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M演算法的基本思想
我們在應用中所面對的資料有時是缺損的/觀測不完全的。我們將資料分為:
- 可觀測資料,用\(Y\)表示;
- 缺失資料,用\(Z\)表示;
- 完全資料,用\(X=(Y, Z)\)表示。
我們嘗試直接對可觀測資料做極大似然估計:
但是這樣的似然函式可能非常複雜。我們發現完全資料的似然,即
估計的難度要小得多。
除此之外對條件概率分佈\(P(Z |Y, \theta)\)進行估計的難度也要小得多。
EM演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過\(P(Y,Z|\theta)\)和\(P(Z |Y, \theta)\)這兩個容易進行估計的分佈來估計\(P(Y|\theta)\)。
事實上,在應用中缺失資料\(Z\)常常並不是真實存在,而是人為造出來的(為了方便概率分佈的估計)。我們此時將缺失資料\(Z\)稱為隱含資料(latent data)。
2. EM演算法框架與解釋
2.1 演算法框架
EM演算法不是單指一個演算法,而是指一種演算法設計思想,它是一類演算法的框架。它通過迭代求對數似然函式\(\text{log}L(\theta | Y)=\text{log}P(Y|\theta)\)的極大似然估計。每次迭代包含兩步:E步,求期望;M步,求極大化。下面是EM演算法的描述:
2.2 演算法推導
那為什麼EM演算法的E步會求 \(\sum_Z \text{log} P(Y,Z|\theta)P(Z | Y, \theta^{(t)})\)這樣一個期望呢?
我們知道,可觀測資料\(Y\)是給定的,我們原本想對\(\text{log} P(Y |\theta)\)做極大似然估計。而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到
其中\(q(Z)\)為不等於0的關於\(Z\)的某個分佈。不等式可以看做是一個找下界的過程。
在我們這個情境下設\(q(Z)=P(Z|Y,\theta^{(t)})\),就得到了下界為
將\(\text{log}\)函式內的部分展開為
而\(P(Z|Y, \theta^{(t)})\)相對於\(\theta\)是常數不用管,而前一項\(\sum_Z \text{log} P(Y,Z|\theta)P(Z | Y, \theta^{(t)})\)就是我們的\(Q\)函式。
因此我們可以說\(Q\)函式在每次迭代中去逼近\(\text{log} P(Y |\theta)\)的下界。多次迭代極大化\(Q\)函式就能起到極大化\(\text{log} P(Y |\theta)\)的效果。
EM演算法不斷逼近函式下界的過程可以形象化解釋為下圖:
3. EM演算法在高斯混合模型(GMM)中的應用
3.1 模型背景
在高斯混合聚類模型中,我們假設\(d\)維樣本空間中的觀測資料樣本點\(\bm{y}\)服從高斯混合分佈
其中\(\phi(\bm{y}|\bm{u}_k, \bf{\Sigma}_k)\)為多元高斯分佈
且有\(\alpha_k > 0\),\(\sum_{k=1}^K\alpha_k=1\)。
高斯混合分佈可以形象化地由下圖表示:
我們假設樣本的生成過程由高斯混合分佈給出:首先,選擇高斯混合成分,其中\(\alpha_k\)為選擇第\(k\)個混合成分的概率;然後根據選擇的混合成分的概率密度函式進行取樣,從而生成相應的樣本。
3.2 高斯混合聚類演算法推導
我們令隨機變數\(C_i\in \{1,2,...,K\}\)表示樣本\(\bm{y}_i\)的高斯混合成分。而這個\(C_i\)也就對應了我們打算將樣本\(\bm{y}_i\)聚為第幾類,它的取值就是我們的聚類演算法要求的。我們的模型需要按照貝葉斯定理估計\(C_i\)的後驗分佈
則我們按照以下法則確定樣本\(\bm{y}_i\)被劃分為的簇標記\(c_i^*\):
我們前面提到按照貝葉斯定理估計概率分佈\(p(C_i=k | \bm{y}_i)\),但我們需要先確定資料生成分佈\(p(\bm{y}_i |\bf{\Theta})\)中的引數\(\bf{\Theta} = \{(\alpha_k, \bm{u}_k, \bf{\Sigma}_k)|1\leqslant k \leqslant K\}\),這時就可以套用我們前面的EM演算法了。
我們設\(\bm{y}_i\)為可觀測資料,\(\bm{z}_{i}=(z_{i1}, z_{i2},..., z_{iK})^T\)(one-hot向量,表示樣本\(i\)的聚類結果)為未觀測資料,\(\bm{x}=(\bm{y_i}, \bm{z}_{i})\)為完全資料。
按照EM演算法的流程走:
(1) \(\text{E}\)步,即寫出\(Q\)函式
我麼需要先寫出完全資料的對數似然函式:
然後按照Q函式的定義求條件期望得:
這裡\(\mathbb{E}(z_{ik}|\bm{y}, \bf{\Theta}^{(t)})\)就等於我們前面用貝葉斯定理求的 \(p(C_i=k | \bm{y}_i)\),我們將其簡寫為\(\hat{z}_{ik}\)。進一步將\(Q\)
函式寫為:
(2) \(\text{M}\)步,求極大化\(Q\)函式的新一輪迭代引數
我們只需將上式分別對\(\bm{\mu}_k\)、\(\bf{\Sigma_k}\), \(\alpha_k\)(滿足\(\sum_{k=1}^K\alpha_k = 1\))求偏導並令其等於0,可得到:
此處用\(\bm{\mu}_k^{(t+1)}\),\(\bf{\Sigma_k}^{(t+1)}\)以及\(\alpha_k^{(t+1)}\)
3.3 高斯混合聚類演算法描述
演算法描述如下所示:
引用
- [1] 李航. 統計學習方法(第2版)[M].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9.
- [2] 周志華. 機器學習[M].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6.
- [3] Calder K. Statistical inference[J]. New York: Holt, 1953.
- [4] 張志華《統計機器學習》線上視訊36-EM演算法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W411N7tD?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