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 文章主要是借鑑他人,但是自己很想總結出一套規範
一、重要概念:
REST,即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縮寫。我對這個片語的翻譯是"表現層狀態轉化"。
Resource(資源) :物件的單個例項。 例如,一隻動物。它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張圖片、一首歌曲、一種服務,總之就是一個具體的實在。你可以用一個URI(統一資源定位符)指向它,每種資源對應一個特定的URI。要獲取這個資源,訪問它的URI就可以,因此URI就成了每一個資源的地址或獨一無二的識別符。
集合:物件的集合。 例如,動物。
第三方:使用我們介面的開發者
表現層(Representation)
"資源"是一種資訊實體,它可以有多種外在表現形式。我們把"資源"具體呈現出來的形式,叫做它的"表現層"(Representation)。
狀態轉化(State Transfer)
訪問一個網站,就代表了客戶端和伺服器的一個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勢必涉及到資料和狀態的變化。網際網路通訊協議HTTP協議,是一個無狀態協議。這意味著,所有的狀態都儲存在伺服器端。因此,如果客戶端想要操作伺服器,必須通過某種手段,讓伺服器端發生"狀態轉化"(State Transfer)。而這種轉化是建立在表現層之上的,所以就是"表現層狀態轉化"。
客戶端用到的手段,只能是HTTP協議。具體來說,就是HTTP協議裡面,四個表示操作方式的動詞:GET、POST、PUT、DELETE。它們分別對應四種基本操作:GET用來獲取資源,POST用來新建資源(也可以用於更新資源),PUT用來更新資源,DELETE用來刪除資源。
比如,文字可以用txt格式表現,也可以用HTML格式、XML格式、JSON格式表現,甚至可以採用二進位制格式;圖片可以用JPG格式表現,也可以用PNG格式表現。
URI只代表資源的實體,不代表它的形式。嚴格地說,有些網址最後的".html"字尾名是不必要的,因為這個字尾名錶示格式,屬於"表現層"範疇,而URI應該只代表"資源"的位置。它的具體表現形式,應該在HTTP請求的頭資訊中用Accept和Content-Type欄位指定,這兩個欄位才是對"表現層"的描述。
綜合上面的解釋,我們總結一下什麼是RESTful架構:
(1)每一個URI代表一種資源;
(2)客戶端和伺服器之間,傳遞這種資源的某種表現層;
(3)客戶端通過四個HTTP動詞,對伺服器端資源進行操作,實現"表現層狀態轉化"。
二、REST介面規範
1、動作
GET (SELECT):從伺服器檢索特定資源,或資源列表。
POST (CREATE):在伺服器上建立一個新的資源。
PUT (UPDATE):更新伺服器上的資源,提供整個資源。
PATCH (UPDATE):更新伺服器上的資源,僅提供更改的屬性。
DELETE (DELETE):從伺服器刪除資源。
首先是四個半種動作:
post、delete、put/patch、get
因為put/patch只能算作一類,所以將patch歸為半個。
另外還有有兩個較少知名的HTTP動詞:
HEAD - 檢索有關資源的後設資料,例如資料的雜湊或上次更新時間。
OPTIONS - 檢索關於客戶端被允許對資源做什麼的資訊。
2、路徑(介面命名)
路徑又稱"終點"(endpoint),表示API的具體網址。
在RESTful架構中,每個網址代表一種資源(resource),所以網址中不能有動詞,只能有名詞,而且所用的名詞往往與資料庫的表格名對應。一般來說,資料庫中的表都是同種記錄的"集合"(collection),所以API中的名詞也應該使用複數。
舉例來說,有一個API提供動物園(zoo)的資訊,還包括各種動物和僱員的資訊,則它的路徑應該設計成下面這樣。
介面儘量使用名詞,禁止使用動詞,下面是一些例子。
GET /zoos:列出所有動物園
POST /zoos:新建一個動物園
GET /zoos/ID:獲取某個指定動物園的資訊
PUT /zoos/ID:更新某個指定動物園的資訊(提供該動物園的全部資訊)
PATCH /zoos/ID:更新某個指定動物園的資訊(提供該動物園的部分資訊)
DELETE /zoos/ID:刪除某個動物園
GET /zoos/ID/animals:列出某個指定動物園的所有動物
DELETE /zoos/ID/animals/ID:刪除某個指定動物園的指定動物
反例:
/getAllCars
/createNewCar
/deleteAllRedCars
