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P:構造過程抽象--物件導向的解釋

adminmttt發表於2021-04-08

心智的活動,除了盡力產生各種簡單的認知之外,主要表現為如下三個方面:
(1)將若干簡單認知組合為一個複合的認識,由此產出各種複雜的認知。
(2)將兩個認知放在一起對照,不管他們如何簡單或者複雜,在這樣做時,並不能將他們合而為一。由此得到有關他們的相互關係的認知。
(3)將有關認識與那些在實際中和它們同在的所有其他認識隔離開,這就是抽象。

所有普遍的認識都是這樣得到的。
--John Locke 有關人類理解的隨筆,1960

本文為SICP的一些筆記,用於記錄一些對計算機程式不同的看法,旨在通過數學計算的思路入門程式設計。SCIP是一本關於計算過程的書,計算過程關心資料的操作,建立程式的目的也是為了資料的處理,表現在程式碼中便是符號表示式的精心編排,計算過程精密而準確地執行相應程式,初學程式設計的人們就像巫師的徒弟們,學習如何理解和預測咒語的效果,學習並驗證結果,不過,學習程式的危險性遠遠小於巫術。SICP中所有的程式碼實踐為scheme(scheme為Lisp的某個版本,Lisp仍是AI領域中擁有理論上最高演算能力的語言),執行過程為直譯器的程式碼互動過程,依據同樣的直譯器執行程式原理,也可以用python實現書上的練習題。

程式設計的基本元素

每一種程式語言都有三種機制:

  1. 基本的表達形式
  2. 組合的方法
  3. 抽象的方法

基本表示式為程式語言所關心的最簡單的個體,而組合的方法即組合這些簡單的個體成為複雜的元素。再將複雜的元素進行抽象,便可得到一個單元,單元也可以作為一個簡單的個體繼續組合,層層遞進便組成了完整的程式,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書中一定會提到遞迴

在程式中,有兩類基本要素:過程和資料,資料為使用者希望操作的“東西”,而過程就是有關操作這些規則的描述,任何強有力程式設計語言必須表述基本的資料和基本過程,還需提供對過程和資料進行組合和抽象的方法。從今天程式設計的角度來看,就是使用物件導向程式設計中的類--屬性和方法的約定。

表示式

最簡單的程式入門,觀看程式碼與直譯器互動,假設鍵盤輸入了一個表示式,直譯器將表示式的求值結果顯示出來,最基本的表示式就是數,例如,給一個數486:

mt@mt-P243:~$ python
Python 2.7.17 (default) 
[GCC 7.5.0] on linux2
Type "help", "copyright", "credits" or "license" for more information.
>>> 486
486

將表示數的表示式組合起來,形成複合表示式

Python 2.7.17 (default) 
[GCC 7.5.0] on linux2
Type "help", "copyright", "credits" or "license" for more information.
>>> 1000-7
993
>>> 993-7
986
>>> (3*((2*4)+(3+5)))+((10-7)+6)
57

對於複雜的算術式,解釋其也按照基本迴圈進行操作,讀入-求值-列印

命名和環境

通過給資料命名,通過使用名字進行運算,將名稱識別符號稱為變數,將資料存到變數中。解決好命名問題,程式就完成一大半,最基本的表示式為變數賦值,此時資料到變數的過程也是一種抽象:

>>> size = 2
>>> size
2
組合

評估組合的過程有兩步:

  1. 評估子過程
  2. 將表示式的值應用到新的過程
    例如:
>>> (3*((2*4)+(3+5)))

可用樹結構

graph TD root["3*((2*4)+(3+5))"]--> LT["3"] root["3*((2*4)+(3+5))"]--> RT["((2*4)+(3+5))"] RT["((2*4)+(3+5))"]-->RTL["(2*4)"] RT["((2*4)+(3+5))"]-->RTR["(3+5)"] RTL["(2*4)"] -->RTLL["2"] RTL["(2*4)"] -->RTLR["4"] RTR["(3+5)"] -->RTRL["3"] RTR["(3+5)"] -->RTRR["5"]

