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係蒼王。
以下是我這個系列的相關文章,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可以給個喜歡或者關注我的文章。
[Android]如何做一個崩潰率少於千分之三噶應用app–章節列表
寫了二十多篇的簡書,到這裡已經寫了很多關於很多元件化內容的文章,但是很多對元件化,模組化,外掛化的概念還是不理解。
很多同學,都覺得如何劃分模組,如何劃分元件,如何做隔離解耦,如何做分層產生了疑慮,有些時候無從下手。
這裡還是需要給大家普及一下概念性的說明吧。
一.元件化
關於元件化,看過我第一編開篇文章的,會看到這個圖。
這個圖其實是我們元件化入門所接觸到的圖,這樣簡單的分明的分層。
(1)base module整合基礎用到的元件
(2)一個元件意為著一個業務
(3)App module是統籌每個的整合層。
這是最基礎最簡陋的元件化工程,比較適合中小型開發專案架構。其基礎的介面,例如儲存io,圖片等,需要輕量級封裝,只需要使用一個類封裝就可以了。而業務獨立簡單,只需要一個base module即可以完成基礎依賴。
二.模組化
架構都是從基礎演化的,隨著業務量的增加,就會發現層級有點不夠用了,業務需要更加細分,然後就進化到模組化的模型。
這是我理解的模組化。
這裡很清晰可以看到我將模組化分為5層模型。
(1)應用層是生成app和初始化操作的載入
(2)模組層,每個模組相當於一個業務,通過module來分隔開每個業務的邏輯。
(3)基礎層,基礎元件的整合,提供基礎元件能力給業務層使用。
(4)元件層,通過圖片載入,網路http,socket等基礎功能劃分為一層。
(5)基礎庫層,更加基礎的庫類依賴,此層非必須,例如(Rxjava,EventBus等一些程式碼結構優化的庫),還有自己編寫的封裝類。
這裡業務層,除錯之前gradle元件化優化和元件化資料分享都有給大家介紹。
基礎庫層,這個層是可以轉移到基礎層和元件層混合的中,這樣可以減少層級,所以為虛線。
這個結構適合中型app的搭建,當你在第一種元件化架構有相對的沉澱,發現業務需要重新細分重構的時候,可以考慮這種架構方式。其要求元件獨立複用,模組也可以獨立複用。而其元件集合和模組關聯就是依賴於一個Base module來完成。
還有模組化更進一步架構方式和需求,以後有機會再給大家介紹。
三.外掛化
當業務層相對獨立後,分層已經非常穩定。
國內Android App大環境(作為使用者,使用者都貪新忘舊的,每一星期半個月就重新下載app,誰受得了。)。這種環境下,中國黑科技熱更新就變為了常態。熱更新催生出外掛化開發。·
那麼架構只能再次進化。
依然是沿用上面的5層模型。
我們可以看到上面的外掛化模型。
(1)元件層裡面需要新增外掛框架,如Small,Atlas,DroidPlugin等等,至於選型之前有推薦一系列的文章。
(2)開發模組層,其業務分塊相當於一些大型的業務作為獨立的外掛,例如地圖,直播間,活動,第三方嵌入等。作為單獨的研發分支(svn,git工程),這樣作為基礎專案研發,就保有其模組的獨立性,最大程度解耦。
(3)應用層,對應著宿主App(不知道的,就去補外掛基礎去吧),一些非常基礎的業務如登入,支付等需要賬號等資料最好整合到這裡。當然如果公司對於這些分塊一定有很好的解決能力和條件。宿主App相當於只是一個殼,包裝載入全部的外掛App還是沒問題的。
這樣的架構,適合模組迭代,有一個小組來完成即可小工程,而且可以脫離原來大工程的研發。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需要非常小心的設定base module裡面的模組間通訊。舉個例子,倘若用RxBus來通訊,其每次都需要新增一個新的類,那麼每次都需要更改新增到base module,那麼其架構是非常不穩定,更新也是不允許向前相容,而且模組多了,功能疊加會造成類爆炸。除非重構,介面的設計向前相容,那麼舊的介面就不能作過多的修改,不能刪除和更改引數,只能增加。所以這裡請各位架構師一定要思考清楚以後的重構難度。
這裡還給出外掛化執行模型。
外掛化,研發階段考慮的問題
(1)資源冗餘解決,包括對於base module的依賴和庫依賴
(2)混淆相關和資源衝突
(3)外掛載入方式
(4)通訊依賴,資料互動,事件觸發
可以看到元件化,模組化,外掛化一步步演進的過程,應該會適合大家各種大中小型專案的業務重構。
這一篇並不是講習一些研發技術,只是介紹元件化的研發思維和擴充套件,給大家一種統籌的思想,更加深入理解元件化的精粹。
到這裡,同學們是否已經感受到對元件化架構體系是否已經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那麼是否外掛化後是否更加清晰和高效的架構呢?
我可以提示,之後將會程式化,如何實現程式化?我將會在我之後新開的系列給大家進一步講解。敬請期待吧!!!
這一節介紹就到這裡,
下一節將會更精彩,敬請期待!!!
群號是316556016,也可以掃碼進群。我在這裡期待你們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