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成為架構潮流的“存算分離”

danny_2018發表於2022-02-23

存算分離,作為一種架構潮流,在架構設計和專案規劃的時候經常被提及。現如今,數字化轉型已經從選擇題變成了必修課,企業IT架構的重塑也勢在必行,所以我們有必要把這些所謂潮流的東西解構清楚。翻閱了不少資料,也參考了網上一些文章,我們簡單來分析一下。

一、計算與儲存為何要分離

在計算機中,我們所說的計算其實指的是由CPU和記憶體組成的算力單元,儲存指的是持久化的資料存放單元。從單體計算機的角度來講,計算儲存分離其實並不現實。我試想一下,如果將計算機的計算和儲存單元分開,指令都需要通過網路來傳輸,以目前網路的速度是很難與CPU計算速度相匹配的,所以從單體計算機的角度來講,計算與儲存分離是一個偽概念。

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其實是網路一直在制約基礎IT架構的演進和發展,過去由於網路頻寬的限制,我們習慣性的把計算和儲存偶合在一起,以減少網路傳輸的壓力、比較典型的就是MapReduce和Hadoop,就是用本地IO代替網路傳輸,是計算和儲存耦合在一起的典型場景。但是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頻寬和網路質量已經不再是瓶頸,磁碟IO反而沒有明顯的增長,計算和儲存耦合在架構上的缺點也逐漸暴露出來:

1、耦合帶來資源浪費:作為底層的資源平臺,基礎IT環境的資源總是有限的,站在業務的角度是計算先達到瓶頸,還是儲存先達到瓶頸,他們的時間點是不一樣的。由於計算和儲存的耦合設計,無論擴計算還是擴儲存,都在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2、伺服器款型繁雜,維護難度大:從運維的角度來講,降低伺服器的款型是降低運維難度和工作量的有效手段。但是由於計算和儲存的耦合設計,隨著業務複雜度的增加和新業務線上的加快,對伺服器資源配比的要求也會隨之增加,維護一個繁雜的伺服器款型表可以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3、耦合造成擴容不便:計算和儲存耦合在一起還有另外一個壞處,那就是每次擴弄都需要考慮資料的遷移,給本來簡單的擴容工作帶來很多風險和不可控因素。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架構不是一成不變的,會根據技術的發展和業務的發展進行演進和升級,計算和儲存的分離設計,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進入大家視野的。

二、計算與儲存分離的應用場景

計算和儲存分離主要應用在哪些方面呢,主要是資料庫和訊息佇列:

1、資料庫

以傳統的主從結構的資料庫系統為例,主庫接收資料變更,從庫讀取binlog,通過重放binlog以實現資料複製。在這種架構下,當主庫負載較大的時候,由於複製的是binlog,需要走完相關事務,所以主從複製就會變得很慢。當主庫資料量比較大的時候,我們增加從庫的速度也會變慢,同時資料庫備份也會變慢,我們的擴容成本也隨之增加。因此我們也逐漸開始接受走計算和儲存分離的道路,讓所有的節點都共享一個儲存。也許我們對這樣的場景習以為常,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計算和儲存分離設計,現在很多的資料庫都在逐漸向“計算和儲存分離”靠攏,包括現在的PolarDB、OceanBase ,TiDB等等。所以“計算和儲存分離”應該是未來資料庫的主要發展方向。

2、訊息佇列

訊息佇列不論是Kafka還是RocketMQ其設計思想都是利用本地機器的磁碟來進行儲存訊息佇列,這樣其實是由一定的弊端的。首先容量有限,本地空間畢竟容量有限很容易造成訊息堆積,會導致我們要追溯一些歷史資料的時候就會導致無法查詢,然後在擴容的時候只能擴容新節點,擴充套件成本也比較高。針對這些問題ApachePulsar出現了。

在Pulsar的架構中,資料計算和資料儲存是單獨的兩個結構。資料計算也就是Broker,其作用和Kafka的Broker類似,用於負載均衡,處理consumer和producer等,如果業務上consumer和producer特別的多,我們可以單獨擴充套件這一層。資料儲存也就是Bookie,pulsar使用了Apache Bookkeeper儲存系統,並沒有過多的關心儲存細節。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只需要關係計算層的細節和邏輯,儲存部分採用成熟的方案和系統。

其實Kafka也在向這些方面靠攏,比如也在討論是否支援分層儲存,但是是否會實現儲存節點的單獨設定也不一定,但“計算和儲存分離”的方向應該是訊息佇列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三、大資料架構中的存算分離應用

傳統的大資料架構中,資料計算和儲存的資源都是共用的,比如CDH的叢集配置,每個節點既是YARN計算節點又是HDFS儲存節點,其實這種設計也是源於Google的GFS。在Hadoop面世之初,網路頻寬很低,為了減少大資料量的網路傳輸,Hadoop採用了儘量使用節點本地儲存的設計,這就形成了計算和儲存耦合的架構。

近年來CPU算力和網路速度增速遠快於儲存,資料中心有足夠的頻寬來傳輸資料,隨著資料量的增長,多副本的設計和考慮也造成了成本的飆升,計算和儲存繫結的設計實用性開始變差。隨著Spark和Flink等框架逐漸代替MapReduce,批處理和流處理同時共存,也改變了舊有的業務模型,這些都需要新的大資料架構去適配。計算和儲存分離的大資料架構開始進入視野。

現在很多新的大資料引擎都支援計算儲存分離,可以通過外部儲存引用的方式進行資料對接,而不是通過ETL載入到本地。Hadoop生態圈也開始擁抱計算與儲存分離,Hadoop除了HDFS之外還支援S3,使用者可以在私有云或者是公有云上執行Hadoop計算叢集,連線共享儲存和雲端儲存。

這樣做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可以實現計算和儲存資源的單獨擴容,然後原本分散的資料實現集中儲存,打造統一資料湖。更重要的一點,可以真正實現大資料混合雲,資料儲存保留在本地,機器學習等計算資源部署在公有云,既考慮了安全性,又實現了計算的敏捷。計算儲存的分離,也可以方便實現軟體版本的靈活管理,儲存部分求穩,要保持軟體版本的穩定,計算部分求快,可以通過資料沙盒和容器技術,實現不同算力模型的快速交付,各部分獨立升級互不影響。這樣我們積極可以,構建以企業資料湖為核心的穩態資料資源服務,構建以資料計算為核心的敏態資料能力服務,在實現資料治理的基礎上實現資料運營。

其實計算與儲存分離這個提法,多少有點噱頭的意思,沒有那麼複雜,當然也沒那麼簡單。還是那句話:沒有一成不變的架構,只有不變的以業務為核心的架構意識。

來自 “ twt企業IT社群 ”, 原文作者:鄭金輝;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mZHwa6P5seaQ03N6y7EcMA,如有侵權,請聯絡管理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