過程的組合

  1. 數字和算術運算是原始資料和過程。
  2. 組合巢狀提供了一種組合操作的方法。
  3. 將名稱與值相關聯的定義提供了有限的限制抽象手段
a = (3*((2*4)+(3+5)))+((10-7)+6)

例項:採用牛頓法求平方根

\[\sqrt 2 \approx 1.414 \]

計算步驟:

步驟1 猜測 平均值
(1) 1 2/1=2 (2+1)/2=1.5
(2) 1.5 2/1.5 = 1.333 (1.333+1.5)/2=1.4165
(3) 1.4165 2/1.4165 = 1.412 (1.4165+1.412)/2=1.41425
(4) 1.41425 2/1.41425 = 1.4142 (1.41425+1.4142)/2=1.414225

如果不限制條件,計算將一直進行下去,所以為了設計程式來計算平方根考慮計算步驟

1)先猜值

2)計算商

3)計算平均值作為下一輪的猜值

如果不加停止條件,那麼將會一直計算下去,觀察計算結果可以發現猜測值、商還有平均值越來越接近,如果約定一個誤差範圍,就可作為計算的停止條件(good_enough)。

1)猜值的終止條件

def square(x):
    return x*x

def good_enough(guess,x):
    if abs(square(guess)-square(x))<0.001: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2)和3)計算平均,作為下一輪猜值的起始,如果結果很好,立即結束,否則繼續猜,迭代過程可寫為

def improve_guess(guess,x):
   return  (x/guess + guess)/2

def sqrt_iter(guess,x):
    print(guess,x)
    if good_enough(guess,improve_guess(guess,x)):
        print('guess:'+str(guess))
        return guess
    else:
        return sqrt_iter(improve_guess(guess,x),x)

程式可寫為

def sqrt(x):
    return sqrt_iter(1.0,x)

程式分解[原問題到子問題的分解]:

graph TD root["sqrt"]--> Node["sqrt_iter"] Node["sqrt_iter"]-->LT["good_enough"] Node["sqrt_iter"]-->RT["improve"] RT["improve"] --> improve_guess LT["good_enough"] --> square LT["good_enough"] --> abs

「使用許多基本的算術操作,對操作進行組合,通過定義各種複合過程,然後對複合過程進行抽象」

線性迭代和遞迴

考慮階乘

\[n!=n·(n-1)·(n-2)···3·2·1 \]

與牛頓法求平方根一樣的思路,為了計算第n次迭代,需要考慮n-1次的結果,階乘可寫為

\[n!=n·(n-1)! \]

那麼就知道兩種情況的編碼思路:

  1. 第1次 n為1

2)第n次 到 (n-1) 的迭代

def factorial1(n):
    if n==1:
        return 1
    else:
        return n* factorial(n-1)

用另一種觀點看待問題,1*2然後將結果 *3,再次 *4,直到 n,那麼利用一個計數器counter 即可寫成如下迭代:

\[product \leftarrow counter \times product \\ counter \leftarrow counter + 1 \]

def fact_iter(product, counter, max_count):
    if counter>max_count:
        return product
    else:
        return fact_iter(counter*product, counter+1, max_count)
    
def factorial2(n):
    return fact_iter(1,1,n)
    

factorial1採用了先展開後計算的思路,而factorial2採用了先計算後展開的思路,factorial1稱為遞迴計算過程(表示式越寫越長),而factorial2計算過程中表示式未發生改變,factorial2多了一個變數用於儲存中間的結果,這種迭代過程有時也和計算理論中提到的狀態變數類似,計算過程即狀態轉換的過程,同時還有一個(可能有)的停機過程。

最大公約數

兩個整數的最大公約數(GCD)定義為能除盡這兩個數的最大整數,演算法基於以下觀察:如果r是a除以b的餘數,那麼a和b的公約數正好是b和r的公約數:

\[GCD(a,b)=GCD(b,r) \]

