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命令:複製(copy)
單源複製:cp [OPTION]... [-T] SOURCE DEST
多源複製:cp [OPTION]... SOURCE... DIRECTORY
cp [OPTION]... -t DIRECTORY SOURCE...
單源複製:
如果DEST不存在,則先建立此檔案,並複製原始檔資料流至DEST中
[root@www tmp]# cp /etc/issue abc
[root@www tmp]# ls
abc
如果DEST存在且是非目錄檔案,則覆蓋目標檔案
[root@www tmp]# ls
abc
[root@www tmp]# cp /etc/issue abc
cp:是否覆蓋"abc"? y
如果DEST存在且是目錄檔案,則先DEST目錄下建立一個與原始檔同名的檔案,則×××資料流
[root@www tmp]# cp /etc/issue abcd
[root@www tmp]# ls
abc abcd
多源複製:
DEST必須存在,且為目錄,其他情況都會報錯
[root@www tmp]# cp /etc/issue /etc/redhat-release /tmp/
[root@www tmp]# ls
abc abcd issue redhat-release
常用[OPTION]:
-i:互動式複製,即覆蓋之前提醒使用者確認
-f:強制覆蓋目標檔案,不顯示確認
-r:遞迴複製目錄
-d:複製符號連結檔案本身,而非其指向的原始檔
-a:-dR --preserve=all,archive,用於實現歸檔
--preserve
mode:許可權
ownership:屬主和屬組
timestamps:時間戳
context:安全標籤
xattr:擴充套件屬性
links:符號連結
all:上述所有屬性
mv命令:移動(move )
cp [OPTION]... [-T] SOURCE DEST
cp [OPTION]... SOURCE... DIRECTORY
cp [OPTION]... -t DIRECTORY SOURCE...
常用選項
-i:互動式
-f:force
rm命令:刪除(remove)
rm [OPTION]... FILE...
常用選項:
-i:interactive
-f:force
-r:recursive
刪除目錄: rm -rf /PATH/TO/DIR
危險操作:rm -rf /*
注意:所有不用的檔案建議不要直接刪除,而是移動至某個專用的目錄:(模擬回收站)
2、使用命令列展開功能,建立/tmp/a1, /tmp/a2, /tmp/a1/a, /tmp/a1/b,在/tmp目錄下建立目錄:x_y, x_z, q_y, q_z
[root@www tmp]# mkdir -p /tmp/{a1/{a,b},a2}
[root@www tmp]# tree /tmp/
/tmp/
├── a1
│ ├── a
│ └── b
└── a2
[root@www tmp]# mkdir -p /tmp/{x,q}_{y,z}
[root@www tmp]# ls
a1 a2 q_y q_z x_y x_z
3、檔案的後設資料資訊有哪些,分別表示什麼含義,如何檢視?如何修改檔案的時間戳資訊。
後設資料資訊:
file:檔名;
size:檔案大小
block:檔案佔了多少個資料塊
IO Block:檔案所佔資料塊的塊大小
Device:硬體,既說明該檔案在硬碟的那個柱面
Inode:檔案Inode號,檔案的索引節點號
links:連結
Access:檔案許可權
Uid:該檔案所屬的屬主
Gid:該檔案所屬的屬組
context:安全上下文
Access(第二個):檔案上一次的訪問時間
Modify:檔案上一次修改的時間
Change:檔案上一次屬性更改的時間
檢視檔案後設資料的方法:
stat命令:
stat [OPTION]... FILE...
[root@www tmp]# stat /etc/issue
File: "/etc/issue"
Size: 47 Blocks: 8 IO Block: 4096 普通檔案
Device: fd00h/64768d Inode: 391443 Links: 1
Access: (0644/-rw-r--r--) Uid: ( 0/ root) Gid: ( 0/ root)
Access: 2018-11-23 21:00:01.316320911 +0800
Modify: 2014-10-23 19:41:30.000000000 +0800
Change: 2018-10-11 22:42:41.154999833 +0800
You have new mail in /var/spool/mail/root
修改檔案的時間戳方法:
touch命令:用於改變檔案時間戳,如果檔案不存在則建立一個空檔案
touch [OPTION]... FILE...
