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H齊聚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近距離看懂平安的“城市摺疊”

naojiti發表於2019-08-27

城市的智慧化正在從一個遙遠的技術概念,變成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的真實細節。德勤釋出的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全球已啟動或正在建設的智慧城市專案就高達1000多,僅中國在建城市就超過500個。

從市民生活到政府管理,到公共服務與產業園區,AI等前沿技術正在與千行萬業融合。在整個舉要治繁的城市重構過程中,自然離不開規劃師們的錦心妙手。

最近,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即將在上海開幕,中國平安、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科技巨頭都將現身行業生態展區,展現自身在智慧城市這同一個目標下,差異化的戰略部署與思考邏輯。

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中國平安的五大生態圈(金融、醫療、汽車、房產、智慧城市)首次集體亮相。

作為為數不多可以讓智慧城市與其他生態相互牽引、推動、協作,進而推動城市進化的企業,這次大會也給了我們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由點及面去認知平安智慧城市中流動的各個要素,從大量的真實案例中探索不同廠商的發展異同。

至纖至悉:四個側影中折射的城市肌理

2017年,平安智慧城市戰略正式浮出水面,高調宣佈加入中國智慧城市發展聯盟,將深耕多年的智慧城市平臺和技術輸出給各地政企。2018年,智慧城市不僅成為平安五大核心戰略之一,還從平安科技下屬的事業部變成了獨立運營的集團子公司。經過兩年時間的奮鬥,平安已經躋身“PATH”陣營,與阿里、騰訊、華為等科技巨頭一起成為智慧城市的領軍者,也有了許多可以分享的成果和故事。

宏大的技術名詞與戰略願景,是如何以具象的技術和應用來到每個普通人身邊?在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我們有機會近距離感受四個非常鮮活的案例:

首先是平安聯手深圳市政府打造的i深圳App。自從2019年1月上線之後,我許多深圳朋友都發來賀電,表示感覺深圳的幸福指數已經超過了許多國際大都市。

比如某網際網路公司高管葉子,最近因為 “過勞病”,在很多城市,這意味著無數麻煩的開始。與黃牛鬥智鬥勇搶奪一個專家號,輾轉在一個又一個政務部門辦理業務,為醫保報銷開出N張證明……但葉子說,現在i深圳App幾乎可以幫她線上上解決所有問題,透過醫療健康、社會保障、政務辦事、生活繳費等多個板塊,葉子很容易就能完成掛號、報銷等一系列操作。

“一屏一卡一賬號”的設計,不僅讓她避免了反覆提交資料的無用功,還能根據她的個人使用者畫像與高頻應用來提供差異化服務,從4000餘項服務類目中主動為她推薦相關內容,如網上社保報銷、刷臉申請證明,將原本需要線下跑多次的手續化繁為簡。葉子說,少一點不必要的委屈與疲憊,城市的幸福感有時其實就這麼簡單。

同樣有此感受的,是經常與葉子打交道的醫生王冰。作為一名公立三甲醫院的專科主治醫師,王冰每天需要接待上百名患者,幾分鐘內就需要做出專業診治判斷。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透支著他的身體,而更令他憂慮的是,少了許多時間指導博士生與基層輪崗,年輕人才得不到培養,優質醫療資源向頭部醫院聚集,老百姓看病會越來越難。

不過,王冰說,最近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目前醫院引進了平安的智慧醫療系統AskBob,能夠在實際工作中進行智慧影像分析、科研動態分析等等大大提升了自己在臨床決策、科研創新上的效率,緩解了工作壓力。

在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我們還有機會看到,除了專家級應用之外,基層版AskBob還整合了海量文獻知識檢索,藉助NLP和醫療知識圖譜等AI技術,能夠幫助醫學生和基層醫生等快速完成病例分析、醫療百科等學習,診療能力的整體提升也將進一步普惠所有市民。

除了生活和工作上的改變,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切的創新,來自平臺“1+7+C”智慧交通一體化管理平臺,正在改變“堵城”的面貌。

對此,出行的市民與一線交警的感受都有鮮明的體會。以往高峰期往往需要留出兩三個小時的路程趕往機場,但這種習慣正在被智慧城市所打破。

原來平安透過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與交通大資料等,採集全市多個卡口高畫質攝像頭的視覺化監控,交警可以在雲端實時掌握各個地區卡口的擁堵狀況、車流量、道路飽和度,“交通大腦”還能預測未來1小時的交通動態,協助交警制定疏導布控計劃。機場、高鐵、旅遊景區、CBD等重度擁堵地區,擁堵警情和事故警情都在同比減少。管理者的調控壓力在減少,市民出行的時間成本也變得越來越低。

