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算成功的介面自動化測試平臺實踐--吐槽自己,反思自己,輕噴

萌梓萌爸發表於2020-01-16

起始:
2017年6月,從上家公司離職到現在的公司,然後開始做介面自動化測試框架,用Jenkins來排程指令碼,然後搭個服務弄個報告平臺。此時就我一個人,即維護框架也寫用例外加基礎的效能測試工作。流程上就是:找業務線QA核對自動化需求,商討用例,編寫用例,然後驗收,釋出交付部署。效果嘛,其實大家都猜的到,效果不是很好,使用率不高,而且大家基本不是很care結果,在加上當時專案比較少活不多,人員也少,所以後來就不了了之。
2018年後經給領導授權和組內討論(其實也就三四個人),決定把介面自動化平臺化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專案擴張和人員擴張(2018年從原來的3-4個人,迅速擴張到了90+)。經過多次設計和架構調整,最終在2018上線一個版本,基本可以完成介面測試線上完成,線上邏輯組織,報告線上檢視,線上造資料,mock,線上除錯等等的功能。但是在使用上還是存在一些不變,這也為後面的推廣埋下了第一顆失敗的種子。
經過2018年的工具打磨,2019年我們進行了改版,在上半年完成了版本更新,然後進行所謂的大規模使用。但是推行效果很差,基本上大家都不願意去使用。幸運的是在眾多的產品線中,有一個產品線對我們的工具進行了深度使用,也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效果,讓我們還是看到了一絲希望的。後來以此最佳實踐為表率,開始了第N次全員推廣,從管理層面也施加了一些壓力,但結果往往是與預期有所差距的。推廣了幾個月,效果可以說有,但是基本上都是以完成政治任務為主,真正去深度使用的極少極少。培訓做了N次,但是基本上大家都是來走走過場,需求也收集了N次,基本上完成開發後大家也就棄之不用了。有時候真的想到自己和團隊小夥伴的付出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很難受,很傷心。
眨眼2020年,我抽空看了下平臺的使用情況,目前大概周活使用者10+,月活使用者40+,從這個資料上看可能還過的去,但是細數裡面的收益可能也是差強人意吧,我看了所有的專案,所有的測試計劃,我認為真正在發揮價值的可能不到30%,其餘的或許我不明白業務吧。所以我也不敢過多評論。
再來說說我所見和我所聞吧。我知道除了我們團隊和深度使用我們產品的個別團隊外,其他團隊可能對我們還是深有誤解的吧。我也收到過很多背後的吐槽。“這個平臺真的不好用,使用者體驗太差”,“功能上使用複雜,不止從何下手”等云云,甚至,有一個我們團隊的小夥伴,之後去了業務線,也不再繼續使用,而且在一次管理會議上說到。“其實我們不建議用介面化的工具,我建議還是以coding為主,這樣能很快提升團隊的能力,我們組就是,我現在留足夠的時間給大家coding”。當然我當時聽到很震驚,畢竟此前他也是我們的核心成員,平臺部分核心功能也是由他來完成。當然我也很失落,覺得自己很失敗。
最近我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回顧自己的過去的兩年,有收穫,收穫了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收穫了一起與平臺成長的夥伴,也收到過鼓勵和肯定。有失落,失落來自方方面面吧。
反思自動化平臺的整個過程,也來小小總結下:平臺化需要理性,平臺化成功與否,平臺本身佔30%,平臺使用者是否認同佔40%,領導是否有決心統一化30%。此是我本次實踐含淚總結的三點,想要成功,需要領導極力配合,需要全員有決心,當然需要照顧到平臺使用這個的感受,能否成功,絕大原因看平臺使用者是否接納支援這樣的模式,畢竟coding對自己的找下家有很大幫助,對自己程式碼提升有很大幫助。介面化的工具之能在當前公司適用,而框架可以輕易的複製。另外平臺化之前還是需要慎重考慮自己團隊的現狀和情緒,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那麼容易接受新的工具,就算被動接受,後期效果也不會太好。所以還是得視團隊,視公司情況而定。
平臺化過程中還是需要不斷與一線使用的小夥伴保持溝通,加強參與感,平臺需要與使用者一起成長。這點也很重要,推廣一個平臺是需要很長實踐,畢竟改變一個人的習慣需要時間去慢慢影響。只有當平臺成為習慣,大家才能接納,使用,喜歡,再到不斷去提需求,平臺才能不斷的進化。
以上都是自己的視角,有什麼不對,還請大家輕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