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 是一種非常流行的記憶體資料庫,常用於資料快取與高頻資料儲存。大多數開發人員可能聽說過redis可以執行 Lua 指令碼,但是可能不知道redis在什麼情況下需要使用到Lua指令碼。
一、閱讀本文前置條件
- 可以遵循這個連結中的方法在作業系統上安裝 Redis
- 如果你對redis命令不熟悉,檢視《Redis 命令引用》
二、為什麼需要Lua指令碼
簡而言之:Lua指令碼帶來效能的提升。
- 很多應用的服務任務包含多步redis操作以及使用多個redis命令,這時你可以使用Redis結合Lua指令碼,會為你的應用帶來更好的效能。
- 另外包含在一個Lua指令碼里面的redis命令具備原子性,當你面對高併發場景下的redis資料庫操作時,可以有效避免多執行緒操作產生髒資料。
三、學點Lua語法
說了那麼多,Lua不會怎麼辦?不要慌!Lua其實很簡單,如果你曾經學習過任何一門程式語言,學習Lua都非常簡單。下面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學習一下:
3.1.一個簡單的例子
Lua指令碼通過各種語言的redis客戶端都可以呼叫,我們就簡單一點使用redis-cli
看下面的redis命令列:
eval "redis.call('set', KEYS[1], ARGV[1])" 1 key:name value
EVAL命令列後面跟著的是Lua指令碼:"redis.call('set', KEYS[1], ARGV[1])"
,放到程式語言裡面就是一段字串,跟在Lua指令碼字串後面的三個引數依次是:
- redis Lua指令碼所需要的KEYS的數量 ,只有一個KEYS[1],所以緊跟指令碼之後的引數值是1
- Lua 指令碼需要的引數KEYS[1]的引數值,在我們的例子中值為key:name
- Lua 指令碼需要的引數ARGV[1]的引數值,在我們的例子中值為value
Lua指令碼中包括兩組引數:KEYS[]和ARGV[],兩個陣列下標從1開始。一個值得去遵守的最佳實踐是:把redis操作所需的key通過KEYS進行引數傳遞,其他的Lua指令碼所需的引數通過ARGV進行傳遞。
上面的指令碼執行完成之後,我們使用下面的Lua指令碼來進行驗證,如果該指令碼的返回值是”value”,與我們之前設定的key:name的值相同,則表示我們的Lua指令碼被正確執行了。
eval "return redis.call('get', KEYS[1])" 1 key:name
3.2.仔細看下Lua指令碼里的內容
我們的第一個Lua指令碼只包含一條語句,呼叫redis.call
redis.call('set', KEYS[1], ARGV[1])
所以在Lua指令碼里面可以通過redis.call
執行redis命令,call方法的第一個引數就是redis命令的名稱,因為我們呼叫的是redis 的set命令,所以需要傳遞key和value兩個引數。
我們第二個指令碼不只是執行了一個指令碼,因為執行get命令還返回了執行結果。注意指令碼中有一個return 關鍵字。
eval "return redis.call('get', KEYS[1])" 1 key:name
當然如果只是上面的這麼簡單的Lua指令碼,還不如直接使用命令列更方便。我們實際使用到的Lua指令碼會比上面的複雜,上面的Lua指令碼只是一個Hello World。
3.3. 複雜點的例子
我曾使用Lua指令碼從一個hash map裡面按照一定的順序獲取若干key對應的值。對應的順序在一個zset排序集合中進行儲存,資料設定及排序可以通過下面的完成。
# 設定hkeys為鍵Hash值
hmset hkeys key:1 value:1 key:2 value:2 key:3 value:3 key:4 value:4 key:5 value:5 key:6 value:6
# 建一個order為鍵的集合,並給出順序
zadd order 1 key:3 2 key:1 3 key:2
執行下面的Lua指令碼
eval "local order = redis.call('zrange', KEYS[1], 0, -1); return redis.call('hmget',KEYS[2],unpack(order));" 2 order hkeys
你將看到如下的輸出結果
“value:3”
“value:1”
“value:2”
- 通過zrange取出order集合裡面的資料,即:[ key:3 , key:1 , key:2]
- 然後通過unpack函式將[ key:3 , key:1 ,key:2] 轉成 key:3 key:1 key:2
- 最後執行 hmget hkeys key:3 key:1 key:2,所以得到上面的輸出結果
四、Lua指令碼預載入
Redis可以對Lua指令碼進行預載入,可以通過script load命令把Lua指令碼預載入到redis裡面。
script load "return redis.call('get', KEYS[1])"
預載入完成之後,你會看到下面的一段輸出
“4e6d8fc8bb01276962cce5371fa795a7763657ae”
這是一個具有唯一性的hash字串,這個hash就代表著我們剛剛預載入的Lua指令碼,我們可以通過EVALSHA命令執行該指令碼。如:
evalsha 4e6d8fc8bb01276962cce5371fa795a7763657ae 1 key:name
執行的結果與下面的是一致的。
eval "return redis.call('get', KEYS[1])" 1 key:name
五、一個修改 JSON資料的例子?
