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中的閉包總結

發表於2016-01-01

前幾天又有人在我的這篇文章 python專案練習一:即時標記 下留言,關於其中一個閉包和re.sub的使用不太清楚。我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搜尋了下,發現沒有寫過閉包相關的東西,所以決定總結一下,完善部落格上Python的內容。

1. 閉包的概念

首先還得從基本概念說起,什麼是閉包呢?來看下維基上的解釋:

上面提到了兩個關鍵的地方: 自由變數 和 函式, 這兩個關鍵稍後再說。還是得在贅述下“閉包”的意思,望文知意,可以形象的把它理解為一個封閉的包裹,這個包裹就是一個函式,當然還有函式內部對應的邏輯,包裹裡面的東西就是自由變數,自由變數可以在隨著包裹到處遊蕩。當然還得有個前提,這個包裹是被建立出來的。

在通過Python的語言介紹一下,一個閉包就是你呼叫了一個函式A,這個函式A返回了一個函式B給你。這個返回的函式B就叫做閉包。你在呼叫函式A的時候傳遞的引數就是自由變數。

舉個例子:

這裡面呼叫func的時候就產生了一個閉包——inner_func,並且該閉包持有自由變數——name,因此這也意味著,當函式func的生命週期結束之後,name這個變數依然存在,因為它被閉包引用了,所以不會被回收。

另外再說一點,閉包並不是Python中特有的概念,所有把函式做為一等公民的語言均有閉包的概念。不過像Java這樣以class為一等公民的語言中也可以使用閉包,只是它得用類或介面來實現。

更多概念上的東西可以參考最後的參考連結。

2. 為什麼使用閉包

基於上面的介紹,不知道讀者有沒有感覺這個東西和類有點相似,相似點在於他們都提供了對資料的封裝。不同的是閉包本身就是個方法。和類一樣,我們在程式設計時經常會把通用的東西抽象成類,(當然,還有對現實世界——業務的建模),以複用通用的功能。閉包也是一樣,當我們需要函式粒度的抽象時,閉包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在這點上閉包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只讀的物件,你可以給他傳遞一個屬性,但它只能提供給你一個執行的介面。因此在程式中我們經常需要這樣的一個函式物件——閉包,來幫我們完成一個通用的功能,比如後面會提到的——裝飾器。

3. 使用閉包

第一種場景 ,在python中很重要也很常見的一個使用場景就是裝飾器,Python為裝飾器提供了一個很友好的“語法糖”——@,讓我們可以很方便的使用裝飾器,裝飾的原理不做過多闡述,簡言之你在一個函式func上加上@decorator_func, 就相當於decorator_func(func):


在裝飾器的這個例子中,閉包(wrapper)持有了外部的func這個引數,並且能夠接受外部傳過來的引數,接受過來的引數在原封不動的傳給func,並返回執行結果。

這是個簡單的例子,稍微複雜點可以有多個閉包,比如經常使用的那個LRUCache的裝飾器,裝飾器上可以接受引數@lru_cache(expire=500)這樣。實現起來就是兩個閉包的巢狀:

不太懂閉包的同學一定得能夠理解上述程式碼,這是我們之前面試經常會問到的面試題。

第二個場景 ,就是基於閉包的一個特性——“惰性求值”。這個應用比較常見的是在資料庫訪問的時候,比如說:

上面這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展示了通過閉包完成惰性求值的功能,但是上面query返回的結果並不是函式,而是具有函式功能的類。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Django的queryset的實現,原理類似。

第三種場景 , 需要對某個函式的引數提前賦值的情況,當然在Python中已經有了很好的解決訪問 functools.parial,但是用閉包也能實現。

看起來這又是一個牽強的例子,不過也算是實踐了閉包的應用。

最後總結下,閉包這東西理解起來還是很容易的,在Python中的應用也很廣泛,這篇文章算是對閉包的一個總結,有任何疑問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