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陸續開始出門了,你的城市離“迴歸正常生活”還有多遠?
本週起,新一線城市研究所聯合中國聯通大資料智慧足跡推出《城市生活復原追蹤》系列專題,將對城市人口活動、商業等領域進行持續的資料跟蹤,動態觀察城市運轉恢復情況。
城市要滿血復活,首先需要人員歸位。首期內容,我們利用智慧足跡人口流動大資料,看看不同城市裡,到底有多少人回到常住地、出家門返回工作崗位。
首先來看看城市常住人口迴歸情況。根據中國聯通智慧足跡的活躍裝置資料,我們統計出截至2月23日,不同城市當前常住人口數量佔2019年常住人口數量的比例,即“返城率”。
北方城市的返城率普遍更高,北方人可能會比南方的小夥伴們更早見到樓下熟悉的餐館老闆。全國二線及以上城市中,返城率Top10 的除了重慶之外都位於北方。
而南方不少工廠林立的城市,返城率仍未達到6成。溫州、佛山、金華、蘇州、東莞、嘉興的返城率均低於55%,其中東莞、嘉興的返城率更是在50%以下。
這意味著實體經濟的供應鏈恢復仍然有很多活要幹,我們還會繼續看到各地“包車包機,空投搶人”的新聞。
留在城市裡過年城市的人口比例,對城市人氣“讀條進度”也有很大影響。
以北京和上海為例,截至2020年2月23日,上海返城率比北京低了5個百分點,但其實兩地離城過年的人群中,已回到城市的比例幾乎相等。留在北京過年的常住人口比例比上海高約10個百分點,是導致北上返城率差異的主要原因。
回到工作所在地,也並不代表可以馬上開工。
從官方公開資料中,我們僅能看到對的企業復工率的概括統計。而藉助人口活動資料,我們可以更具體地看出,人們到底是否真正出門開始回到公司坐班。
我們把工作和居住地點不重合、有穩定獨立辦公地點的人群,算作城市裡的上班族。假設已經返城的上班族共有100人,其中20人在工作時間段回到公司附近,那這個城市的“返崗率”就是20%。
你可以把返崗率理解為“公司人上班指數”。可以看到,東南沿海地區的“社畜”們更快地開始出門賺錢養家,廈門返崗率達到了47.3%,粵港澳大灣區的返崗率也超過了36%。
京津冀、長三角與成渝城市群返崗率在三成左右。資料與大家想象中的“網際網路行業發達的城市都在家辦公”有點不一樣,杭州返崗率超過了35%,而上海地鐵的晚高峰仍然可以享受一人獨坐一排的待遇。
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長江中游城市群返崗率僅為二成。
同時觀察城市的返城率與返崗率,能夠管窺你所在城市的組織動員復工復產的效率。
東莞僅有一半常住人口迴流,排名較低。但其返崗率遙遙領先,達到了近45%。可見雖然東莞常住人口返回得比較慢,但其工廠開工效率很高。而蘇州截止2月21日其返崗率仍比東莞低了27個百分點。
“福建和廣東的工廠開工早,江浙很多生意都被搶過去了”,一名溫州濱海工業園區的企業主告訴新一醬,2月22日園區真正開始啟動大面積復工,直到目前開工的企業仍不多。
比較更多城市,可以發現不同能級城市間返城率差距很大,而返崗率卻沒有相差那麼大,都在25%到32%的區間,如不統計武漢,新一線城市的返崗率接近三成。
這說明,北上廣深雖然常住人口回來的不多,開工卻不算慢。可見能級高的城市,復工復產的動員能力更高,壓力下體現出較強的城市復原能力。
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