有些開發人員有的時候可能會將JSON資料儲存在Redis裡面,我們先不說這樣做是不是一種好的方式,我們只來談一下如何通過Lua指令碼修改JSON資料。
正常情況下,你需要修改一個JSON Object,你需要把它從redis裡面查詢回來,解析它,修改key值,然後再將它序列化儲存到redis裡面。這樣做有幾個問題:
- 高併發場景下無法保證原子性,另一個執行緒可以在當前執行緒獲取和設定Object操作之間更改這個JSON資料。在這種情況下,將丟失更新。
- 效能問題。如果您經常進行這樣的更改並且JSON資料相當大,這可能會成為應用的效能瓶頸。因為你經常性的進行取資料,存資料。
通過在 Lua 中實現上面邏輯,因為redis的Lua指令碼是在服務端執行的,一方面可以保證操作的原子性,解決高併發丟失更新的問題,另一方面節省網路傳輸同時提升效能。
下面我們向redis裡面儲存一個測試JSON 字串:obj
set obj '{"a":"foo","b":"bar"}'
現在,讓我們執行我們的指令碼:
EVAL 'local obj = redis.call("get",KEYS[1]); local obj2 = string.gsub(obj,"(" .. ARGV[1] .. "\":)([^,}]+)", "%1" .. ARGV[2]); return redis.call("set",KEYS[1],obj2);' 1 obj b bar2
-
local obj = redis.call("get",KEYS[1]);
其中KEYS[1]=obj,所以返回值obj= '{"a":"foo","b":"bar"}'
-
local obj2 = string.gsub(obj,"(" .. ARGV[1] .. "\":)([^,}]+)", "%1" .. ARGV[2]);
,..
是Lua指令碼的字串連線符號;我們使用 RegEx 模式來匹配金鑰並替換其值,如果對錶達式不熟悉,自行補課;"%1"表示第一個被匹配的子串,"%1" .. ARGV[2] 等於 "b":"bar2",並使用gsub進行替換。 -
最後將結果返回,
obj
的JSON物件的結果如下:
{"a":"foo","b":"bar2"}
六、總結
我建議只有在你能證明它能帶來更好的效能時才使用Lua指令碼。如果你只是想要保證redis操作原子性,那麼可以使用transactions事務。不一定非要使用Lua指令碼。
此外redis Lua指令碼不應太長。因為當指令碼執行時相當於為被操作物件加鎖,其他操作都在等待它完成。如果Lua指令碼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執行,則可能會導致瓶頸而不是提高效能。Lua指令碼在達到超時後停止(預設情況下為 5 秒)。
歡迎關注我的部落格,裡面有很多精品合集
- 本文轉載註明出處(必須帶連線,不能只轉文字):字母哥部落格。
覺得對您有幫助的話,幫我點贊、分享!您的支援是我不竭的創作動力! 。另外,筆者最近一段時間輸出瞭如下的精品內容,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