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安裝部署

小小的書童發表於2018-05-16

Linux桌面發行版

Ubuntu
CentOS
Red heat Linux
Oracle Linux

一、系統安裝

1、系統分割槽

若手動分割槽swap和根分割槽必須建立,推薦建立boot分割槽。

/———-根目錄,唯一必須掛載的目錄。(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有2G的容量應該是夠用了。當然了,很多東西都是多多益善的)
swap—-交換分割槽,它的容量只要約等於您的實體記憶體就可以了,如果超過了您實體記憶體兩倍的容量,那絕對是一種浪費。
/home—這是您的家目錄,通常您自己建立的檔案,都儲存在這裡,您最好給它分配一個分割槽
/usr——應用程式目錄。大部分的軟體都安裝在這裡,如果您計劃安裝許多軟體,建議也給它分配一個分割槽
/var——如果您要作一些伺服器方面的應用,可以考慮給它分配一個較大的分割槽
/boot—-如果您的硬碟不支援LBA模式(不太可能),您最好掛載它,如果掛載,將它掛載在硬碟的第一個分割槽。一般來說,掛載的分割槽只要100M大小就足夠了。

舉例:

Desktop:
      /               /dev/hda1              10~15G足矣    
      /home           /dev/hda2              最大的剩餘空間    
      /boot          /dev/hda3               100MB即可    
      swap           /dev/hda5               大約記憶體大小(建議至少512MB)

Server:
    /                 /dev/hda1               10~15G足矣    
   /home              /dev/hda2               最大的剩餘空間的一半    
   /boot              /dev/hda3               100MB即可    
   swap               /dev/hda5               大約記憶體大小(建議至少512MB)    
   /var               /dev/hda6               視伺服器功能決定大小,至少需要1GB以上    
   /usr               /dev/hda7               最大的剩餘空間的一半

 

 

2、配置yum源
1)連線光碟機並進行掛載

#mount -o loop /dev/cdrom /media

 

2)配置yum源

#mv /etc/yum.repos.d/rhel-source.repo  /etc/yum.repo/rhel-source.repo.bak
#vim /etc/yum.repos.d/yum.repo   \此時按i進行編輯
[rhel6u4]
name=Server
baseurl=file:///media
enable=1
gpgcheck=0

按ESC,輸入wq儲存退出

導KEY

# rpm --import /media/RPM-GPG-KEY-oracle

 

3)檢查yum源是否配置成功

#yum clean all
#yum repolist

 

4)為使yum源每次開機生效,需配置開機掛載

#echo mount -o loop /dev/cdrom /media >>/etc/rc.local

 

3、安裝tools虛擬工具

#mount -o loop /dev/cdrom /media
#cp /media/VMwareTools-9.6.2-1688356.tar.gz /usr/src
#cd /usr/src
#tar -xvzf VMwareTools-9.6.2-1688356.tar.gz
#cd vmware-tools-distrib/
#perl vmware-install.pl

 

4、安裝完成

二、環境初始化
1、開啟終端
1)桌面空白部分點選右鍵–>開啟終端
2)alt+f2               開啟執行視窗,輸入:gnome-terminal,回車
3)ctrl+shift+n       #(當前活動視窗必須是一個終端) 
4)ctrl+shift+t        #在原有終端的基礎上開啟一個標籤: 
5)alt+數字           #標籤之間互相切換:
6)ctrl+shift+w      #關閉當前標籤: 
7)ctrl+l                #清屏:
8)ctrl+alt+d         #顯示桌面

2、配置網路卡
測試網路卡是否可用

# mii-tool eth0

#vim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1
DEVICE=eth1
HWADDR=38:83:45:F2:65:42
TYPE=Ethernet
UUID=64d0b609-f638-412a-a97a-86b264c119b1
ONBOOT=yes
NM_CONTROLLED=no
BOOTPROTO=static
IPADDR=192.168.2.132
NETMASK=255.255.255.0

 

如遇系統無法識別網路卡裝置可嘗試如下方法:
1)cp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1
2)清除ifcfg-ethX中的MAC資訊
3)清除vim /etc/udev/rules.d/70-persistent-net.rules 中與eth1網路卡有關的資訊
4)重啟系統

3、關閉防火牆、SELINUX

# /etc/init.d/iptables stop
# chkconfig iptables on

# senenforce 0
# vim /etc/sysconfig/selinux
改為:SELINUX=disabled

 

4、修改系統語言、時間

# echo $LANG             //檢視當前語言 漢語:zh_CN.utf8
# LANG=en_US             //修改為英文
# vim /etc/sysconfig/i18n
LANG="zh_CN.UTF-8"

# date -s 2014/5/31    //設定日期
# date -s 14:11:00     //設定時間

 

5、檢視日誌

# vim /var/log/messages  #系統日誌

# vim /var/log/secure    #安全日誌

 

6、檢視佔用埠
檢視埠被誰佔用

# netstat -tnlp |grep :80

 

NMAP掃描

nmap -v -A 192.168.1.102

 

7、linux虛擬機器解除安裝

#vmware-installer -u vmware-workstation

 

工具軟體使用:
linux錄屏軟體

# yum install mplayer xvidcap 
# mplayer dg-failover.mpeg

 

8.安裝Linux下筆記軟體 cherrytree

1.解壓
2.點開解壓目錄,在解壓目錄下右鍵開啟終端
3.編譯安裝,指定安裝目錄,修改環境變數

# python setup.py install --prefix=/usr/local/cherrytree -f 
# vim ~/.bash_profile
PATH=$PATH:$HOME/bin:/usr/local/cherrytree/bin

 

4.登出重新登入
5.nohup cherrytree & #nohup 忽略所有結束通話訊號,在登出後使用。

9.安裝字典
1)解壓
2)建立存放字典的目錄
      /usr/share/stardict/dic
3)把字典拷貝到剛建立的目錄
4)配置新增字典

10.破解linux使用者密碼

linux系統的啟動過程:
1、開機自檢(POST),初始化部分硬體
2、搜素可用於引導的啟動裝置(如磁碟的MBR)
3、讀取並將控制權交給系統啟動載入器(grub2)
4、啟動載入器載入器配置,顯示可用配置選單
5、啟動載入器載入核心及initramfs,置入記憶體
6、啟動載入器將控制權交給核心
7、由核心查詢initramfs中的硬體驅動,作為PID=1從initramfs執行/sbin/init(在RHEL7中,為systemd,幷包含udev守護程式
8、Systemd執行initrd.target的所有單元(包含將檔案系統掛載到/sysroot)
9、核心root檔案系統從initramfsroot檔案系統切換到/sysroot上的系統root檔案系統
10、Systemd查詢預設目標(target),然後啟動該target的所有單元

修改執行級別
1.按tab進入grub介面,按e
2.選擇kernel行,e快捷鍵,在結尾寫 1 ,回車,b快捷鍵
進入單使用者模式(可以修改root密碼)
或者:
1.進入grub介面 2. a快捷鍵,在結尾寫 1 ,回車,b快捷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