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的基本概念基於兩點:資源的分散式整合、資源的按需使用。

 

1.       資源的分散式整合:雲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基於IP構建的網路系統及其上的各類計算及儲存資源,在雲的內部將計算能力、儲存能力、資料等資源自動整合,其整合的基礎通訊手段就是IP,基於安全及方便性的考慮,各類資源實際上是分散式存放的,雲邊界以資源提供者及使用者為界限,但事實上這兩個角色在同一個節點、同一臺機器上很可能是同時存在的,各類P2P的應用,可以視為雲端計算的幼稚版。

2.       資源的按需使用: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方便可靠的使用雲中的計算、儲存及資料資源。

 

負載均衡裝置實際上是雲端計算的基礎之一,2臺以上伺服器的負載均衡實際就是最簡單及基本的雲系統,符合以上兩個原則:資源整合及按需使用;目前概念中的雲端計算仍需大量使用負載均衡裝置,因為在目前及可見未來的技術手段下,只有負載均衡(應用交付)裝置才能有效整合IP網路中各類資源,同時向使用者按需提供。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F5Radware甚至A10等專業負載均衡廠商才能保持良好增長性,而同時傳統網路裝置廠商陷入了市場爭奪戰,其目的是提供優質低價的網路基礎設施,因為基本的網路裝置,如路由器、交換機、防火牆等已是平民裝置。也正是應用交付裝置的技術專業性,國內廠商的介入始終以低價為基本策略,品牌是一方面,根本的原因還是技術無法與前述大廠匹敵,直至Banggoo出世,可以看到不少希望,至少在本地及全域性負載均衡、快取、流量優化、安全管理及SSL加解密上,與大廠處於同一技術位置,在易用性上甚至超過多年發展的海外大廠。

 

雲端計算與虛擬化很多時候是相同含義,VmwareCtrixMicrosoft等提供的是計算能力的按需使用及整合,簡單說就是將一臺高效能物理伺服器虛擬化為若干臺互不干擾的邏輯伺服器,或者是通過IP網路手段實現電腦桌面的虛擬化(實質是一種軟體分發,只是這裡的軟體包括作業系統)。前一種虛擬化解決了硬體計算能力高於應用需求而造成的浪費,同時帶來優異的可維護性及可靠性;後一種虛擬化解決了桌面安全管理的難題,帶來另一種客戶終端(瘦客戶機)。

 

Vmware等虛擬化平臺部分解決了應用對硬體能力的按需使用問題,但是無法對相對高負荷應用進行計算能力整合,比如某個應用需要不止一臺物理伺服器提供服務時,同時也解決不了應用服務的可靠性問題,就算是虛擬機器的智慧化管理仍避免不了虛擬機器的啟停而帶來的服務中斷。更解決不了流量優化(連線複用,減少伺服器壓力等)問題,至於大量佔用CPU計算資源的SSL加解密更是無法解決。

 

正是以上原因,虛擬化目前的主要目標是低負荷應用,而將虛擬化與應用交付裝置的結合使用才能達到完美的雲端計算效果,這也是Vmware等廠商推出負載均衡軟體模組(第三方產品)的原因,但是該類軟體是基於伺服器平臺的,沒有專門設計的晶片作為基礎,其效能難以令人滿意。F5等廠商更是宣稱自己是雲端計算的關鍵設施廠商。

 

實際上,標準的虛擬化做法是將同一個應用的兩個以上虛擬機器分佈於不同物理機,由應用交付裝置對這些邏輯伺服器進行負載均衡,從而實現計算能力的整合及提高可靠性,更進一步,可以通過應用交付裝置(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可以)的智慧化程式設計功能,與虛擬化平臺的API結合,在現有邏輯伺服器能力不足以滿足應用需求時,自動啟動下一個虛擬機器,提供更多的計算能力;或者是反過來,以降低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