此時,一個GCD的計算問題連續地歸約到越來越小的整數對,例如

\[GCD(206,40)\\ =GCD(40,6)\\ =GCD(6,4)\\ =GCD(4,2)\\ =GCD(2,0)\\ =2 \]

def remainder(a,b):
    return a%b
def gcd(a,b):
    if b==0:
        return a
    else:
        return gcd(b, remainder(a,b))

用高階函式做抽象

上述的過程也就是一類抽象,描述了一些對於數的符合操作,但是同時又不依賴於特定的數--將數作為引數傳入函式。人們對功能強大的程式設計語言有一個必然要求,就是能為公共模式命名,建立抽象,而後直接在抽象的層次上工作。

過程作為引數,

(1)計算從a到b的各個整數之和:

def sum_integers(a,b):
    if a > b:
        return 0
    else:
        return a + sum_integers(a+1,b)
    

(2)計算從a到b的各個整數立方和:

def sum_cubes(a,b):
    if a > b:
        return 0
    else:
        return cube(a) + sum_cubes(a+1,b)

(3)計算下面的序列之和:

\[\frac{1}{1·3}+\frac{1}{5·7}+\frac{1}{9·11}+···\approx \frac{\pi}{8} \]

def pi_sum(a,b):
    if a > b:
        return 0
    else:
        return 1/(a*(a+2)) + pi_sum(a+4,b)

明顯看出,三個過程共享著一種公共的基礎模式:從a算出需要加的項的函式,還有用於提供下一個a值的函式,可以通過一個模板描述

def sum_term(term, a, next, b):
    if a>b:
        return 0
    else:
        return term(a)+sum_term(term, next(a), next, b)

而計算立方和時,term(a)cube(a),next(a)為下一項,根據這個過程,可以改寫上述(1)~(3)的例子

def inc(n):
    return n+1

def cube(a):
    return a*a*a

def sum_cubes(a,b):
    return sum_term(cube,a,inc,b)

有了上面這個模板sum_term,將其作為基本單元,可以形式化其他概念,例如在a和b之間計算定積分的近似值

\[\int_{a}^{b}f dx=[f(a+\frac{dx}{2})+f(a+dx+\frac{dx}{2})+f(a+2dx+\frac{dx}{2})+···]dx \]

其中dx是一個很小的值,可以將公式轉化為

def integral(f, a, b, dx):
    def add_dx(x):
        return x + dx
    return  sum_term(f, a+dx/2, add_dx, b)*dx
用lambda構造過程

在原先寫的pi_sum函式式,返回了“其輸入值加4的過程”和“其輸入值加2的乘積倒數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使用輔助函式,也可以使用lambda表示式,python中的labmda表示式格式為 lambda <表示式的返回值>: 表示式

lambda x:x+4
lambda x: 1/(x*(x+4))

為了實現和原來pi_sum的過程,可以使用lambda表示式和模板sum_term實現一樣的功能

def pi_sum(a,b):
    return sum_term(lambda x: 1.0 / (x * (x + 2)),a,
             lambda x: x+4,b)
尋找函式的不動點

函式呼叫函式的過程,類似於數學上定義的複合函式的概念,如果f(x)=x無限套娃,可以找到一個不動點:

\[f(x),f(f(x)),f(f(f(x))),... \]

例如黃金分割率就是下面函式的不動點

\[f(x)=1+\frac{1}{x} \]

利用程式計算過程如下:

tolerance = 0.00001
def fixed_point(f, first_guess):
    def close_enough(v1,v2):
        return True if abs(v1-v2)<tolerance else False
    def try_guess(guess):
        next_guess = f(guess)
        if close_enough(next_guess,guess):
            return next_guess
        else:
            return try_guess(next_guess)
    return try_guess(first_guess)

print(fixed_point(lambda x:1+1/x, 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