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架構師如何解讀測試平臺的各種爭議

codes發表於2021-07-02

導讀

      先從 TesterHome 上關於測試平臺的話題談起,再來談談介面測試的痛點是什麼,然後是我的介面測試的解決方案。希望通過本篇的論述,大家對什麼是好的平臺能達成統一的認識,且通過創新做出好用,對測試人友好的平臺。

      最近 TesterHome 上,關於測試平臺的討論很激烈。我本人是支援平臺的,但是現在好多平臺都是 KPI 導向,拿介面測試平臺來說,除了少數做得不錯之外,看到好多不是 demo ,就是 jmeter ,postman 的 web 化,不否認做平臺,對技術多少還是有提升(大多數是 CRUD,僅僅是從 0 到 1),但是如果平臺沒人用,這平臺就是失敗的。證明有一定的技術實力,除了開發平臺,還有很多更高效的方式,比如為開源軟體提交 PR,熟讀開源中件間程式碼,掌握測試前後移的技術,為團隊開發實用測試小工具等。

        隨著微服務架構理念,雲端計算,容器技術的普及,DevOps 在 it 界漸成共識,併成為主流開發模式,在 DevOps 快速迭代中測試成為快速交付的一大短板。降本增效迫在眉睫。反過來,平臺只要好用,就是好的平臺,什麼是好的平臺,一定是要能做到降本增效

         先從兩個主流工具的侷限性談起,postman 和 jmeter 是兩個比較主流的介面測試工具,當然 jmeter 用於壓測和介面自動化都可以。這兩個工具都解決了介面測試的基本問題,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我羅列了以下五點:

 1. 可管理性不強

        我認為這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個面向個人的“單兵武器”, 基本上無可管理性。JMX,或是 JSON 檔案,不好管理,協同就更是難上加難。市面上對他們 web 化的價值,也就是可管理這一點,更深層次的痛點並沒有觸達。

2. 對測試人員不足夠“友好”

      用過 QTP,LR 之類的對測試人員都知道,傻瓜化,不懂程式碼,一樣用得很開心,這對大多數不會寫程式碼的測試人員來說,確實是“福報”,斷言,引數化,資料驅動都非常簡單,然而這些工具都是商業化且使用場景相對固定,並無法快速響應網際網路不斷變化的測試需求。反觀 postman 或者 jmeter,雖然免費了但是又有不少功能需要你二次開發,所以說沒有”普適性”。對於一些程式碼基礎薄弱的同學來說,遇到定製化的需求往往束手無策。檢驗”普適性”的標準,就是是否傻瓜化,這決定了門檻的高低;高階使用人員,可以二開及使用一些高階特性。傻瓜化不是提倡,測試人員不會程式碼就是好事,平臺想要推廣得好,普適性很重要,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算會寫程式碼,也沒多少人用 VI 或是記事本寫,都要用 IDE 工具,為什麼?效率高呀。會寫程式碼,可以做很多實用的測試小工具,還是非常棒的!

3. 對介面反向用例或混沌測試支援不夠

      雖然很多平臺支援資料驅動測試,但是對介面反向用例或混沌測試支援不夠。先從一下真實生產事故講起,朋友公司因第三方介面導致了伺服器當機,最後查到的原因是,掃碼,傳入的資料是一個比較長的亂七八糟的字串,沒按要求傳正確的值,結果伺服器,死迴圈掛掉了。介面測試時,無法窮舉所有引數值。在 postman 和 jmeter 中都有資料驅動,但是我認為採用列舉的方式來設定引數值,然後通過資料驅動的方式來執行測試,對人的依賴太大。後面我再講介面混沌測試,瞬間可以完成笛卡爾積式的介面混沌測試,從另一個視角來實現,且和介面資料結構無關。

