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核心同步機制

發表於2015-09-21

Linux核心同步機制,挺複雜的一個東西,常用的有自旋鎖,訊號量,互斥體,原子操作,順序鎖,RCU,記憶體屏障等。這裡就說說它們的特點和基本用法。

自旋鎖 :通用的 和讀寫的

特點:
1. 處理的時間很短。
2. 嘗試獲取鎖時,不能睡眠,但是有trylock介面可以直接退出。
3. 多用在中斷中。
4. 任何時候只有一個保持者能夠訪問臨界區。
5. 可以被中斷打斷的(硬體和軟體的)
6. 獲取自旋鎖後首先就是關閉了搶佔

spin_lock使用介面:

Rwlock: 讀寫自旋鎖基本特點和通用自旋鎖一樣,但是有時候多執行緒頻繁讀取臨界區如果同時只能一個那麼效率會很低,它的特點就是在讀的時候獲取讀鎖,可以同時有N個執行緒同時讀,在寫時需要獲得寫鎖(不能有讀和寫鎖)。

在讀操作時,寫操作必須等待;寫操作時,讀操作也需要的等待。這樣雖然避免了資料的不一致,但是某些操作要等待,後面還會出現順序鎖,是對讀寫鎖的優化,把寫的優先順序調高了

使用介面:

而關於自旋鎖的缺點?這裡找到ibm一個文章

訊號量(semaphore):通用的 和讀寫的

相對於自旋鎖,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允許呼叫它的執行緒進入睡眠

void sema_init(struct semaphore *sem, int val); // val值代表了同時多少個執行緒可以進入臨界區,一般為1 即作為互斥體使用;當然>1 時,併發操作同一資源會引發什麼呢?
down_interruptible(struct semaphore *sem); // 獲取訊號量 ,它是可以中斷的。
up(struct semaphore *sem); // 釋放訊號量,一般配對使用,當然也可以在別的執行緒裡釋放它。

讀寫訊號量:rwsem 它和讀寫自旋鎖類似 除了執行緒可以睡眠

互斥體(mutex):和count=1的訊號量幾乎沒有區別,當然擁有互斥鎖的程式總是儘可能的在短時間內釋放

原子操作(atomic)(和架構相關,就是多條指令相當於一條指令執行,多用於計數)

組要是在smp上有意義,防止多條指令被多cpu執行。也是為了實現互斥。

順序鎖(sequence)

特點:

和讀寫自旋鎖鎖類似,但是它的寫不會等待。寫的時候持有自旋鎖。首先讀者的程式碼應該儘可能短且寫者不能頻繁獲得鎖,其次被保護的資料結構不包括被寫修改的指標或被讀間接引用的指標。當要保護的資源很小很簡單,會很頻繁被訪問並且寫入操作很少發生且必須快速時,就可以用seqlock。

RCU:read-copy-update

在linux提供的所有核心互斥設施當中屬於一種免鎖機制。Rcu無需考慮讀和寫的互斥問題。

它實際上是rwlock的一種優化。讀取者不必關心寫入者。所以RCU可以讓多個讀取者與寫入者同時工作。寫入者的操作比例在10%以上,需要考慮其他互斥方法。並且必須要以指標的方式來訪問被保護資源。

Rcu_read_lock //僅僅是關閉搶佔
Rcu_read_unlock //開啟搶佔
Rcu_assign_pointer(ptr,new_ptr)
//等待佇列:它並不是一種互斥機制。它輔助comletion。
//它主要用來實現程式的睡眠等待。
//操作介面:wait/ wake_up

完成介面(completion) :該機制被用來在多個執行路徑間作同步使用,即協調多個執行路徑的執行順序。如果沒有完成體,則睡眠在wait_list上。這裡usb 在提交urb時會用到。

如果驅動程式要在執行後面操作之前等待某個過程的完成,它可以呼叫wait_for_completion,以要完成的事件為引數:

Completion機制是執行緒間通訊的一種輕量級機制:允許一個執行緒告訴另一個執行緒工作已經完成

記憶體屏障

記憶體屏障主要有:讀屏障、寫屏障、通用屏障、優化屏障

記憶體屏障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單處理器下的亂序問題和多處理器下的記憶體同步問題

編譯器優化以保證程式上下文因果關係為前提。

以 讀屏障為例,它用於保證讀操作有序。屏障之前的讀操作一定會先於屏障之後的讀操作完成,寫操作不受影響,同屬於屏障的某一側的讀操作也不受影響。類似的, 寫屏障用於限制寫操作。而通用屏障則對讀寫操作都有作用。而優化屏障則用於限制編譯器的指令重排,不區分讀寫。前三種屏障都隱含了優化屏障的功能。比如:
tmp = ttt; *addr = 5; mb(); val = *data;

有了記憶體屏障就了確保先設定地址埠,再讀資料埠。而至於設定地址埠與tmp的賦值孰先孰後,屏障則不做干預。有了記憶體屏障,就可以在隱式因果關係的場景中,保證因果關係邏輯正確。

在Linux中,優化屏障就是barrier()巨集,它展開為asm volatile(“”:::”memory”)
smp_rmb(); // 讀屏障
smp_wmb(); //寫屏障
smp_mb(); // 通用屏障

Blk:大核心鎖

BKL(大核心鎖)是一個全域性自旋鎖,使用它主要是為了方便實現從Linux最初的SMP過度到細粒度加鎖機制。它終將退出歷史舞臺。

BKL的特性:
持有BKL的任務仍然可以睡眠 。因為當任務無法排程時,所加的鎖會自動被拋棄;當任務被排程時,鎖又會被重新獲得。當然,並不是說,當任務持有BKL時,睡眠是安全的,緊急是可以這樣做,因為睡眠不會造成任務死鎖。

BKL是一種遞迴鎖。一個程式可以多次請求一個鎖,並不會像自旋鎖那麼產生死鎖。BKL可以在程式上下文中。

BKL是有害的:
在核心中不鼓勵使用BKL。一個執行執行緒可以遞迴的請求鎖lock_kernel(),但是釋放鎖時也必須呼叫同樣次數的unlock_kernel()操作,在最後一個解鎖操作完成之後,鎖才會被釋放。BKL在被持有時同樣會禁止核心搶佔。多數情況下,BKL更像是保護程式碼而不是保護資料.

備註:單核不可搶佔核心 唯一的非同步事件就是硬體中斷 ,所以想要同步即關閉中斷即可。對於單核可搶佔和多核可搶佔的 ,除了中斷 還有程式排程(即優先順序高的程式搶佔cpu資源),而上述所有這些機制都是為了防止併發。

參考書籍《linux核心設計與實現》 ,《深入linux裝置驅動核心機制》等。
參考程式碼 linux3.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