當然,與容易被智慧化改造的交通出行不同,城市中還有不少“硬骨頭”有待解決。其中讓城市管理部門十分頭痛的類目,恐怕要屬與市民健康息息相關的餐飲行業。

由於商家繁多,人員素質良莠不齊,流程長,監控難度大,想要對食品風險進行預警,委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最近深圳的監管人員卻輕鬆了不少。原來深圳接入12000多家餐飲企業的近5萬臺攝像頭,對後廚進行實時監控時,能透過人工智慧進行違規識別,一旦發現問題和線索,就會同步推送到監管人員的手機上,直接派發檢查任務。

同時,需要企業整改的問題後續也會推送到餐飲企業管理人員的app上,整改完成後監管人員線上上稽核確認,政企互動更加方便透明高效。

我們還了解到,深圳市2000多所學校也即將完成校園食安系統的改造,除了對食材儲存和加工過程進行監測以外,額外增加的營養分析、配餐管理等功能,也在進一步幫助教育部門提供更優質安全的服務。

展廳中還會有許多平安智慧城市專案落地案例,驚喜留給大家,不再一一贅述。藉由這些普通市民與一線管理者的體會,在遍佈在城市角落的一個個鮮活人生背後,或許是時候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城市的智慧化升級,到底意味著什麼?

答案也許是,剝離宏偉的概念與命題,讓科技層層進入城市生活的肌理,在無數個細節之中砌出智慧城市的龐大實體,讓AI等前沿技術成為普羅大眾能夠觸達的存在。

秉軸持鈞:再造城市的智慧通衢

義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一書中寫道,運籌帷幄的帝王忽必烈,構想出了“金剛石”一般的城市。在那裡,城市被分成許多小得不能再分的元素,例如城牆、街道、房屋、河流、橋樑、港口、山崖、戰爭、憂傷、幸福等等。把它們當做構成城市的基本分子,無論金剛石外形如何千變萬化,管理者都能對之瞭然於胸。

但這樣無懈可擊的城市構想,總是與複雜的現實有這樣那樣的矛盾牴牾之處,因為有很多例外和不確定無法被囊括在精確的計算中。

那麼,如今搭建在大資料、AI、雲端計算等技術基石之上的智慧城市,有可能淬鍊出一座“金剛石之城”嗎?至少在平安這裡,答案是肯定的。

從前面的個體例項中不難看出,平安在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政務等城市生活的關鍵領域,對每一個基本分子的需求洞若觀火。

在眼花繚亂的技術成果與應用功能背後,平安到底是如何為城市排兵佈線的?我們發現,平安的城市規劃邏輯,就是絕非僅僅關注某一點、或某一條線的技術解決方案,而是一個讓城市所有角色收穫價值的綜合體。針對行業全貌,從流程機制出發,讓政府部門與社會機構互信互通,從而為市民服務打通了橋樑。

一個“優政、興業、惠民”的智慧城市樣本,就在平安由點到線再到面的全流程再造中掀開巨幕。

從城市到萬物:平安的長算與遠略

透過一場從細節出發的技術巡禮,不難看到以金融企業起家的平安,與網際網路、硬體巨頭躋身智慧城市一線玩家的實力。

不過,在這個產業激變的關鍵時刻,各省市智慧城市政策方案持續出爐,入局的科技巨頭也逐步增多,平安智慧城市將如何為整個生態群的未來夯定基礎,也成了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

前面我們提到,在智慧城市的建構中,平安是以全面佈局、整區發展的思路來佈局的,這種模式既讓AI等前沿技術得以在不同行業、不同場景中啟動複雜的差異化供給,同時又避免了因片面重複建設而造成的城市資料孤島、系統智慧化不完整等局面,搭建了智慧技術的現實應用空間。

但它也面臨一個艱難的問題,就是需要宏觀上頂層設計,避免各區縣各自為政,資料斷層;細節上資料主導,避免政績優先,業務脫離實際。換句話說,智慧城市是一個政府規劃、系統建設、落地追蹤等方方面面都精心設計的系統工程,這也對傳統自上而下的城市管理者——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戰。

對此,平安具體有怎樣的解決辦法呢?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現場,從“全視通城市智腦”系統的身上,我們可以一窺平安助力政府轉型的特殊思路。

對平安智慧城市戰略有所瞭解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核心是“1+N”架構,也就是1朵以平安云為核心的智慧城市雲,整合平安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計算三大科技;N個具體板塊,涵蓋政務、財政、民政、安防、交通、教育、醫療、房產、環保、養老等包羅永珍的城市生活需求。在“雲端大腦”與“終端分子”之間,顯然需要一個“服務型”的政府,扮演調整、最佳化、決策、服務的重要角色。而“全視通城市智腦”的出現,所擔當的就是這樣一個輔助決策、耳聰目明的“高階智囊”。