-c:指定的檔案路徑不存在時不予建立:
-a:僅修改access time:
-m:僅修改modify time:
-t STAMP:
[[CC]YY]MMDDhhmm[.ss] 年月日時分秒
touch -m -t 200212010303.03
4、在/tmp目錄下建立以tfile開頭,後跟當前日期和時間的檔案,檔名形如:tfile-2016-05-27-09-32-22。
[root@www tmp]# touch tfile-$(date +%F-%H-%M-%S)
[root@www tmp]# ls
tfile-2018-11-25-04-07-33
5、複製/etc目錄下所有以p開頭,以非數字結尾的檔案或目錄到/tmp/mytest1目錄中。
mkdir /tmp/mytest1;cp -r /etc/p*[^0-9] /tmp/mytest1
6、建立使用者tom,指定UID為5001,指定家目錄為/tmp/tom, 指定shell為/bin/zsh, 指定基本組為tom,附加組為jack
useradd tom -u 5001 -d /tmp/tom -s /bin/zsh -G jack
7、常用的使用者以及檔案管理命令有哪些,並演示命令以及用法。
useradd、userdel、usermod、passwd、groupadd、groupdel、groupmod、gpasswd、chage、chsh、id、su
useradd命令:建立使用者
useradd [OPTION] USER
-u, --uid UID:指定UID;
-g, --gid GROUP:指定基本組ID,此組得事先存在;
-G, --groups GROUP1[,GROUP2,...[,GROUPN]]]:指明使用者所屬的附加組,多個組之間用逗號分隔;
-c, --comment COMMENT:指明註釋資訊;
-d, --home HOME_DIR:以指定的路徑為使用者的家目錄;通過複製/etc/skel此目錄並重新命名實現;指定的家目錄路徑如果事先存在,則不會為使用者複製環境配置檔案;
-s, --shell SHELL:指定使用者的預設shell,可用的所有shell列表儲存在/etc/shells檔案中;
-r, --system:建立系統使用者;
[root@www ~]# useradd us1
[root@www ~]# id us1
uid=501(us1) gid=501(us1) 組=501(us1)
userdel命令:刪除使用者
userdel [OPTION] USER
-r:刪除使用者時一併刪除其家目錄;
[root@www ~]# userdel -r us1
usermod命令:修改使用者屬性
usermod [OPTION] USER
-u, --uid UID:修改使用者的ID為此處指定的新UID;
-g, --gid GROUP:修改使用者所屬的基本組;
-G, --groups GROUP1[,GROUP2,...[,GROUPN]]]:修改使用者所屬的附加組;原來的附加組會被覆蓋;
-a, --append:與-G一同使用,用於為使用者追加新的附加組;
-c, --comment COMMENT:修改註釋資訊;
-d, --home HOME_DIR:修改使用者的家目錄;使用者原有的檔案不會被轉移至新位置;
-m, --move-home:只能與-d選項一同使用,用於將原來的家目錄移動為新的家目錄;
-l, --login NEW_LOGIN:修改使用者名稱;
-s, --shell SHELL:修改使用者的預設shell;
-L, --lock:鎖定使用者密碼;即在使用者原來的密碼字串之前新增一個"!";
-U, --unlock:解鎖使用者的密碼;
passwd命令:修改使用者密碼
passwd [-k] [-l] [-u [-f]] [-d] [-e] [-n mindays] [-x maxdays] [-w warndays] [-i inactivedays] [-S] [--stdin] [username]
(1) passwd:修改使用者自己的密碼;
(2) passwd USERNAME:修改指定使用者的密碼,但僅root有此許可權;
-l, -u:鎖定和解鎖使用者;
-d:清除使用者密碼串;
-e DATE: 過期期限,日期;
-i DAYS:非活動期限;
-n DAYS:密碼的最短使用期限;
-x DAYS:密碼的最長使用期限;
-w DAYS:警告期限;
--stdin:
echo "PASSWORD" | passwd --stdin USERNAME
groupadd命令:新增組
groupadd [OPTION] group_name
-g GID:指定GID;預設是上一個組的GID+1;
-r: 建立系統組;
groupdel命令:刪除組
groupdel [OPTION] GROUP
groupmod命令:修改組屬性
groupmod [OPTION] GROUP
-g GID:修改GID;
-n new_name:修改組名;
gpasswd命令:管理組
組密碼檔案:/etc/gshadow
gpasswd [OPTION] group
-a USERNAME:向組中新增使用者
-d USERNAME:從組中移除使用者
chage命令:更改使用者密碼過期資訊
chage [OPTION] 登入名
-d
-E
-W
-m
-M
id命令:顯示使用者和所屬群組的實際與有效ID
id [OPTION]... [USER]
-u: 僅顯示有效的UID;
-g: 僅顯示使用者的基本組ID;
-G:僅顯示使用者所屬的所有組的ID;
-n: 顯示名字而非ID;
su命令:切換使用者
登入式切換:會通過讀取目標使用者的配置檔案來重新初始化
su - USERNAME
su -l USERNAME
非登入式切換:不會讀取目標使用者的配置檔案進行初始化
su USERNAME
注意:管理員可無密碼切換至其它任何使用者;
-c `COMMAND`:僅以指定使用者的身份執行此處指定的命令;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5190716/2321750