再比如,某個URI是/posts/show/1,其中show是動詞,這個URI就設計錯了,正確的寫法應該是/posts/1,然後用GET方法表示show。
如果某些動作是HTTP動詞表示不了的,你就應該把動作做成一種資源。比如網上匯款,從賬戶1向賬戶2匯款500元,錯誤的URI是:
POST /accounts/1/transfer/500/to/2
正確的寫法是把動詞transfer改成名詞transaction,資源不能是動詞,但是可以是一種服務:
POST /transaction HTTP/1.1
Host: 127.0.0.1
from=1&to=2&amount=500.00
理清資源的層次結構,比如業務針對的範圍是學校,那麼學校會是一級資源(/school),老師(/school/teachers),學生(/school/students)就是二級資源。
3、版本(Versioning)
應該將API的版本號放入URL。如:
https://api.example.com/v1/
另一種做法是,將版本號放在HTTP頭資訊中,但不如放入URL方便和直觀。Github採用這種做法。
4、過濾資訊(Filtering)
如果記錄數量很多,伺服器不可能都將它們返回給使用者。API應該提供引數,過濾返回結果。
下面是一些常見的引數。
?limit=10:指定返回記錄的數量
?offset=10:指定返回記錄的開始位置。
?page_number=2&page_size=100:指定第幾頁,以及每頁的記錄數。
?sortby=name&order=asc:指定返回結果按照哪個屬性排序,以及排序順序。
?animal_type_id=1:指定篩選條件
引數的設計允許存在冗餘,即允許API路徑和URL引數偶爾有重複。比如,
GET /zoo/ID/animals 與 GET /animals?zoo_id=ID 的含義是相同的。
5、狀態碼(Status Codes)
狀態碼範圍
1xx 資訊,請求收到,繼續處理。範圍保留用於底層HTTP的東西,你很可能永遠也用不到。
2xx 成功,行為被成功地接受、理解和採納
3xx 重定向,為了完成請求,必須進一步執行的動作
4xx 客戶端錯誤,請求包含語法錯誤或者請求無法實現。範圍保留用於響應客戶端做出的錯誤,例如。他們提供不良資料或要求不存在的東西。這些請求應該是冪等的,而不是更改伺服器的狀態。
5xx 範圍的狀態碼是保留給伺服器端錯誤用的。這些錯誤常常是從底層的函式丟擲來的,甚至
開發人員也通常沒法處理,傳送這類狀態碼的目的以確保客戶端獲得某種響應。
當收到5xx響應時,客戶端不可能知道伺服器的狀態,所以這類狀態碼是要儘可能的避免。
伺服器向使用者返回的狀態碼和提示資訊,常見的有以下一些(方括號中是該狀態碼對應的HTTP動詞)。
200 OK - [GET]:伺服器成功返回使用者請求的資料,該操作是冪等的(Idempotent)。
201 CREATED - [POST/PUT/PATCH]:使用者新建或修改資料成功。
202 Accepted - [*]:表示一個請求已經進入後臺排隊(非同步任務)
204 NO CONTENT - [DELETE]:使用者刪除資料成功。
400 INVALID REQUEST - [POST/PUT/PATCH]:使用者發出的請求有錯誤,伺服器沒有進行新建或修改資料的操作,該操作是冪等的。
401 Unauthorized - [*]:表示使用者沒有許可權(令牌、使用者名稱、密碼錯誤)。
403 Forbidden - [*] 表示使用者得到授權(與401錯誤相對),但是訪問是被禁止的。
404 NOT FOUND - [*]:使用者發出的請求針對的是不存在的記錄,伺服器沒有進行操作,該操作是冪等的。
406 Not Acceptable - [GET]:使用者請求的格式不可得(比如使用者請求JSON格式,但是隻有XML格式)。
410 Gone -[GET]:使用者請求的資源被永久刪除,且不會再得到的。
422 Unprocesable entity - [POST/PUT/PATCH] 當建立一個物件時,發生一個驗證錯誤。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 [*]:伺服器發生錯誤,使用者將無法判斷髮出的請求是否成功。
502 閘道器錯誤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504 閘道器超時
參考資料:
RESTful API 設計指南--阮一峰: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4/05/restful_ap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