總體來看,“全視通城市智腦”運營指揮中心,由四大平臺構成:服務開放平臺、MaxView資料分析工作臺、MaxLogic決策引擎、MaxPower智慧分析平臺和資料治理平臺。也就是說,透過“全視通城市智腦”作為統一的工作工具,可以將各個產業板塊與雲端智慧分析,以集約化、元件化、協同化的方式,讓管理者縱覽城市資料的毫釐變化,將產業狀態以動態量化方式展示出來,從而讓頂層決策與排程能夠在智慧演算法與全維度資料的支撐下,真正貼近民生、高度可靠,告別“拍腦袋”式管理。

比如傳統經濟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各部門在一定的週期內進行資料普查,管理者再根據浩瀚的資料進行彙總整理之後,做出相應的措施。一方面定期資料難以反應市場當下的真實動態,很容易錯過發展調控的關鍵期;還可能因為資料偏差導致誤判,做出不利產業發展的決策。

因此“全視通城市智腦”在落地深圳的時候,就為政府業務部門構建了全面的經濟執行監控分析系統,具體的監測指標包括了各行政區域的合作情況、工業投資、吸引外資、用電指數、貨物進出口資料等等4000多個關鍵資料。一旦經濟領域發生異常狀況,透過自動預警、智慧跟蹤等視覺化反饋,實時輔助管理。據瞭解,自從“全視通城市智腦”平臺執行之後,深圳市的政府決策速度提高了16%。

這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只有城市管理者有意願、有能力用新思路去重新理解城市,智慧的繁榮與流動才有了可能。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為什麼不是純粹的科技企業,平安反而能走出了一條與近鄰們不同的差異化之路?這樣三個詞可能比較貼切:

一是產業貼合度。智慧城市的改造一定是多種底層技術、多個產業生活場景的交錯疊加,而平安的一大優勢就是在多個生態都有綜合佈局,一直與地方政府、產業的真實需求和工作方式互動,實戰經驗豐富。更瞭解各個業務場景下的實際痛點,自然也就能從各種細節入手來降低各個環節進入智慧階段的負擔。比如在智慧政務上,透過“全視通城市智腦”作為中颱,將智慧城市的資料流動變得視覺化、場景化,直接降低了智慧化落地的認知門檻。

二是技術說服力。也正是這種深耕金融、服務行業多年的內功與品牌形象,賦予了平安合作伙伴以足夠的信心,更積極地將三大技術能力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計算等,與實際需求和應用場景相結合,最終轉換為產品層面的實踐。平安智慧城市對醫療、經濟領域的改造,就緊靠平安“大金融資產”和“大醫療健康”兩大主業,不同生態板塊的技術能力相互交織,造就了大眾對智慧城市服務商全新的能力想象。

三是生態一體化。在智慧城市建設上,平安引領各個合作伙伴將平臺打通,平安雲平臺涵蓋了平安集團95%以上的業務公司,支撐了80%的業務系統運作,也讓統一化、標準化、系統化服務成為了可能,從而賦予了智慧城市更具後勁的生長力。

換句話說,複雜而多元的城市智慧版圖,反而特別適合平安集團這樣的解決方案提供商。

從落地應用的百花齊放,到系統建設的四通八達,再到頂層設計的統攬全域性,平安在智慧城市這條賽道上的生態佈局已經足夠宏偉,但我們發現,這依然只是管中窺豹。

如果說城市是平安引領智慧化變革的能力佐證,那麼五大生態圈的廣泛協同,能夠探索出更多新產業技術週期內的獨特價值。伴隨著“科技賦能生態”的階段性成功,智慧生態與金融也將在價值創生上融為一體。

正如平安集團董事長兼CEO馬明哲所說,“過去傳統的金融模式是先賣產品再做服務,現在是先提供服務再提供產品。當生態建立好之後,我們希望用生態來賦能金融”。

這個聽起來相對遙遠的願景,其實已經在智慧城市中悄然開啟了藍圖的一角。在平安與重慶市政府聯合打造的智慧財政一體化解決方案中,股權融資、小微創業、基建貸款、個人信託等金融業務,未來都可能與平安銀行等金融體系協作融合,打造更符合城市發展需求的產品與服務。

從這個角度看,平安智慧城市的服務上限,遠遠不止於眼前的種種成就。城市在變化,生態在融動,大眾對於平安的價值認知也必將抵達新的疆域。

行走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現場,在城市與AI千絲萬縷的關聯當中,機遇與挑戰並存,動力與壓力同在。而平安智慧城市的野望,是金融企業前所未有的壯志雄心,也是科技巨頭難望項背的沉澱與厚重。平安劍指的遠方,或許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應許之地。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65520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