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補部落格 第二十六篇 計算機網路複習一

财神给你送元宝發表於2024-06-18

第一章 概述

1.基本概念

- 鏈路,結點,協議和服務,實體和對等實體,各層PDU

  1. 鏈路:連線結點的稱為鏈路,可以是銅纜,光纖,衛星等

  2. 結點:可以是計算機,集線器,交換機或路由器等

  3. 協議:兩個對等實體之間的通訊規則。協議規定了通訊實體之間所交換的訊息的格式、意義、順序以及針對收到資訊或發生的事件所採取的動作。協議有三要素:語法(資料與控制資訊的結構或格式、訊號電平)、語義(需要發出何種控制資訊、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差錯控制)、時序(事件順序、速度匹配)

  4. 服務:在協議的控制下,本層向上一層提供服務,本層使用下一層所提供的服務

  5. 實體:任何可傳送或接收資訊的硬體或軟體程序

  6. 對等實體:位於同等層中相互通訊的兩個實體。對等實體之間處理相同的PDU。

  7. 各層PDU:PDU:對等層之間傳送的資料單位

- C/S模式,B/S模式,P2P模式

  1. C/S模式:也即客戶-伺服器方式。客戶是服務請求方,伺服器是服務提供方。客戶必須知道伺服器的地址,反之不必

  2. B/S模式:也即瀏覽器-伺服器方式。在伺服器安裝SQLserver,MYSQL等資料庫,瀏覽器透過web server同資料庫進行資料交換

  3. P2P模式:對等方式,通訊在對等實體之間直接進行。每一個主機既是客戶又是伺服器,本質上仍是C/S

- LAN,WAN,MAN,PAN的劃分

LAN,WAN,MAN,PAN的劃分:按照網路的作用範圍進行分類,分別為:廣域網WAN(幾十到幾千公里)、都會網路MAN(5~50KM)、區域網LAN(1km左右)、個人區域網PAN(10米左右)

- 網路效能引數:速率,頻寬,吞吐量,時延,往返時間,通道利用率

  1. 速率:資料的傳送速率,單位是Bit/s

  2. 頻寬:在計算機網路中,網路頻寬表示單位時間內網路中某通道所能透過的“最高資料率”,單位為bit/s

  3. 吞吐量:表示在傳送端與接收端之間實際的傳送資料速率(bit/s)

  4. 時延:指資料從網路的一端傳送到另外一端所需的時間。

    1. 傳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傳送資料幀所需要的時間。公式為:資料幀長度(bit)/傳送速率(bit/s)

    2.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通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公式為:通道長度(m)/電磁波在通道上的傳播速率(m/s)

    3. 處理時延: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處理

    4. 排隊時延:在分組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佇列中排隊等待處理

  5. 往返時間:從傳送方傳送資料開始,到傳送方收到來自接受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間

  6. 通道利用率:指某通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有資料透過的

    1. 通道利用率並非越高越好,因為當利用率增大時,該通道引起的時延也就迅速增加

2.網際網路的組成(邊緣部分與核心部分的作用)

邊緣部分:各種端系統如主機,手機,大型或超級計算機組成。位於網路邊緣;執行網路應用程式核心部分:互聯的路由器網路。關鍵功能:路由和轉發,其中交換機是在同一個子網內部轉發資料,路由器是在不同子網之間轉發資料。以資料交換的方式實現資料從源主機透過網路核心到達目的主機。

3.電路交換與分組交換,資料包交換和虛電路交換的特點

  1. 電路交換:最經典的電路交換網路是電話網路。主要特點就是獨佔資源。電路交換的三個階段:建立連線(呼叫)、通訊、釋放連線(掛機)。用多路複用技術解決一條鏈路被多路通訊共享的問題

  2. 分組交換:

    報文:源應用傳送的資訊整體

    分組:由報文拆分成較小的資料塊

    1. 在傳送端,先把較長的報文劃分成較短的,固定長度的資料段

    2. 每一個資料段前面新增上首部構成分組。每一個分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資訊

    3. 依次把各分組傳送到接收端。每個分組在網際網路中獨立地選擇傳輸路徑

    4. 接收端收到分組後剝去首部還原成報文

  3. 資料包交換:將整個報文先傳送到相鄰結點,全部儲存下來後查詢轉發表,轉發到下一個結點

  4. 虛電路交換:即先建一條邏輯通路,其通訊過程類似電路交換。每個分組除了包含資料之外還包含一個虛電路標識號,而不是目的地址的資訊;在預先建好的路徑上的每個節點都知道把這些分組引導到哪裡去,資料分組按已建立的路徑順序透過網路,不再需要路由選擇判定。

4.TCP/IP體系結構,資料的封裝與解封裝

TCP/IP體系

資料的封裝與解*要注意鏈路層不僅加了首部還加了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