4. 理不清介面間的呼叫關係

     縱使寫了很多介面用例,但是對介面間的關係依然是”抓瞎”。很多時候我們藉助於呼叫鏈跟系統,但是對於平臺上的介面用例,呼叫鏈這張網又太大,和介面用例也不完全匹配,就算匹配,且呼叫鏈跟蹤突出的是,呼叫上的時間順序,並不突出他們之間的依賴關係,以及是什麼樣的依賴關;也不是所有系統都用上了呼叫鏈路跟蹤,大多不是微服務架構的專案,這塊想用呼叫鏈跟系統(如 SkyWalking Zipkin、Pinpoint 等)還是不好辦的。介面用例間,實際上就存在依賴關係,如 A 介面,要依賴取 token 介面,同時 A 還依賴 B 介面的響應資料中提取的引數等等,這在 postman ,jmeter 中,雖然介面依賴關係事實上存在,但只能人工去理,沒有一目瞭然的視覺化介面來展示依賴關係,當一個介面改動了,也不方便評估,對其他介面的影響;且通過直觀的依賴關係,可促使挖掘更多的測試場景。

5. 低程式碼模式對測試能效提出更高的要求

    研發都低程式碼了,介面測試卻還沒有低程式碼,變相抬高了介面測試門檻,當然這個對於測試來說要求也比較高,事實上這也不利於提效。肯定有人要反對了,測開就是要寫程式碼呀,能寫程式碼這很好呀,明確的說,這是五年前流行的觀點了,我們要的不是程式碼的堆砌,而是高質量的有效程式碼;測開會寫程式碼,做出來的產品和解決能效之間並不是等號!脫離方法論,脫離工程文化等能加快交付途徑的方方面面,只是“秀程式碼”,沒多大價值。既然要做平臺,出發點肯定是團隊提效,而不是單兵作戰;另外從公司團隊組建的角度來說,也不可能全是測開,平臺化如果不考慮業務測試的融入,不考慮對非測開人員的“普適性”,就沒法解決木桶效應的問題,我認為這個平臺是失敗的,不管如何分工,團隊的整體能效沒上去,這平臺就是測開自嗨的平臺。現在開發都在提低程式碼了,開發效率會大大提升,測試的壓力更大,測試也要低程式碼化,才能也一起提效,否則測試這塊的短板更短,下面我也會再講講對於測試低程式碼化的一些思考。

        現在大家對低程式碼的討論非常多,看低的也大有人在,我這裡就不展開說了,但有一點我認為低程式碼會成為趨勢,無服務對低程式碼更是推波助瀾。目前比較火的低程式碼平臺,比較有名的都是國外的,微軟也有低程式碼平臺。拿我我們公司的低程式碼平臺來說,剛畢業的新人,入職三天,就能實現業務開發了,效率還是槓槓的!且通過註解,單元測試不需要寫一行程式碼了,加少量的註解就可以了,比手寫 junit 測試類,省至少 2 倍的時間 。

   上面是我個人認為的介面測試中最痛的點,我看到的介面測試平臺,不解決這些剛需,只是通過 web 封裝工具的話意義不大。從老闆的角度來說,沒增效,投人力做這事就不值,大家都知道提問題簡單,難在解決問題,下面我來說我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解決方案

下面就來談談我設計的一站式敏捷測試管理平臺,針對我羅列的五個痛點是如何解決的。

 1 關於管理協作,只要是平臺化,天然就解決這問題。

2 對測試人員友好,主要是可用性,可維護性。

   postman 和 jmeter 雖然受到普遍的歡迎,但從自動化角度來說存在一些硬傷,我舉兩個設計上的具體例子:

        (1) postman 前後置指令碼及簽名等和介面用例耦合在一起,不方便維護,比如我需要對請求籤名,如果簽名演算法改了,我得來改介面 用例,如果有 100 個介面,這改起來太可怕了,要是解偶,只要改簽名演算法本身,其他介面中是選擇引用這個演算法,就不存在這種痛苦;
      (2)引數維護不面向對像且不能自動轉換 , 如引數得複雜 json 只能寫 json ,通常大家對錶單比較熟悉, 批量維護 KV 自動轉 JSON ,如是複雜對像,支援 dto.user.id 這種複雜 kye 轉 josn 就爽得多,完全是向面對像的式在維護引數;
 
      直接上圖我是怎麼解決的?

