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2013年5月19日

中國的比特幣節點有85220個,雄霸全球,佔比22.8%;

美帝有75258個,排第二;

德國有30395個,排第三。

資料來自http://bitnodes.io/

0.序

比特幣是電子黃金。

有黃金就有淘金者。

比特幣的淘金者常自稱為網路世界的“礦工”(miner),與時代另一大階層碼農交相輝映,構成了虛擬社會的工農階層。

時至今日,比特幣礦業界已經歷經三次產業革命,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圍觀群眾投身其中。

很多人相信,比特幣將引發需資訊革命之後的第四次產業革命–金融革命。很多人相信,比特幣必將改變金融業,就像當年網際網路改變了傳媒業那樣。

現在,請讓我們回首那些硝煙還未散盡的往事。

1.故事的開始:CPU時代

1.1史前啟示錄

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FriedrichvonHayek,1899~1992),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晚年寫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本經濟學專著:《貨幣的非國家化》。

他在書中顛覆了正統的貨幣制度觀念:既然在一般商品、服務市場上自由競爭最有效率,那為什麼不能在貨幣領域引入自由競爭?

哈耶克提出了一個革命性建議:廢除中央銀行制度,允許私人發行貨幣,並自由競爭,這個競爭過程將會發現最好的貨幣。

本書出版後在西方引起強烈反響,由此引發的爭論至今沒有結束。

1.2盤古開天地

千百年來,如何用最科學的方式來對財富進行計價,並以最經濟的方式來交易,是一個歷史難題。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裡德曼看來,太平洋小島雅浦島居民用在石幣上作記號的方式來交易,與美聯儲將黃金儲備賬單從一個抽屜移到另一個抽屜,本質並無不同。

為此他產生一個偉大的靈感:可以用計算機技術(數學)來建立比國家信用更可靠的貨幣體系。弗裡德曼構思了一個自動化裝置,可以按程式來發行貨幣,從而避免各國央行無限制的開動他們的印刷機。

可是,怎麼來實現這一設想?怎樣去製造不可偽造的貨幣呢?

上個世紀80年代,一群天才程式設計師在密碼郵件組探討這一難題。

1982年,大衛•喬姆(DavidChaum)提出不可追蹤的密碼學網路支付系統。8年後,他將此想法擴充套件為密碼學匿名現金系統,即Ecash。

1998年,戴偉(WeiDai)的論文闡述了一種匿名的、分散式的電子現金系統:b-money。

與此同時,尼克•薩博(NickSzabo)發明了Bitgold,提出工作量證明機制,使用者通過競爭性地解決數學難題,然後將解答的結果用加密演算法串聯在一起公開發布,構建出一個產權認證系統。

哈爾•芬尼(HalFinney)則把該機制完善為一種“可重複利用的工作量證明”。

2008年11月1日,一個名不見經傳,自稱中本聰(SatoshiNakamoto)的網友,在metzdowd.com的密碼學郵件組中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現金支付系統》,闡述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構想。

1.3礦工第一人

對於中本聰的想法,當時,最好的反應也只是持懷疑態度的接受。密碼學研究人員已經看到太多低水平的新手想出來的巨集偉計劃了。他們的本能反應就是懷疑。

不過,這份郵件引起一個人的注意–哈爾•芬尼。

哈爾•芬尼是在密碼圈成名已久大牛,PGP加密的作者的之一。哈爾•芬尼早就構想過一種基於密碼學的貨幣。他甚至曾經嘗試創造過基於一種基於計算工作量的貨幣,名為RPOW。

事實上,比特幣用到的核心技術之一,便是基於他當年提出的“可重複使用的工作量證明機制”。

而中本聰是一個發奮圖強的程式設計師。他不止提想法,他還寫程式碼。

2009年1月3日,他釋出了bitcoin客戶端的第一版。(題外話,推薦一篇文章《我就差一個程式設計的》)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哈爾•芬尼通過郵件向中本聰報告了不少BUG,然後中本聰把它們一一搞定。

很快,比特幣軟體的執行非常穩定了。所以哈爾•芬尼就讓它自己執行著。那時候,挖幣的難度還只是1,可以通過CPU輕易地得到塊,根本不需要GPU。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裡,哈爾•芬尼開採了幾千個比特幣。

後來,哈爾•芬尼覺得執行bitcoin客戶端會導致計算機很燙,而且風扇的噪音也讓他感到困擾,於是就把軟體關閉了。

或許,他沒有意識到,他會因此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就像人們永遠會記得,貝爾發明電話時,第一句話是向他的助手喊道:

“沃森,快過來,我想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