      下圖就是外掛化解耦,維護好相關外掛,在介面用例中,只是下拉選而已。

       

 

 

 

 
          引數維護方便很多,個人非常不喜歡 json schema 的方式,KV 可方便轉複雜 JSON ,又可下接寫複雜 JSON,這才是照顧使用人的效率和提升便利,XXX.XXX.XXX 這種才是以面向前對像的思維維護引數,且更切近表單屬性。
 

 



3 對介面反向用例或混沌測試支援不夠。

一說反向測試大家第一反應是,通過資料驅動來測試,如果複雜 JSON 資料結構,資料驅動按傳統的方式,對測試人員來說一點不方便,這兩個我們都是這樣來解決的介面反向或是混沌測試,只需要配置好混沌規則 ,然後以“撞庫”的形式排列組合,替換掉正向介面用例中的引數值去執行撞庫,瞬間完成介面健壯性測試“撞庫時”先單個一個一個去換, 然後再排例組合。

 
看下混沌工程的執行結果:


     資料驅動,也是按面向對像的方式,方便複雜 JOSN 的結構,傳統的資料驅動,只方便 KV 方式,複雜對像,表達起來費勁,我們依然採用 xxx.xx.xx 這種對像屬性訪問形式。依然採用 xxx.xx.xxx 這種對像屬性訪問形式,即支援簡單 KV ,又能一行表示一個 json 對像,直觀又易於理解



 4 對介面間的關係理不清

前面的論述,就不重複了,介面間只要存在引數引用,就必須存在依賴關係,完全可以根據依賴關係推匯出來,在介面測試場景中,只要選擇了一些用例,自動加入依賴的介面用例,並排好執行順序。同時還能自動檢查迴圈依賴。

不但可以檢視依賴拓補,還可以在維護介面用例時,自動檢查迴圈依賴,如檢測到,給出提示

 

 

自動迴圈依賴,如下圖給出了具體的迴圈依賴資訊

 

 

5 研發都低程式碼了,介面測試卻還沒有低程式碼

   這其實變相抬高了介面測試門檻,同時也不利於提效。這塊的爭議最多,不再累述。可能測試人員,平時寫程式碼少,低程式碼會使一些人覺得剝奪他們寫程式碼的權利;也有人說低程式碼,容易讓大家變成工具的奴隸,低程式碼只是為了提效,把重複工作工具化,並不禁錮使用人員的思想,從公司的角度來說,老闆希望你把時間花在,重要的事情上, 重複的事情,工具化,平臺化。

比如初級一點的,可以在斷言以及提取引數時,通過拖拽的方式,高階玩法就是 bpm 那樣的編排,就像工作流一樣,拖拉的方式來編排,通過編排實現介面業務場景的測試。另外,還可以重用介面用例,把他轉化為 JMX 檔案,這樣一個用例或是場景,介面測試可用,壓測也重用介面用例,以一當二用。

 

 


 

 

        寫到這裡也幾千字了,這只是我個人之言,不對之處歡迎大家討論拍磚,看 TesterHome 上關於平臺的討論,很是激烈;我在這裡拋磚引玉,只要是有益的討論,對行業也是有利,如果能讓大家靜下心來,一起來探討什麼是好的介面測試平臺,也是好事。少卷一些,少一些 KPI,做真正好用的對測試人友好的測試平臺還是很香的。

好些人做平臺是為了面試時加分,或是多些談資,這太急功近利了;我看過好多隻是個 demo 的平臺,在這裡我就不一一列舉程式碼地址了,多數是為了加群吸粉,這留得住人嗎!!我表示嗤之以鼻!一個好的面試官用一個爛平臺也忽悠不了他,有能力,不管是編碼能力,還是綜合能力強,有很多方方面面來體現,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這貼子肯定少不了爭議,歡迎大家加入 TesterHome 反智討論群,我也在群裡方便大家來討論,本人是開源免費的 www.itest.work ,一站式敏捷測試管理平臺作者, 讓測試變得簡單、敏捷!是 itestwork 的執念。寫這貼子,也是有感而發,我們一直在改進的路上,3 年了一直在維護中,上面的痛點,必須要全面解決;當前正在豐富壓測模組及實現視覺化介面編排 大家可以期待。

 

 


官網訪問地址:www.itest.work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